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及措施

2018-11-24杜春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素质提升制约因素必要性

杜春莲

摘要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生态乡村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本文阐述了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提升农民素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农民素质提升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农民素质提升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民;素质提升;必要性;制约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26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农民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增收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提升农民素质就是补短板。列宁认为“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农民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工人,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日益从以传统经验为主转变为以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大投入,创新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源泉。

农民培训已成为农业劳动者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为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安市分校广泛开展各类培训,有效开展冬季农业大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民体育健身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6项培训,累计培训1万人次左右,培养了近30名省级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典型,成效明显,农民参加培训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市已经建立农民田间学校30家、实训基地逾60家(其中省级23家),提供实践实训场地和现场教学教室。目前,虽然搭建了农业劳动者能力提升的培训平台,但是农民的综合素质已然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的素质是决定小康的关键因素。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提升农民素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农业生产者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是国家稳定的根基[1-2]。

1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1.1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提升农民素质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乡风民规不健全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需开展法律、健康、政治、科技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此举可以改变旧传统,树立新风尚,培养讲文明、重科学的新时代农民,进一步促进农村文明和谐发展。

1.2 农村有效治理是村民自治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只有农民具有一定的法律素质和政治修养,村民自治制度才能落实与完善。因此,亟须提高村民自治意识、净化农村社会治理环境,以实现农村有效治理。

1.3 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可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农民提高生产经营能力既可以增收致富,实现自我发展,同时又能提高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效率,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因而要实现产业兴旺与农民生活富裕必须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

1.4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需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礼仪素养、生态文化理念是新时代赋予农民的进步标志,坚定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改变旧的习惯和思想观念,强化礼仪修养、美丽洁净、生态健康意识。

1.5 保障农产品安全卫生需要提升农民素质

只有农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且诚实守信,才能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关系到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沿哨所。

1.6 提升农民素质是全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农民工已然成为二三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因此,提升农民素质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制约因素

目前,农民的职业水平和道德素质还无法承担振兴农村的重担,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创业协作能力需要提升、发展能力需要再跃进,但要真正做好提升农民素质这项工作仍有许多制约因素。

2.1 农用劳动力结构失衡

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转移进城,农村常驻者大多是老弱妇幼,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创业创新激情,生产发展力不从心。在部分城市近郊农场或农业园区,60~70岁的妇女是专业技能型主力工人,甚至有80岁的农用劳动力[3-4]。

2.2 農民培训效果不佳

农民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培训方式落后,农民自身学习积极性低导致学习效果差。当下大部分农民教育机构的培训内容较抽象,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无法引起农民的浓厚学习兴趣。由于农村农活和家务繁重,导致农民培训教育活动无法集中开展。而培训形式一般是“纸上谈兵”的集中授课,缺乏实例教学和现场操作,导致农民难以学以致用。同时,传统观念也制约了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且广大农民未认识到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利于提高受训农民的参训积极性。

2.3 农民收入低

虽然目前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农民依然不富裕,制约了他们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另外,教育培训体系的工作服务能力偏弱,亟须提高人员素质、改善培训条件并建设运转高效的工作队伍。同时要加强惠农政策的普及宣传。

3 措施

3.1 加强调查研究,解决难点问题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围绕农民能力提升的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全面地开展调研,认真仔细地完成调研任务,严禁形式主义。调研耕地基数、生活需求、国内农产品供给能力、休闲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基础、农业生产者培养等微观和宏观的农村农业事实,查实情、出实招,解决提高农业生产者综合能力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3.2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要持之以恒

“三下乡”要与农业脱贫攻坚无缝衔接,根据农村振兴、农民小康的实际需求,持之以恒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加强政策、经营、技术专家与农业生产大户的联系,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农业大户提供农业生产典型案例为广大农户生产发展引路。把健康咨询和医疗义诊作为“三下乡”的重点,邀请医疗专家率领团队下乡,现场提供义诊与咨询服务,满足农民保健养生的急切愿望。避免“搭架子、发材料、照相片、上电视”等形式主义现象[5-6]。

3.3 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政策是指南针、导航仪,应利用政策留住农村集体组织成员中的年轻人,并使农村集体组织成员中的年轻人在农村有所作为。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探索解决农民退休问题、国家公职人员不宜兼职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等问题,要突出培养德才兼备的农村干部带头人。

3.4 创新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根据地方生态区域特点,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尊重农民意愿,因材施教,进行分类培训,也可以实行订单式教育,让农民自主选择。要引导农民学习党的政策和方针,注重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同时加强素质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建设富裕文明的新时代农村。要延长教育链,做到既能推广技术、提升农民创业水平,又可以传递技能、普及科技知识,由单纯的教育培训向技术转化、文化传播和辐射带动相结合转变[2]。

3.5 培养“三农”工作队伍

培养一支 “三农”工作队伍,重点是调动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选拔、培训、激励机制[1]。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属于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事业,同时要改善培训机构的设备条件和人员结构,增加投入,提高服务能力以及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4 参考文献

[1] 姚烁.科技管理机制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4(3):102.

[2] 胡小平,胡晓祥,周世勇.桂阳县烟农培训方式的弊端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348.

[3] 曹首娟.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问题调研报告[C]//姜家献.农业远距离教育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7.

[4] 罗箭华,王彦.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素质提升困境及其策略分析[J].农村经济,2011(1):120-122.

[5] 苏敬肖,焦伟伟,李红利,等.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路径:以河北省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8):338-343.

[6] 陈凯峰,高愈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素质提升工作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07(6):14-16.

猜你喜欢

素质提升制约因素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提升研究
新时期舞蹈编导素质的提升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探索与研究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