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化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的提升路径

2018-11-26李华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两学一做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阐述了涵化理论与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关系,提出了涵化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提升路径。要借力新媒體技术,合力开辟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新阵地;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着力构建“两学一做”涵化教育模式;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深度拓展“两学一做”知行合一目标理念。

【关键词】 涵化理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提升路径

在高校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既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部署,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学生党员是主体,学生基层党组织是依托。“两学一做”的学习、理解、认同、实践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的具体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涵化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致目标。

一、涵化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突出正常教育,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用心用力,抓细抓实,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1]

《方案》印发以来,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和认真部署,各个高校分别以高校学生党员为主体,以学生基层党支部为依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别是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主题教育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1、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党员学习教育的目标追求与现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反差:一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对党员学习教育实效提出了高要求,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事倍功半的效果。二是党员学习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是重中之重,但现实中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案例屡见不鲜。三是学生党员对于党的理论有较高的认知水平,但是缺乏与之对应的实践能力。这一方面表明学生党员的学习动机、接受途径、学习效果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单方面强调把一些理论、知识、规章灌输给学生难以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员学习教育的方式、载体、途径无法满足当今“90后”大学生党员的需要,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亟待创新。

2、方法缺乏特定性

当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根据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和教育方法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也做出了一些尝试,但大多数偏重于大学生党员、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性和普遍性研究,很少从大学生党员个体的角度出发,开展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作用机理和系统化途径研究与实践。然而,由于“90后”大学生党员群体的特殊性和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当前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活动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在开展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时,应当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党员的特点与个性。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大学生党员,对新媒体接受程度高、依赖性强,学生党员对于学习教育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关注点时效性强,学生党员的民主诉求强烈但实践能力偏弱等。

3、内容缺乏时代性

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大学生党员,关注点更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性,然而当前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在内容设计方面脱离实际、远离生活、陈旧过时,在组织方式方面空洞抽象、创新性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难以激发大学生党员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只有化抽象空洞为具体鲜活,才能适应多元价值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党员,当“90后”大学生面临关于社会现实、价值冲突、利益关系等问题时,才能给予有效的解答,才能教会他们辨别的智慧和能力,从而由内而外地坚定理想信念,达到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的目的。

4、载体缺乏全面性

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主题教育载体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工具性载体和中介性载体,工具性载体是指以器具的形式加以利用的载体形式,如教材、音像、网络、多媒体等;中介性载体是指以间接媒介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活动,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2]传统的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多以理论学习、讲座报告、红色参观等为主,较为单调、简单,缺少动态性、互动性、参与性和变化性的载体,更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的参与度难以得到保障。只有工具性载体和中介性载体相融合、动态载体与静态载体相结合,才能适应“90后”大学生党员对主题学习教育载体推陈出新的需要。

二、涵化理论与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关系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如何有动力地学,如何持续性地做,是提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个人认为,通过涵化教育,借助新媒体技术力量,在高校“两学一做”开展过程中,树立涵化教育意识,整合内部要素,优化外部环境,克服消极影响,关注内部特征,凝聚自生力量,增强“两学一做”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教育实效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

1、涵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由美国学者格伯纳在1969年提出的。作为大众传播中的效果理论,其观点在学术检验、调整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媒介对于人的认知、社会观念的建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揭示了大众传媒与受众的关系,揭示了语境、视界、环境对于人们价值观形成的密切关系。涵化过程包括学习、建构、整合化,涵化过程是多向吸引过程,其效果随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与传播受众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总而言之,涵化理论关注大众媒介所具备的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功能,相较于其它效果理论,涵化理论主张通过维持某种社会结构,施教以同质化的“隐藏课程”,使受众对世界的认知符合既有的价值规范与社会秩序,并为其提供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法体系和普适依据。

2、涵化理论应用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依据

(1)教育过程相同。“两学一做”是长期性、渗透性、延伸性的教育过程。从教育教学过程角度,涵化过程正是施教主体通过媒介等途径对受众(这里主要指高校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长期性、渗透性的影响,传播有一定价值倾向性的内容,但不以古板说教的形式存在,而是以事实化、娱乐化的形式,使学生形成与主流价值观相符的认知体系,达成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品质。[3]

(2)作用机理相同。“两学一做”的本质要求是推动和强化党内教育向基层延伸。涵化过程正是通过优化传播渠道、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主流价值渗透等途径,强化群体共识,扩大影响范围,深入文化传播,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大而化之”、“形式主义”的端倪。而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一般包括选择、赞赏、行动三个环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也遵循这样的作用机理。

(3)理念方法相同。“两学一做”讲究以知促行、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与方法。涵化过程正是突破传统教育中的灌输模式,面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备的高校学生,通过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因地施教的新理念、新途径和新模式,提高“两学一做”在高校教育成果中的实效性,实现高校“两学一做”学习的常态化。

3、涵化理论视阈下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素分析

(1)传播主体,即施教者。根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具体要求,以党支部为范围,由党员领导干部、党校教师、讲师团成员、先进模范等为主体到基层一线党支部讲党课。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过程,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传播主体范围更为宽泛,包括校团委、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院系团支部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等,传播途径不但包括政治理论学习、组织专题学习讨论、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会等程序性任务,同时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学生施以人格引导、榜样示范、品质激励等多向度教育环节,将教育教学渗透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涵化的传播主体需要遵循涵化理论的规律。

(2)传播受者,即高校学生。具体来讲,根据《通知》要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即不管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属于受教育范围。当代大学生党员在新媒體环境下,观念更为开放、行动更为自主,同时对其信息的筛选与辨别能力、道德的选择与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倡导学生党员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主体意志、形成内生道德自律的同时,也应当遵循高校学生党员将“两学一做”涵化于心的规律。

(3)传播内容,即“两学一做”,包括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应对国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幻,学习的内容、范围、广度、深度都在不断扩充,这就要求全体党员与时俱进,实时、深入学习贯彻各项专题教育成果,在研讨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夯实政治理论基础。

三、涵化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提升路径

1、共享语境:借力新媒体技术,合力开辟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新阵地

在复杂的环境中,共享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信任,这种信任能促进观念的流动和扩散。[4]借力新媒体技术,合力开辟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新阵地,创造高校学生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共享语境,对“两学一做”的正确解读和挖掘,能够发现、激发共享语境,从而奠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思想沟通的基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才能有效传递且进一步认同。通过引导高校师生正确使用大众传媒与新媒体工具,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状态与单一路径,重视并发挥新媒体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作为对话渠道、沟通平台、讨论空间的多维功能,以此来营造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共享语境,丰富学习资源的来源、内容与形式,突破党政教育的僵化思维,开辟高校“两学一做”新阵地。

2、认同场域: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着力构建“两学一做”涵化教育模式

涵化理论所主张的潜移默化教育模式,与“两学一做”倡导的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学习要求相契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能停留于一次性、短时性活动,要在长期教育过程中培养学习习惯与导向逻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常规模式,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言在经常”。在涵化理论视阈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应当从“说教”转变为“说理”,从“言传”转变为“身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工具式学习”与“联结式学习”相结合,激发外生动力与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构建起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党员认同的现实场域。

3、回归实践: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深度拓展“两学一做”知行合一目标理念

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将落脚于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的结合,这是由高校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工作的内核机理与长效运作机制决定的,因此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必当回归到实践中去,知行合一。在调动学生党员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基础上,激发学生党员学习践行“两学一做”的内生动力,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发展需求等层次特点,施以针对性的因材教育,是涵化理论视阈下高校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常态化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思路和基本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N].人民日报,2016-02-26.

[2] 侯大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

[3] 马领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涵化教育的要素与实践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

[4] 张卫良.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文化回归[J]. 现代大学教育,2015(01).

【作者简介】

李华婷(1985.12—)女,河南安阳人,硕士,讲师,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两学一做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鹿邑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民主生活会
如何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