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利针针刺腰大肌配合盆底功能锻炼治疗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30例

2018-11-20郭金颖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度盆底股骨

郭金颖

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 浙江 东阳 322100

笔者采用圆利针针刺腰大肌配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患者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康复针灸科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轻度18例,年龄57±9岁,病程37.69±22.65月;中度12例,年龄58±9岁,病程41.37±23.55月。对照组中轻度15例,年龄56±10岁,病程38.72±21.25月;中度15例,年龄55±10岁,病程42.68±22.31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在腹压突然升高导致膀胱内压超过最大尿道闭合压而引起的尿液不由自主经尿道漏出,多发生于咳嗽、打喷嚏、大笑、跑步、跳跃或举重时,多见于多产、经阴道生产的妇女以及老年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程度分级标准为:轻度:一般活动情况下无尿失禁,夜间无尿失禁,只有在腹压骤然增加如咳嗽、打喷嚏时发生,不需要携带尿布。中度:发生在立起活动如走路时,有频繁尿失禁,需要携带尿布生活。重度:起立活动或卧位体位变化时即发生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社交活动。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圆利针针刺腰大肌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定位:L3横突尖、股骨小转子腰大肌附着处。L3横突尖针刺选用针体长100mm、针柄长50mm的大号圆利针;股骨小转子针刺选用针体长75mm、针柄长35mm的中号圆利针。操作:L3横突尖,针刺扇形面与身体矢状面平行,将圆利针以45°~60°角向下斜刺,当针尖达处L3横突后,以此深度再进1cm左右,当针感达大腿内侧处即可。股骨小转子腰大肌附着处,腹股沟下方股动脉下外2cm左右,圆利针直刺股骨小粗隆以不同角度呈扇形面针刺3下后即出针,用干棉球按压针眼1~2分钟。每周1次。盆底肌功能锻炼:患者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2~6秒,松弛休息2~6秒,如此反复10次,每日训练3次。上述治疗持续4周。

2.2 对照组:仅采用盆底肌锻练治疗,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2]。治愈:无尿失禁;显效:尿失禁程度明显改善,测评提高2度;有效:尿失禁程度有所改善,测评提高1度;无效;尿失禁程度无变化,测评无提高。

3.2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体会

压力性尿失禁属中医学“遗溺”“小便不禁”等范畴,《诸病源候论·小便不禁候》:“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现代研究表明,膀胱的感觉传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中交感神经来自T11、T12和L1、L2节段,使膀胱平滑肌松驰,尿道内括约肌收缩而储尿,副交感神经为来自脊髓S2~4节段的盆内脏神经,能加强膀胱逼尿肌收缩,抑制尿道括约肌收缩。大部分腰大肌以肌齿形式连接在T12~L4椎体和椎间盘边缘处,外侧部分连接于L1~4腰椎横突,向下与骼肌共同形成骼腰肌腱,经腹股沟韧带下肌腔隙,止于大腿根部内侧的股骨小转子。从神经生理角度讲,腰大肌与支配膀胱的神经处于相同或相近的脊髓节段,通过圆利针的针刺腰大肌从而影响膀胱排尿功能,同时配合盆底肌训练,从而达到防治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而L3横突其内侧缘为肾俞与气海俞,同样有温肾助阳、补气固摄作用,股骨小转子近邻膀胱,针刺治疗可直达病处。

猜你喜欢

中度盆底股骨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小米手表
特异性抗P . g-IgY龈下冲洗液对中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LEEP治疗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对HPV感染的影响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