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研究进展

2018-11-28王龙飞方之勇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病机面瘫病因

王龙飞 方之勇

【摘 要】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属中医“中风”范畴,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闭阻络脉所致。在治疗中,中医多以祛风化痰通络、补气活血为治则,西医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为主,并配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从而减轻面部症状,促进面部功能恢复。

【关键词】面瘫;中西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9--01

“面瘫”中医称之为“口僻”“口眼涡斜”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轻者面部肌肉迟缓,口眼歪斜,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重者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鼓腮,口角下垂,向健侧偏斜。现代医学认为其多由炎症感染,耳源性疾病引起。现将面瘫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治疗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口僻”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经筋》中指出风寒、风热之外邪是导致面瘫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家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对面瘫有着不同的认识,刘氏(1)等认为口僻乃风寒、风热、湿浊闭阻面络,气血运行失常,经筋失于滋养所致。吴氏(2)等认为情志失宜为本病之本,外风引动气火,上攻于面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杨氏(3)等认为正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正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气虚血瘀,血不荣筋,纵缓不收。李氏(4)对面瘫的认识分为三种:风邪入脉、热邪壅滞阳明、气虚邪中。根据历代医家对面瘫的论述,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多责之于风邪,内伤多以正气亏虚,气血不足为主。

2 临床用药

2.1 辨证论治 王氏(5)对于外感面瘫同时辩证为急性期的患者均运用牵正散加减治疗,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张氏在56名患者中随机分配治疗组31例患者使用牵正散,对照组25例患者用西药,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周氏(6)等对内伤面瘫辩证为气血亏虚和气虚血瘀的患者使用八珍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进行治疗,在34例患者使用后,治愈29例,好转4例,无效1例,提示上述中药在内伤面瘫治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总之,在面瘫初期,可使用牵正散加减,方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走头面,善祛头面之风。静止期可用八珍汤补益气血,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恢复期用方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旨在气旺则血行,血行则瘀去络通,且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期药到病除。

2.2 验方专方 黄氏(7)等自拟正荣汤治疗面瘫30例,与对照组传统针刺治疗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7%,提示在疗效上此方明显优于针刺治疗,且正荣汤明显缩短了治疗疗程。李氏(8)随机分配60例患者,与对照组30例针灸治疗相比,治疗组在针灸的基础上予祛风解毒活络汤,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而对照组总有效率90%,说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黎氏(9)刘氏(10)分别用三白五虫汤、自拟中药方治疗面瘫患者,并与口服泼尼松组作对比,发现疗效上有明显优势。孟氏(11)随机分配32例患者,对照组16例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四虫加桂汤,结果发现治疗组治愈率76.47%,对照组治愈率13.33%,方中桂枝辛温旨在温通面部经络,血行则瘀去络通,提示在面瘫的治疗中不应忽视温补药物的使用。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熊氏(12)等均予对照组患者抗病毒、营养神经、激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牵正散加减,结果发现中西医联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周氏(13))等采用西医(抗病毒、营养神经、激素)及针灸和牵正散治疗面瘫患者,与传统的西医治疗相比,发现治疗组的疗效不仅明显,且缩短了治疗疗程。在面瘫初期,周氏(14)颜氏(15)等予抗病毒、营养神经、电针治疗,并分别予火罐、TDP辅助治疗,结果周氏在一个疗程内痊愈21例,有效8例,提示面瘫患者治疗的越早,疗效越好,时间越短。

2.4 小结 面瘫的病因病机乃正气亏虚,络脉空虚,素体感受外邪,侵犯面部少阳、阳明经所致;在治疗中,治疗越早效果越好,病情越轻效果越好,西醫通常使用激素(抗炎,消除面部神经炎症)、营养神经(促进局部代谢)为治法,中医方面着重使用牵正散加减,方中全蝎为搜风通络之要药,白附子善引诸药上行头面旨在祛风化痰,僵蚕助白附子祛风化痰之力,又可通络止痉,药虽三味,合用力专而效著;其次侧重于针灸、电针治疗,其可温经通络,条畅经气运行,以通过刺激面部神经的兴奋性来促进瘫痪肌的功能恢复,临床中通常以中医和西医治法结合,不仅可减少患者疾苦,也大大缩短了治疗疗程,提高了患者的痊愈几率。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有着一定的优势,且前景可观,笔者相信随着临床工作者的不断创新与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将会达到更好的治疗水平,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刘岑,任毅.口僻的证候特征及病因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6(5);25.

吴冉冉,齐向华.从情志论治口僻新释[J].四川中医,2015,32(4);28.

杨丽霞,吴俊,周贤刚,等.基于聚类分析的顽固性面瘫中医病机证候及治法研究[J].四川中医,2014,32(10);79.

李学智,梁繁荣,刘保延,等.口涡的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3);174-175.

葛云龙,王恩龙.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

周再华,王应芬.口僻的病因病机及证治[J].职业与健康,2007,23(5);384-385.

黄海燕,盘雪娇,等.自制“正荣汤”湿敷治疗面瘫病的护理观察[J].内蒙古医药,2016;156.

李梦,苟春雁,吴李莉,等.祛风解毒活络汤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7);1261-1262.

黎顺瑜.三百五虫汤治疗面瘫38例[J].传统医药,2007,14(2);42.

刘素英.自拟方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2,7;109.

孟建新.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2例临床病例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8);727.

熊烈.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2);112.

周昌胤,袁先平,梁华锋.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观察[J].实用中医杂志,2015,31(5);414.

周丹凤.中西医结合治疗静止期周围性面瘫3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6);699.

颜政,胡晋,阎羽临.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6(19);

猜你喜欢

病机面瘫病因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
燥邪致泻说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