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合:新时代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8-11-25江爱华

成人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跨界居民社区

江爱华,张 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高等教育研究所;b.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 210016)

2016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民政部、科技部、体育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出台的《教育部等九个部门有关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城市’‘互联网+科普’计划,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推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到2020年,社区教育内容形式更加丰富,教育资源融通共享,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1]社区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2]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和途径,对构建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国家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工作理念陈旧、体制机制僵化、路径方法单一等原因使得社区教育效果不佳,发展瓶颈迟迟难以突破。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区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时机,“互联网+”在给社区教育带来冲击与挑战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来了发展机遇,构建新型的社区教育管理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成为新时代的必然。

一、“互利网+”:构建跨界融合新生态

(一)“互联网+”时代来临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互联网+”,标志着中国社会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模式以及产业,它已上升为思维方式,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指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3]

(二)“互联网+”连接一切

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人们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等人性化的表征和行为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再现和升华,数据的影响已经渗入到产业、科研、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信息传播的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多向传播,用户分享、信息聚合、平台开放、去中心化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互联网+”连接一切,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不复存在。各行各业通过跨界、融合、协同,打通生产、服务、流通等环节,对传统产业进行结构优化、创新升级,培育出新的产品、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实现了群体创新。互联网与公共服务的跨界融合,有效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服务方式,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同时,还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增强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居民的连接,使不同的群体都能参与到政府的公共决策中。

(三)全方位跨界融合

移动互联网能够把每个人和每件事都连结起来,而随着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互联网将把更多现在看来似乎不关联的东西连在一起。反传统、反经验、反做法的逆向思维方式,把表面似乎无关的东西用未来的需求、内在逻辑和服务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一个崭新的智能时代即将到来。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探索世界、关注社会、了解民生的方法,驱动产业间的融合与分立,引起社会、经济、学术、科研、国防、军事等领域全方位的变革。各行各业的传统产业都可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现生机、焕发青春,呈现出全方位融合:从融合广度看,由服务业延伸到工业、农业;从融合深度看,由改善信息传输、提供推广平台深化为重塑服务模式、变革生产方式。[4]

二、“互联网+”与社区教育的跨界融合

(一)社区教育的时代变迁

20世纪初,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基础”中最早提到“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崛起于北欧,但成熟壮大乃至普及是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在亚洲国家里,日本起步比较早、发展水平较高。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是在总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逐步发展起来的。有别于传统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是政府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开展具有多元性、广泛性、互动性等特征的教学活动总称,包括公德教育、家庭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科学教育、生命教育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5]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认为:教育的两大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6]党的十八以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社区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宗旨,以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制度为着力点,统筹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7]

(二)社区教育的内涵属性

1.社会性

厉以贤在《社区教育理念》中指出,社区教育的受教育对象是社区全体居民,教学目标是满足学习者的教育需求,旨在让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得以提高,进一步促进社区的发展。教育宗旨就是将社区和教育紧密相联,促进社区和教育的共同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多层次、多元化,从而实现教育的社会化。[8]

2.区域性

黄云龙对厉以贤提出的“社区教育社区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其界定不周全,只规定了社区教育的空间范围。在他看来,社区教育的空间属性是区域性,是一种有组织的,集教育、社会为一体,可以体现和满足社区的发展需求,能够促进全体居民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因此,教育、社区和社会有机结合才是社区教育的本质。[9]

3.集合性

刘洋则在对比了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对社区教育内涵的定义后,将其归纳总结为三个要素:一是社区教育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所有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二是社区教育是社区内部整个教育力量共同努力的一种教育活动;三是社区教育是结合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模式。

(三)社区教育的跨界融合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使传统行业变得灵活高效、成本低廉、绿色节能的同时,也触动了传统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互联网与社区教育跨界融合,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在区校之间、社区之间、居民之间的共享,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还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即由单向传播变为多向传播,“非中心化”“无边界化”成为其显著特征。“互联网+”社区教育与传统社区教育的不同点在于其突破了传统社区教育以社区为边界的教育方式,形成了以“网络社群”为单元的教育团体。而社区教育资源也将从割裂的信息“孤岛”,连接、融合为一个整体,变得更加系统化、全面化。

社区教育的跨界与融合,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全新的整合逻辑和实现契机,“智慧城市”一站式服务成为现实。“互联网+”催生了数字化的发展,社区教育也走上数字化发展道路,从远程学习到近距离开展活动,互联网都渗透其中。[10]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区教育深度融合,不仅突破了传统属地管辖的局限,还能更精准地对接社区居民个性诉求,以网络社群为中心,跨越区域,开发、连接、整合各种社区资源,对全体社群成员施加积极影响,在提高社群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素质、促进社群成员的终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自身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要健全社区教育跨界融合应用闭环管理机制,强化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间的协同配合,实现快速响应、联动处置,形成融合社区的管理合力。

三、新时代社区教育的发展态势

(一)网络媒体促进社区教育理念转变

1.“互联网+”高效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社区教育理念

“多点对多点”的高效传播模式赋予了网络媒体环境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多中心化特征,另一个是非中心化特征。它不仅使得教师在意识形态层面和教育方式层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逐渐被消解,也使得传统社区教育的主流价值观逐渐被消解。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促进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提升社区建设的水平和成效。

2.社区居民信息“积极分享”行为常态化

“互联网+”下社区居民的学习将分为五个阶段:诱发注意、激发兴趣、搜寻服务、乐于参与、积极分享。[11]“积极分享”成为“互联网+”社区教育最本质的特征。这一时期,基于“互联网+”重构以“自我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更加突出居民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分享环节。社区教育信息将以“网络社群”为中心聚合扩散,产生成倍的传播效果。社区居民可以更加轻松地获取到由其他居民所提供的包括分享形式在内的教育资源。在分享理念下,社区教育获得从宣传到舆论、从有限到无限、从垄断到共享的意识转变。

(二)网络社群推进社区教育模式转变

1.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居民由于行为、兴趣、观念等的不同将自动分层分类,居民以社群的形式存在而形成“网络社群”。由于信息、资源等的差异,不同网络社群居民和同一网络社群居民间也存在差别化的教育需求。“互联网+”社区教育通过“网络社群”的特征、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

2.构建新的学习情境

传统社区教育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只能满足居民基本的功能性需求,而无法满足居民体验式需求,更无法获得居民的情感认同。“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要与居民需求、科学普及、文明素养、社区发展相匹配,促进课程设计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实践有机融合。

3.形成新的学习型组织

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增强各类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12]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各类资源,发掘教育内涵,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实现一个场所、多种功能,促进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数字化网络推动居民学习模式转变

1.个性化学习

传统社区教育在资源、时空上都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互联网+”下社区教育的资源、时空限制趋于消失。社区教育依托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居民的社区教育偏好、学习习惯等微观信息归纳统计,社区教育平台根据居民任一时间的请求,即可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满足居民时间上的个性化需求。

2.研讨式学习

社区教育资源网络化、数字化,通过居民评价、分享将相关资源有机组合在一起。居民评价、分享、传播是对资源、知识的反馈与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网络媒介的运用使得基于P2P的交互成为一种现实,居民之间能够更为便捷地交流、沟通、合作。身处网络环境中的居民能够通过多样化的交互工具,建立良好的协作伙伴关系,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3.体验型学习

“互联网+”逐渐培养居民积极参与、乐于享受社区教育的过程。社区教育摆脱了局限于“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功能型定位,进入了“情景式”的体验型发展新阶段——超越居民需求,激发出更多的需求,焕发出新的社区教育活力。“互联网+”社区教育立足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相应的学习情境,使得所有居民的有益知识均能够自由地融入到社区教育生态体系中。

(四)工作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

1.各国的社区教育定位

以丹麦为代表的北欧诸国,把社区教育界定为“民众教育”,强调广大民众民族意识的唤醒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美国崇尚实用主义的社区教育,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向社区所有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日本的社区教育主要体现在民众教化方面,活动紧紧围绕着培养公民素质来展开,目标是振奋国民精神、培养国民性格。新加坡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了稳定、和谐的社区文化,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思想基础。

2.社区教育的国际共识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社区教育是所有教育机构、教育力量的协同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社区所有成员提供教育的服务。[13]可见,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前教育、家长教育、老年教育、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健康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等各个教育领域,体现了“一体化、全民化、终身化”等现代教育的特点。

3.社区教育功能更加强大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社区的社区教育体系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融合共生,社区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体系更加健全,将成为支撑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框架,承担起为社会各方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责任,并成为满足社区所有成员终身教育需求的主要载体。社区教育将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加入研究与实践的队伍,由此推动社区教育快速发展,惠及千家万户和大众群体。

四、新时代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组织跨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互联网+”背景下,社区以“跨界连接者”的角色,协同政府、企业、机构等社会组织,打破组织间的管理壁垒,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统筹、信息共享、服务联动,最大程度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效用。

1.构建一体化的资源体系

社区教育能够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互联网则对社区教育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起到推动作用。新时代的社区应扮演“连接者”的角色,从战略层面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开发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将原有呈分散状态的社会群体、组织、个人资源有机结合,纳入共同的社区教育服务平台。

2.提高社区管理协调能力

社区通过对不同领域合作关系的明晰,明确各主体的功能定位,赋予不同组织以不同角色,其核心任务是将不同的利益群体有机连接到一起。这不仅包括纵向力量、横向力量之间的平衡,还包括正式关系、非正式关系之间的协调,具体项目成本与风险的分析。[14]所以,社区教育管理者需要不断提升沟通协调、组织管理和风险预见的能力。

3.重视协作共享的绩效评价

在多主体协作共享模式中,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多种利益纠葛。对社区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时,需要将共享绩效测量引入到协同合作的评价中去。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开展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不断完善协作方案和运行体系,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确保社区教育协作共享的高效、有序。

(二)思维跨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1.注重顶层设计

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组成部分,根本目标在于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政府要发挥好推动和引导作用,把社区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和同步建设。只有基于国家整体发展的视角,用全局性的眼光来审视社区教育的运行与发展,推进“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才能真正使社区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更加关注农村薄弱区域的社区教育投入。

2.推进立章建制

社区居民学习的内生动力机制、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动力机制不完善是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5]新时代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升,企业、社会等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不断增强,有利于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九大所提出的“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相关精神,做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工作督导等领域的制度保障与完善。

3.促进发展转型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互联网+社区教育就是一种跨界、一种变革、一种开放、一种融合。必须明确互联网不能颠覆“教育资源”,不能颠覆“社区架构”,不能颠覆“居民为本”,不能颠覆“居民的需求”。新时代社区教育应更多地思考如何搭上互联网的“动车”,加快跨界整合,实现转型发展、创新提升。

(三)行为跨界——社教机构的融合共生

1.购买社会服务

社区教育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把原来平面二维的管理系统过渡成立体三维甚至多维的管理模式。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机制,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尝试社区教育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工作,采取政府购买、项目外包、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吸引行业性、专业性、社区性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将有力推进社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2.筹建社区学院

在美国,社区学院以服务社区教育需求为最高宗旨,社区学院管理已经形成了一种精巧、科学和高效的治理结构。[16]这种治理结构的精巧、科学和高效率,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社区教育要培育多元主体,促进学校与社区资源的整合和共同发展。推动电大(城市学院)转型,筹建社区学院。充分利用电大现有的师资力量、软硬件资源,向社区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及服务。大力打造“社区教育+”项目,营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社区教育“学习超市”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教育、安全健康、就业再就业以及家庭教育指导。

3.构建校区联盟

以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目标,构建校区联盟,推动“学校-社区”融合发展,努力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整合区域内丰富、优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双向融合,社区活动实现教育化,学校教育实现社区化。学校可以依托社区,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校支撑社区,为社区提供教育发展物质环境。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共享资源,学校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促进社区的发展。

4.打造网络社区

随着宽带传输技术的突破,云计算、大数据应运而生,而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随时随地互联、万事万物互联正在快速普及。互联网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社区居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社会组织和服务模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建立有交互沟通功能的网络社区,通过社区网站、居民论坛、QQ群、APP应用和微信公众号,为社区居民提供展示自我、思想交流、反馈学习信息、提意见和建议的平台,满足社区居民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习惯开展自主学习、团队学习,营造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的新时代社区学习氛围。

猜你喜欢

跨界居民社区
跨界
跨界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跨界之道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