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00例适宜技术临床推广效果分析*

2018-11-20傅宏伟傅利锋吕美丽吴天泉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偏角夹板桡骨

傅宏伟 傅利锋 吕美丽 吴天泉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30

我们采用竹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完整随访资料512例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①原始影像学证实为稳定骨折者:关节内骨折塌陷<2mm,掌倾角为正值、尺偏角>10°,桡骨短缩<3mm者,干骺端简单骨折;②原始影像学证实为相对稳定骨折者:关节内骨折移位塌陷2~5mm,掌倾角-25°~0°,尺偏角>0°~10°,桡骨短缩3~5mm,干骺端中度粉碎骨折。

1.2 一般资料:2016年1月~2017年12月,明确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512例,其中男性208例,女性304例,年龄40~81岁,平均57.02±2.12岁,病程10天以内。其中A组为本院治疗组260例,B组为推广单位治疗252例。

2 治疗方法

2.1 复位和固定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折患者采用拔伸牵引、挤压捺正等手法复位后,由助手维持牵引。施术者根据骨折类型、患者手臂长短,预裁剪和塑形4块竹夹板。利用三点复位加压原理或两点加压原理,放置4块小夹板(腕掌侧、背侧、桡侧、尺侧各一块)和加压垫,绷带缠绕、布条加压捆扎、超腕关节固定。伸直型骨折固定于掌屈30~40°,尺偏10~15°;屈曲型骨折固定于背伸20~30°,尺偏10~15°。术后即刻拍片判断骨折复位情况,必要时再次复位调整。

2.2 练功和随访:术后每周拍片复查X线,患者进行肩、肘、指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固定3周后,将竹夹板调整为中立位固定。6周解除外固定,进行腕关节伸屈功能锻炼,前臂旋转功能锻炼,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影像学复位评价标准:优:关节面平整,掌倾角>10°,尺偏角>20°,桡骨长度恢复,干骺端对位对线好;良:关节面尚平整(塌陷<2mm),掌倾角正值、尺偏角>10°,桡骨长度短缩<3mm,干骺端横向移位<5mm,成角<15°;差:关节面塌陷(塌陷>2mm),掌倾角为负值、尺偏角<10°,桡骨长度短缩>3mm,干骺端横向移位>5mm,成角>15°。临床功能按Coony[1]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优:90~100分;良:80~89分;可:65~79分;差:<65分。

3.2 治疗结果:见表1、表2。

表1 初始复位影像学评价比较

表2 6个月时临床功能评分比较

4 体会

竹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本院“三六九伤科”的传统技术,其治疗稳定性或相对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在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已经获得肯定,总体优良率在88.82%[1]。本次推广结果显示本院治疗临床优良率为90.77%,推广单位临床优良率为88.89%,两者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基层卫生机构的骨伤专业人员只要经过专门培训,严格按技术规范操作,一样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在推广本技术的过程中,笔者有几点体会:①重点对施术者的读片能力进行培训,从而正确判断患者骨折是否属于稳定或相对稳定骨折,把握好竹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适应症;②对骨折手法复位和固定方法要进行多次培训和模拟操作,课题组应下到一线进行现场技术指导;③要加强病人术后随访管理和功能康复指导,特别是在患肢肿胀期或消退期及时进行捆扎带的松紧调节,及时复查X线片,避免骨折再移位。

猜你喜欢

偏角夹板桡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钛夹板应用于美学区引导骨组织再生1例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0例
铁路既有曲线整正计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