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成就灵动的课堂

2018-11-27江苏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周玉娟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衬词进行曲笔者

江苏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周玉娟

“追问”的字面意思是“追根究底地问、多次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规范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缺少的调控手段,是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指导策略。教学中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制。实践表明,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观察、交流等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判断作及时的疏导、点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有效把握“追问的时机和技巧”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情到浓时方为真,层层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为真实的表现,而且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回归本真的理念追求。胸有成竹方能运筹帷幄,有效课堂必须预设,而对话只能生成,画龙点睛式的有效追问,才能演绎更精彩课堂教学。

一、学生认识粗浅时追问——适时启发、深入质疑

教师在课堂中的设问反映了对学情的了解和教材研读的深度,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决定着他们学习的深度和维度。那么如何让学生中的优质资源带领全班学生一起进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呢?课堂中随时都会有生成的资源出来,教师如何去判断是否是有用的资源,可以对学生课堂生成的浅显的资源进行“追问”,并利用此种资源启发和调动全班学生加以判断和质疑,并且进行多维度的解决,以便更好达成教学目标。例如,苏教版三年级第三单元的一首江苏民歌《叫我唱歌我唱歌》中有一句歌词是“唱得不好毛雨子梳,哎咳哟”。学生初听了歌曲以后说到歌词中的衬词“哎咳哟”,这是比较明显的衬词;一开始没有学生提出“毛雨子梳”也是衬词,笔者接着再请学生复听一遍歌曲,要求他们再次听听、看看、想想,还会有什么发现?结果第二遍以后就有学生提出来“毛雨子梳”看不懂,此时笔者并没有揭示答案是什么,只是把这个资源进行了冷处理,告诉学生暂时先放在一边,等我们先学会歌曲再说。等学生学得差不多的时候笔者再适时地把“毛雨子梳”拿出来,追问学生:“现在你们的理解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在歌词当中呢?”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衬词不但有一些语气词组成,还可以有当地的方言组成,到此为止,笔者再标上方言的发音,让学生尝试用当地的方言演唱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更有民歌的地域性。此时笔者又追问学生,是否只有这一首歌曲有这种衬词的组成方法呢?学生反思学过的民歌,进行了类比式的梳理,最后学生总结出,原来民歌就包含这些鲜明的地域性的衬词和旋律特点,为以后的民歌教学铺垫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的思维品质。

二、学生认识无主时追问——鼓励创新、寻找焦点

在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的是一个问题下去,会出现很多种回答。特别是教师认为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来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无主”的回答资源时,教师的心里难免会出现焦急和慌乱的感觉。其实,越是此时越不能乱了阵脚,不如来听听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己知彼,迅速地找到解决的切入点,放大资源,对生成的资源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重难点聚焦。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儿童团放哨歌》一课时,笔者的教学设计是听辨下列曲子是否是进行曲,这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学生资源。笔者选择的听辨材料是既有乐曲又有歌曲,在笔者的预设中,会认为此教学环节是很容易就解决的,没想到在此处卡壳了,情急之下,笔者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追问”:“说说你的理解,为什么?”他的回答是:“我认为,进行曲是不能用来边走边唱的歌曲,所以我选择的是乐曲,而不是歌曲。”笔者当时想如果直接给他答案,还不如放大资源让其他学生也参与进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可能更能让他们印象深刻,也更能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解决。为此,笔者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鼓励更多能提出创新想法的学生。所以笔者马上调整了教学设计,全班学生在讨论“进行曲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以后,不但明确了什么样的曲子是“进行曲”,而且进一步达成了教学目标以外的内容——“进行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和辨别能力。

三、学生认识混乱时追问——设置梯度、均衡发展

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发现资源,哪怕出现的动态资源是与我们的教学预设南辕北辙或者是凌乱的理不清的,我们也不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我们教师有一个思考和理清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给自己的教学思路“把把脉”,顺着学生的思路及时调控我们的课堂。

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掏洋芋》一课中,学生在初听歌曲时,都笑了。如果按照教学设计走程式化的话,笔者会问这首歌曲的情绪等,但对于这种课堂中出现的资源笔者不想放过去,所以当即就追问学生:“你能说说为什么笑吗?”好多学生的回答是他们的第一个反应,爷孙俩的两种声音的对比反差太大了,一种是成熟的苍老的男声,代表爷爷辈的年龄层次的人,另一种是天真的明亮的声音,代表幼小的儿孙辈的人。笔者再次追问,“作曲家为什么会把如此反差大的两种声音编排在一首歌曲里面呢?”学生回答的资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音乐学科方面的如音色的差别与年龄的关系,有的是反映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还有的是人文和谐方面的……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的资源,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再次追问:“你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表现出刚才你们所说的这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们的想法就是用不同的声音来塑造两种鲜明的音乐人物形象,或者分角色演唱以体验劳动中爷孙俩的快乐生活态度。

课堂中的“追问”看似是无奈之举,其实不然,其中蕴含着许多学问。最理想的状态是教师的“追问”犹如放风筝之手中的线,在课堂中显现出化有形于无形的境界。最有效的“追问”是追问的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并且能对动态的课堂有针对性。同时,教师的追问行为是否引发学生的互动,能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及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这些都影响着“追问”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衬词进行曲笔者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老师,别走……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春之进行曲:看现场春意盎然
MAKE COOL 夏日清凉进行曲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包饺子”进行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