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142例疗效观察

2018-11-28刘彦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疗效

刘彦

【摘 要】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42例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评价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优势。结果:患者的平均病变长径为(0.95±0.36)cm,手术时间为(15.26±3.64)min,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41%,术后穿孔发生率为0.00%,发热发生率为4.23%,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63%。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发现,全部患者的创面愈合良好,内镜复查显示溃疡面愈合良好,均无残留病灶,影像学检查未见转移现象。结论: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关键词】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疗效

【中图分类号】R1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9--01

目前临床上针对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均是治疗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常用方法[1]。本研究旨在探讨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对研究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选择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42例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0例,女41例;患者的年龄在30~70岁,平均年龄为(61.02±3.22)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病程(3.05±0.38)个月。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常规检查确诊为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手术治疗前未使用任何治疗药物;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症者;存在读写及认知障碍者;术后失访者;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

1.3 方法 手术前需做好胸片、心电图以及血常规、尿常规检测,排除手术禁忌症,超声内镜下确定病变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术前8小时指导患者禁饮和禁食,做好常规肠道准备。全部患者均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首先内镜下确定病变位置、大小及周边情况,标记病灶后于病灶外缘5mm处作电凝标记,将肾上腺素、甘油果糖等注射于病灶部位,使病灶充分隆起,环周切开后剥离病灶组织,夹闭血管止血,剥离术后关闭切口。治疗结束后行常规禁食,均有效的抑制胃酸、抗炎、补液治疗,同时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积极监测和预防并发症发生,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疾病的复发及转移状况。

1.4 观察指标 患者的平均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指标,常见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术后穿孔、发热等。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创面愈合、残留病灶、复发及转移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分析,统计患者的平均病变长径、平均手术时间,计算标准差,同时统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患者的平均病变长径为(0.95±0.36)cm,手术时间为(15.26±3.64)min,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41%,术后穿孔發生率为0.00%,发热发生率为4.23%,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63%。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发现,全部患者的创面愈合良好,内镜复查显示溃疡面愈合良好,均无残留病灶,影像学检查未见转移现象。

3 讨论

结肠隆起性病变属于常见的结肠肿瘤之一,主要是指结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而隆起的病变,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主要来源于结肠黏膜内腺体噬银细胞,病变发生后可产生小分子多肽和肽类激素,但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不容易被察觉[2-3]。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多见于息肉、早期肿瘤、间叶组织瘤等,除了恶性肿瘤之外其他均可接受内镜手术治疗。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目前主要以内镜下手术治疗为主,内镜在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首先需经超声进行确诊,随后可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术后通过病理检查可有效弥补常规检查不足,降低疾病的漏诊率,并有助于根治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安全的优点,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手术在结肠隆起性病变治疗中的作用[4]。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最早被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症也得到了扩展。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症:病灶直径小于2.0cm;病灶边界清晰,未侵犯肌层;窄带色素内镜检查病灶部位腺管pit-Vn或抬举征阴性;无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无麻醉禁忌症;治疗前未使用抗凝血药物[5-6]。

国内学者顾宏春在相关临床研究中显示,分别对结直肠隆起病变采取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镜下黏膜剥离术,研究发现两组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两种术式治疗结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较好,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和局部复发率。本研究发现,患者的平均病变长径为(0.95±0.36)cm,手术时间为(15.26±3.64)min,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41%,术后穿孔发生率为0.00%,发热发生率为4.23%,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63%。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发现,全部患者的创面愈合良好,内镜复查显示溃疡面愈合良好,均无残留病灶,影像学检查未见转移现象。上述结果提示对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采取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的恢复质量高,复发和转移风险小,更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但同时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也具有一定的禁忌症,临床医师应做好患者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内窥镜黏膜下切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好的优点,可用于结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治疗,并适合在基层医院中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朱晓蕾,陈志坦.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的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4):40-42.

赵瑞斌,缪林.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无蒂息肉52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4):20-21.

王红建,陈永忠,冯百岁,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1):48-49.

刘立晗,吕春华.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平坦型息肉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9):83-83.

彭海霞,徐莹,蒯榕,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疗效观察[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7(4):65-69.

张其胜,徐建华,高鹏,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剥离术治疗结肠表浅肿瘤性病变并发电凝综合征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7):799-801.

猜你喜欢

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消骨散治疗骨痹128例临床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