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生命之河

2018-11-20吴俊燊

北方文学 2018年33期
关键词:理想境界达摩黑塞

吴俊燊

西方文化史上涌现过许多敬仰东方哲学的学者,叔本华最负盛名。而像黑塞这样的却绝无仅有,他毕生研究东方学说,将之融入自己的思想,成为其许多作品的精神内核。《悉达多》即为一例。

黑塞构思极为巧妙,他将释迦牟尼拆解为两个人:悉达多与乔达摩,悉达多是未成就者,乔达摩是一个已成就的人。悉达多走修行之路实则就是回归乔达摩,将二者拼接在一起。

一、矛盾与觉醒

悉达多乞求寻求自我,寻求阿特曼,于是与好友果文达一同遁入沙门。沙门所奉行的是“丧我”,沙门,也就是金刚经中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以及阿罗汉。苦行多年并未有进展,他们去拜访已成佛陀的乔达摩。黑塞在这里以悉达多的口吻质疑乔达摩:在你的学说中,世界即是轮回,又是可以救赎的,但这其中有矛盾。乔达摩回应:我的目标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超拔苦难。悉达多又说:我没有丝毫怀疑你的学说,而是方法。你不是通过讲经传道获得它的,因此我也要走自己的路。这可以比拟《玻璃球游戏》音乐大师的最后之言。

悉达多一人上路,他在绝对孤独中,有了一个觉醒。他以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现在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从婆罗门教教义中发现,世界皆是假象,要从里面找到本体。现在,悉达多回到了现象,开始寻找自己。

二、上升与下降

悉达多去找妓女学习情爱,向商人学习赚钱。如今的他对宗教格言与苦行主义产生了怀疑,他的官能欲望觉醒,他由隔绝世俗转向沉溺。在很多宗教文化之中,我们总是以为“下降”是对世俗的沉溺,是负面的、消极的;而“上升”则代表了超越,代表了追求神圣。莫非人类在巴别塔崩之前就已体会过下坠的苦痛,上界的喜乐?黑塞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一定要经历下降的过程,才会走向更高的阶段。只有真正意义上经历了那些可怕的岁月,那一部分悉达多才能死去。如博尔赫斯这样讲:“不应该一开始便拒绝一切,应该坠入泥沼,然后得以明白生命如梦幻泡影。”

三、河水与“道”

悉达多生活在渔夫瓦苏代瓦的身边。渔夫最美好的品德便是倾听。正如悉达多所问:“你是否也从河水中听见并不存在时间的实体?”其实中国人早就听到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在无数文学作品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笔下的河流,是美好的、圣洁的,永恒存在又变化不断,它本身就是永恒矛盾对立的统一。悉达多首先用官能感知河水,之后受瓦苏代瓦的启发,学会用心去倾听河流,他发现河流上浮现着一幅幅熟悉的肖像,他开始懂得“这条河流是他的,他的,一切人,是他迄今为止所看见的每一个人的存在的证明,所有人都满怀痛革匆匆忙忙地随着波浪和流水奔向自己的目标”。最后,他听懂了这一切,一切声音都汇为一个“唵”字。至此,悉达多已从河水中学会了“道”,他也像那河水那样外表千变万化,交叉重叠,内在却和谐统一,他已成为永恒的“道”。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恰好也从反面证明这一观点,之所以会有永恒正义的胜利,之所以会有两种合理化道德,都是因为这世上本不存在纯粹的善与恶,并不能强加划分。

此处的“水”与“道”的关系,与老子的《道德經》何其相似。

老子对于水之所以“上善”做了分析:一是它善于向下走,处于人所厌弃的卑劣地位;二是它“利万物而不争”;三是它“柔之胜刚”,因此成为“百谷王”。黑塞笔下的悉达多也是听从了河水的召唤,“往下走”做一个船夫,他也普度众生,与世无争,悉达多也学会了谦逊虚心学会倾听,终被奉为圣贤。

四、“释”与“道”

《悉达多》中的佛不是单纯的宗教迷信形象,“道”也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将二者融合,是西方人独创的理想境界。从完全主观的追求“我”开始,历经人生的波折,逐渐转移到绝对客观,以“我”的全部消失而结束。

黑塞笔下,“释”与“道”本是一家,仅有途径之差别。小说主人公从中国道家思想感悟而成佛,完成了黑塞的写作目标:

“《悉达多》是给亚洲读者的一个象征,它表示超越国家民族和超越时间的思想把我们联系起来。”

将佛学与道家结合起来的人,我们不难想起苏东坡。他在《赤壁赋》中所展现的哲学思想更是透彻淋漓。

《悉达多》表面上是在讲一个印度的宗教故事,但究其根本则是黑塞对东方哲学的理解感悟。而他又在理解之中,创造新的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既是一种美学世界,也是一种伦理观念。

参考文献:

[1]赫尔曼·黑塞著.悉达多[M].杨武能译,译林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理想境界达摩黑塞
达摩祖师
车夫总在刹车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夜间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技艺一体 和谐共生:平面设计中艺术与技术关系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