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乡村“空心化”到乡村振兴

2018-11-24徐小明宗同堂聂亚珍

消费导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空心村空心化乡村振兴

徐小明 宗同堂 聂亚珍

摘要:空心村问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发展问题在农村的集中体现,具有动态性和长期性。早在上世纪,资源型城市凭借其资源工业优势,在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其“光辉史”和“光灰史”相伴而生。随着资源的枯竭和资源工业的衰退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心村”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空心村”问题的形成原因,探寻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剖析了资源型城市一黄石市乡村振兴模式,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空心村 乡村振兴 城镇化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黄石市如何贯彻落实?需要克服哪些主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全国农民加油鼓劲,吃了“定心丸”。乡村振兴,人是根本,要不断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用“人才兴”助推“乡村兴”。首先,要加强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培育更多新型农民,夯实乡村人才基础。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致富,让乡村焕发出生机活力。

作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空心村研究近年来开始活跃,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空心村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变迁的阶段性外在表现,“空心”并不一定是一种空间形态,而是土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要素偏离和谐“运行轨道”的结果,是农村多要素“空心”的综合,是农村社会“生态失衡”的体现,是未来新型农村的孕育者。

对于如何进行空心村改造到达振兴乡村的目标,纪永茂(1998)认为改造空心村是大势所趋,只要加大土地管理力度,做好宣传疏导工作。在改造空心村中建新村的路子是可以走得通的。岳永兵、王延强、官静(2008)认为空心村情况严重的村庄,往往是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子,村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主张基于城市经营理念的改造。赵承华(2007)则指出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车亮亮、韩雪(2012)归纳出乡村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种類型,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适宜的旅游环境,可迅速吸引人气,人文旅游资源则是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决定空心村旅游转型的关键点。

空心村问题是当下乡村振兴的第一障碍,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解决空心化问题。因此,本文首先从乡村空心化的原因及危害视角进行了探讨,然后分析了黄石地区部分乡镇村庄的乡村振兴模式,最后归纳总结了黄石地区乡村振兴经验。

二、乡村空心化的原因及危害

(一)乡村空心化的原因

农村“空心化”是城镇化过程中,因农村人口与空间分布变迁而衍生出的乡村聚落“空废化”和住宅“空心化”等一系列现象的统称。农村“空心化”本质上是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业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农村“空心化”现象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是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村庄被城镇化所吸纳而形成的近郊村庄“空心化”现象:二是远离城市的偏僻农村因人口大量流出而产生的远郊村庄“空心化”现象:三是因政府规划主导下的村落整并在短期内衔接不畅形成的“空心化”现象。

传统农村“空心化”广义上是指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等地跨地区流动渐趋活跃后,造成的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分布.狭义“空心化”是指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房屋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变。“二次空心化”是指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建新不拆旧”或由于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等因素导致新社区农民上了楼却留不下来的情况,出现的新一轮“空心化”现象。

(二)乡村空心化的不利影响

第一,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民外出引起的“人走房空”由个别现象逐渐扩展为普遍现象,导致村庄房屋大量闲置。很多农户改善居住条件时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造成村庄布局混乱。在人口大量外出的背景下,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继续扩大,耕地资源减少和房屋闲置增多并存。由于空心村是村庄外延式的结果,它导致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土地利益效率低下。。

第二,农村整体面貌难以改变。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村内公共设施严重缺乏,排水、道路不便。住宅分散布局不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村落整体规划难以开展。空心村出现公共服务空心化,留守群体(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面临重重困难。由此引发大量农业劳动力外出,部分村庄里的中青年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少。

第三,稳定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遭到破坏。由于村庄的外延式发展,导致村庄内部更新滞缓,物质环境不断老化,整个村落呈现出“外光内糠”的形态。空心化不仅破坏了农村的景观布局、构成安全隐患,而且还易诱发农村矛盾,因农宅盲目攀高引发采光、排水问题日益突出,民事纠纷不断发生。而大量农村人口的乡城流动则造成农村社会网络的断裂,对农民的社会资本造成负面影响。

第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农民投入住宅更新的收入比重过高.导致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农业发展;二是空心村伴随着精壮劳动力的流失,农田多为老年劳动力管理.削弱了农村的生产功能.农村人才空心化问题凸现。三是空心化影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效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冲击最大。现代生产要素的过度使用不利于农业永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引发农业机械和现代生产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单位耕地上的劳动投入量和劳动强度都显著下降。

第五。影响农民的政治参与。目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主要是以村民自治和党治方式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村民自治是中国扩大基层民主的伟大创举。但空心村的广泛存在使得村民自治大打折扣。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乡城转移,农村面临人力资本流失、人才短缺的困境,村级选举参与率和村干部素质结构不断降低,有的村甚至找不到合适的村干部人选。空心村村民的政治参与度低导致村民的意愿得不到充分尊重、村民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第六,乡土文化被边缘化。在交通体系改善、人员互动增多和信息网络覆盖面扩大等因素影响下,外部文化渗透农村的速度加快,乡土文化趋于边缘化,家庭意识趋于淡化,恋土情节趋于弱化,延续几千年的乡土文化有逐渐消失的危险。

三、乡村振兴对解决乡村空心化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更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可谓高瞻远瞩,意义深远。过去30多年,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取得巨大成就。被公认为是影响20世纪全球经济的重大变迁之一。然而。在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和农村人口持续减少的背景之下,我国农村的发展出现了若干制约瓶颈。其中尤以“新三农”问题即“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最为突出。这正应成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着力点。

第一.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助于解决我国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能够使农民走向富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的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现有的城市规模和就业容量不可能吸收这么多数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很大一部分人还是要留在农村。因此城镇化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新农村建设内在动力。

第二,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助于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实现农民增收,创造更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同时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积极推进农村城城镇化建设可以发挥集聚效应,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城镇化建设可以推动乡镇企业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农民实现非农化,城镇化产生的集聚效应可以使本地区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有利于实现规模生产,拓展了农业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第四,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变农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城乡格局,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乡村振兴模式

(一)技能培养模式——以小箕铺村为例

小箕铺村距离大冶市区比较近,又是大箕铺镇的集镇中心,蔬菜种植一直是村集体经济的传统产业,村“两委”成员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特色蔬菜基地产业,以现代农业需求为导向,顺应退耕农民的迫切愿望,开展农村栽培技术、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技能培训。使农民真正学到一技之长,特意举办这期培训班。集中授课后,就近组织参训人员到村合作社蔬菜基地实训,手把手传授农业实用技术与技能,及时解决退耕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二)文化主导模式——以王寿文化小镇为例

位于东方下的王寿镇,有着许多的工业企业,当地居民在企业里工作,随着环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一些中小企业被强制关门,部分工人失业,而且当地环境也被严重破坏,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在这一背景下,下陆区政府与北京亿利生态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就黄石东方山王寿文化小镇项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王寿文化小镇是下陆区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一个重点项目。该项目位于发展大道中段西北侧,东方山山系东侧,占地200亩,以打造旅游康养业为龙头、产城融合为目的,推动下陆区经济生态社会和全域旅游发展。王寿文化小镇项目将引领东方山周边的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康养产业深入发展,是东方山旅游开发“一塔五镇”建设的重要项目。该项目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主要建设结合中式医疗、节庆、民俗、国学等主题的禅学养心院、国学文化馆等文化场馆,力争打造成为武汉的后花园、旅游的目的地。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失业再就业的问题,同时也让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真真的实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三)合作社模式——以袁家嘴村为例

大冶市大箕铺镇袁家嘴村,该村是市级贫困村,村集体收入为零,该市农机局负责对口帮扶。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2016年3月,袁家嘴村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合作社后,农机局利用部门优势在资金、技术培训、购机优惠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购置农业机械共投资30多万元。据介绍,合作社将以袁家嘴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镇,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整、机收服务,并为本村贫困户提供免费农机作业服务。

五、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加强主体内部改进

重构未来农村居民主体。农村居民主体的重构是决定“空心化”之后的农村是否走向消逝的关键性政策举施,其核心是未来农村居民将由谁来构成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应加大统筹城乡改革力度,突破城鄉二元户籍制度限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口自由流动机制,既能让“村民进城”也应允许“市民下乡”。当前,国内部分地区已出台“市民下乡”或“能人返乡”等政策,对农村“空心化”治理进行初步探索,同时也通过“精准扶贫”等措施增加农村公共财政投入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城乡一体统筹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因此,笔者认为,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是决定未来农村居民主体重构的关键,只有建构起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推动“村民进城”和“市民下乡”协调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速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重构未来农业生产主体。农业生产主体的重构是决定未来我国农业能否走出“边缘化”困境的关键性政策举措。我国当前“老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困境和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成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力量。也使得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当前农村综合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当前农村留守人员的主要力量,均可能因个人生活的变动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守老人因年老或因病而退出农业劳动,留守妇女因务工等原因而退出农业生产。儿童也会因年龄增长而离开乡村。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土地经营“碎片化”导致的规模经营困难。以及对“资本下乡”的限制,也成为导致农业生产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因此,重构农业生产主体要求从制度设计中努力解决困扰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两大问题:一是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问题,即农民作为一种职业的自由选择问题:二是未来新型农民可耕种土地的来源问题,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重构未来农民养老主体。笔者认为,以往政策设计中期望农民“以地养老”的理想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必须以城乡综合改革为契机,实现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而为农民老有所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农民“以地养老”模式需要以农村“老年劳动力”作为支持,单纯的农地养老本身并不具有保障意义。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和人口的持续外流。这一理想模式也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因此,在当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通过制度设计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等公共财政投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是解决当前“农民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将老年农民从“老人农业”中解放出来,不仅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空间和契机,更能通过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二)用好主体外部政策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18年4月3日发布《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具体阐述农民直接补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等八大方面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在农民直接补贴方面,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生产者补贴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比如,中央财政资金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为15大类42个小类137个品目,实行补贴范围内机具敞开补贴。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能力建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比如,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以提升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为主要内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次。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也有诸多有力政策,包括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和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比如.中央财政支持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模扩大到2400万亩。加上地方自主开展的600万亩。达到3000万亩。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江苏和江西开展轮作试点。此外,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还包括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支持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和面源污染防治、支持农业防灾救灾、大县奖励政策等。

猜你喜欢

空心村空心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空心村”民生调查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关于我国“空心村”形成原因的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