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口腔溃疡取穴规律分析*

2018-11-20刘艳兵王晓东范永升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口疮合谷口腔溃疡

刘艳兵 王晓东# 范永升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53

口腔溃疡属中医学中“口疮”范畴,以反复发作、疼痛、久治难愈为特征。西医多采用抗菌口腔清洁剂、镇痛药、免疫调节剂等方法来减轻症状,但至今尚无治疗该病的特效药。针灸治疗口腔溃疡疗效确切,笔者对针灸治疗口腔溃疡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用穴和治疗方法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口腔溃疡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03~2017年国内针灸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限定词为“针灸”“针刺”“推拿”“口腔溃疡”“口疮”等。

1.2 文献纳入标准:①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方法,包括针刺、艾灸、针药结合、穴位注射、腹针、推拿等作为主要干预手段;②病例来源不限,要有明确的诊疗标准和疗效评价指标;③针灸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或临床对照类文献;④要有明确的穴位组成。

1.3 文献排除标准:①动物实验研究;②文献综述、个案报道、专家经验报道等;③无具体用穴的文献;④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具有可比性的文献;⑤发表时间不是2003年~2017年的文献。

1.4 文献资料处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按干预措施、选用穴位、穴位归经、所属部位及治疗特点等进行相关数据处理。采用Excel2010建立口腔溃疡的取穴处方数据库,并对各个穴位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文献检索结果经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有效文献51篇,以“1组主穴+1组配穴=1条处方”的形式从51篇文献中收录72条处方。

表1 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口腔溃疡选穴频次表

2.1 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口腔溃疡选穴:不同证型选穴特点,在纳入文献中有13篇文献进行辨证,明确处方,由表1可知其中肝胆郁热中太冲、侠溪使用频次较高;心脾热盛中劳宫、阴陵泉使用频次较高;肠胃积热中足三里、合谷、地仓使用频次较高;阴虚火旺中太溪、三阴交、廉泉使用频次较高。见表1。

2.2 针灸治疗口腔溃疡穴位频次表:对51篇文献进行统计,共72个处方、79个穴位、375个使用频次,其中足三里、合谷、太溪、三阴交、地仓等穴位使用频率较高,对频次≥3的穴位进行频次统计。见表2。

表2 针刺治疗口腔溃疡穴位频次表

2.3 针刺治疗口腔溃疡腧穴在人体各部位分布情况:把人体分为头颈、上肢、下肢、胸腹、腰背5个部分,将穴位按其具体位置按这5部分进行统计,其穴位个数由多到少分别是下肢部(13)、头颈部(10)、上肢部(10)、胸腹部(6)、腰背部(5),可以提示现代医家在治疗口腔溃疡时,分部取穴主要以下肢部、头颈部和上肢部为主。见表3。

2.4 不同证型口腔溃疡特定穴的应用情况:现代医家在治疗口腔溃疡时所应用的特定穴共35个,114频次,其中使用最多的特定穴为五腧穴(72次),占特定穴使用的半数之多,这可能与五腧穴常应用于远端配穴有关,其次是其他特定穴和背腧穴的应用。见表4。

表3 针灸治疗口腔溃疡分部频次表

表4 不同证型特定穴使用频次表

2.5 不同证型使用不同补泻手法的情况:见表5。通过对51篇文献中72条处方的补泻手法进行统计,对文中没有描述的进行排除,有30篇提及补泻手法,其中对13篇不同证型处方进行整理,发现口腔溃疡的证型实证较多,故在使用针灸治疗本病时较多应用泻法。

3 体会

中医学认为该病虽生于口,但因脾开窍于口,肾脉连咽系舌本,故与脾、肾密切相关。《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首次指出火热为口腔溃疡的基本发病因素。《蒲辅周医案·口疮》中记载:“口腔溃疡为病,一由胃火,一由脾热。”明确指出脾胃伏火是口腔溃疡的重要病因病机[1]。口腔溃疡多由脾胃实火与心火郁热,火热循经上攻所致。足三里、颊车等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以清脾胃伏火,养胃阴。已有研究[2]认为,口疮的反复发作与抵抗力下降关系密切,长期针刺足三里有助于预防口疮复发。《玉龙歌》中提出:“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可见取合谷穴治疗头面五官诸证时,无论轻重缓急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3]。口腔溃疡有实有虚,针灸治疗口腔溃疡时应辨清虚实。正如《圣济总录·口舌生疮》云:“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针灸、推拿治疗口腔溃疡时,取三阴交、太溪等穴,其意即为清上浮之火(虚火)。取颊车、地仓穴属于局部取穴,采用地仓透刺颊车操作。

表5 不同证型补泻手法频次表

本研究总结了口腔溃疡辨证选穴规律,结果发现,肝胆郁热型口腔溃疡常配太冲、侠溪、丰隆等,太冲厥阴经之输穴、原穴,侠溪为少阳胆经荥穴,泻之可引火热下行;心脾热盛型口腔溃疡常配劳宫、阴陵泉、少府等,《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有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劳宫泻之可清心解毒,阴陵泉健脾利湿;胃肠积热型口腔溃疡常配足三里、合谷、颊车、承浆等,足三里调中益气血,“面口合谷收”,泻合谷以解毒止痛,颊车可调气通络,承浆为局部取穴,专治口疮[4];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常配三阴交、涌泉、廉泉、内关等,少阴经根于涌泉,结于廉泉,泻之可令阴津自溢而清凉抑火,三阴交滋阴,内关宁心安神[5]。

从经络走行上看,面部为阳明经之分野,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至右,右至左”,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灵枢·终始》篇云“病在头者取之足”,上下肢远端取穴合谷清利湿热,足三里益气健脾,太溪补肾养阴;口腔溃疡火气犯于口舌又当配用腹部关元、气海引火归元,以防止复发。本研究所选文献中口腔溃疡取穴部位集中在头颈部、下肢部和上肢部,同时,在按部配穴方面,当代医家在治疗上主要应用上下配穴法治疗本病。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质和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谓的腧穴。本研究文献中针灸治疗口腔溃疡以五腧穴的应用频率最高。五腧穴为特定穴之一,正如《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荥穴既可以清脏腑之热,又可治与五脏相联系的五体、五官之热。如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泻热,针之可清热而止痛愈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取心包经荥穴劳宫以祛火。肾经原穴太溪“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且夫火乃无根之物,人之一身五脏六腑无所不有,惟阴盛可以制伏之,针之可滋补肾中真阴,取之恰合“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理。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经脉循行挟口,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经脉循行环唇内,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原穴,经脉循行挟口环唇,针灸此三穴既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还可扶正祛邪[6]。

针刺手法即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施治原则而确立。补法有增强人体正气,使衰弱的功能重新旺盛的作用;泻法有驱散邪气,将亢进的功能转化为平和的作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代针灸医家总结出了多种补泻手法。临床运用补泻手法十分有效,但补泻手法的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的文献统计显示,口腔溃疡治疗比较高频的补泻手法应用分别为泻法、补法、呼吸补泻和提插补泻。在应用补泻手法治疗疾病时,既有补虚泄实的双向作用,又能表现出其相对的差异性,所以临床应用针灸、推拿在治疗口腔溃疡时,要分清虚实,判断病位,根据个体的情况,并结合特定穴选用不同的手法,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本研究结果与中医学对口疮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也与经络循行有关。临床治疗口腔溃疡时的取穴处方或可参考本研究结果。本文所收集的仅为中文检索数据库CNKI的文献,文献纳入不够全面,故口疮的临床取穴规律有待进一步深入总结和完善。

猜你喜欢

口疮合谷口腔溃疡
羊口疮治疗方法
反复口腔溃疡,是可忍孰不可忍
补充维C治不了口腔溃疡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藏药三味黑矾汤散治疗口腔溃疡
会泽县一起山羊口疮的诊治
羊口疮的防治措施
一例山羊口疮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