APP下载

用细节彰显“人性”的光辉
——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为例

2018-11-29

中学政史地 2018年18期
关键词:张骞西域匈奴

恩格斯指出:“我们要求把历史的东西还给历史。但我们认为历史不是‘神’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的榜样熏陶,优化自我的人生态度,获得价值认同,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依据历史学科内容,关注历史中的“人”,从人的活动、思想与精神中得到体验、理解与性情陶冶,塑造自我人格。

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历史课程基本理念是: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所以,历史教学应提供丰富的历史具象性内容,通过微观的历史细节,营造出逼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面对丰富的史料,感悟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从中体悟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操。笔者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探索通过历史细节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凸显人性的光辉。

一、内容解析

本课讲述了汉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和丝绸之路。三者之间因果相联,体现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丝绸之路是中国沟通欧亚两大洲的陆路通道,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设计思路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出示几张丝绸服装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些服饰是用什么材质制作的。

设计意图:以让学生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识记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2)课件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遇到的挫折;西域归属中央管辖的标志;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影响。

(3)体验探究。(主题:沟通中外文明之路)

武帝之忧——匈奴入侵

材料一 匈奴入上谷……诏曰:“夷狄无义,所从来久。间者匈奴数寇边境……”秋,匈奴盗边。遣将军韩安国屯渔阳。

——《汉书·武帝纪》

师:秦汉时期,匈奴经常侵犯中原地区的边境,边境人民常受到匈奴的骚扰,给当地社会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匈奴的行径对于汉武帝来说是一种对于皇权的强大威胁,为此他决定怎么办呢?

材料二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史记·大宛列传》

师:正是因为匈奴的入侵侵犯了天子的权威,于是,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谁会担任此重任,为皇帝解忧呢?

设计意图:用史料分析汉武帝之忧,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谁来为汉武帝解忧?

张骞解忧——出使西域

材料三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师:虽然任务艰巨,但渴望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领命。公元前138年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随从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解忧之果——一“路”一“护”

师:请你们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充满梦幻色彩的丝绸之路吧!(主要包括:名称的由来、路线、沿途迷人的风景、古迹等)

生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伴随着悠长的驼铃声,古代商人和使节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在这里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条通道。北路出玉门关,经疏勒,越葱岭,经过大宛、康居,然后到达俄罗斯南部,甚至更远的东欧地区。南路出阳关,经于阗,过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到达大秦(罗马)。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吧!

生2:今天将由我陪同大家重走丝绸之路,祝大家旅途愉快!

我们的出发地是有着三千余年文明史的西安,西汉时称为长安,别号西京。往西将要穿过的是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到敦煌,艺术宝库的壁画要观赏:仙女反弹琵琶,载歌载舞;飞天身披长带,凌空飘拂。西出阳关,浮想联翩,“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往西,进入美丽的新疆大地。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新疆的娘子戴翠花。天山的美景看不完,还有猴哥取经的火焰山,塔里木中间的沙漠拉玛干,新月般的沙丘起伏绵延。楼兰遗址在眼前,戈壁滩,风蚀地形到处见,野骆驼、野马、野驴子跑得欢。穿过两河流域的巴格达(西亚)来到终点站古罗马(大秦)。

师:沿着丝绸之路,西传的物品与技术有哪些?东来的物品与技术又有哪些?

生归纳:西传的有丝织品、冶铁术、凿井、造纸术等。

东来的有毛皮、瓜果、汗血马、佛教、音乐、魔术、舞蹈、雕塑等。

师: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思考…………………………………… 王明龙,赵建民,侯英龙(12.1)

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成了汉朝的兴盛。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师: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道,它最大的贡献在于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丝绸之路是古代历史上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也促成了这两种文明的相互渗透。

师:汉武帝时期,还大力开发海上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师:我们是怎样得知这条路线的存在呢?

生:考古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介绍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其既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各项能力。

【过渡语】随着汉朝与西域的联系,西域各国纷纷依附汉朝。汉朝是怎样管理西域的呢?

师: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材料四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东观汉记·班超传》

师:班超在西域管理30多年,进一步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4)课堂小结。

师: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勇敢坚毅为后世景仰。张骞出使西域大大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班超任西域都护以来,进一步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贡献很大,同样为后世景仰。而张骞通西域所开辟的道路逐渐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此时,中华民族的影响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都有了明显拓展,走向了西亚、欧洲和北非。

四、教学感悟

新课程理念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要求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合理运用历史细节有助于推进课堂改革,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把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出来,而且可以发散思维,使课堂“百家争鸣”。教师巧妙层层深入,既能丰富教材内容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关注课堂和生活的联系。

关注历史细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伟大历史人物的励志细节和优秀品质更能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培养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张骞西域匈奴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张骞探西域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西域问题专家班勇(上)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西游新记7
张骞通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