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审美语境中的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2018-11-19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乡土艺术设计环境

近年来,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形式的农耕文化出现了改变,进入到多元化的新时代。以乡土审美语境为前提展开农村环境艺术设计,是适应新环境要求的重要举措。

1.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现状

1.1 缺乏对生态平衡的考虑

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针对农村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不能将重点全部放置于建筑、景观艺术外形上,导致自然生态平衡被忽视。自从进入到21世纪之后,人们对于重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使低碳环保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理念[1]。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尽量减少能耗高建筑物,加强对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视。

1.2 艺术形式与当地环境特色不符

开展农村环境艺术设计时,并没有制定个性化方案,很多地方使用的都是同一套模式,导致诸多地区相似度高。我国各个地区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将其运用于农村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凸显出地方特色。相反,如果只是生搬硬套,那么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无法实现高度融合,对于新农村建设、发展十分不利。

1.3 建筑景观与布局缺少有机性

我国具有地大物博的特点,地理结构不同,农村环境设计也存在很大的区别。每个地区需要结合地理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物与布局。但是实际状况却不是如此,一些设计师只是照搬成功案例,完全没有考虑地理结构特点,使农村环境的独特性被遏制[2]。比如,某地区农村开发建设时为丘陵结构,为了符合设计方案要求,设计师提出要求,将丘陵改变成平原。第一,这种想法缺乏经济性,地理结构改变不仅耗时长,还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现状十分不符。第二,缺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考虑,如果环境艺术设计不合理,将会对农村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如图1所示,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同时也会为埋下安全隐患。

图1 农村生态平衡问题

2.农村环境生态设计问题

生态困境是影响城乡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开展城镇化建设期间,国外提倡的“城市美化运动”发挥了关键性意义,但是也因此从生态环境与经济两个方面付出了代价,导致出现“千城一面”问题,并且逐渐向农村过渡。现如今,新农村建设属于深入且彻底的乡村美化运动,如果一味模仿城市环境美化模式,将会丧失大量本土建筑以及河流,古树被砍伐,乡土文化消失殆尽。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应让居民望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一理念,以此作为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将会获得理想的效果[3]。

乡村美化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审美误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出现偏差,一味追求外观华丽的欧式建筑,与当地环境文化特质不符,显得格格不入。比如农村有时能够看到外观华丽的欧式建筑中存放传统农具,虽然建筑的外观非常华丽,但是功能大多没有发挥出来,只是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内外形成强烈的反差。虽然花费了高额的建筑成本,但是却没有提高生活质量。第二,住宅布局和建筑风格不统一,整体呈现的年代风格不一致,降低了建筑的美观度,整体呈现出一种“水土不服”的感觉,毫无特色。

3.乡土审美语境中的农村环境艺术设计

3.1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彰显地区特征

现如今,农村人居环境的规划比较混乱,地址选择也比较零散,所以,整体呈现布局散乱的特点,与聚居模式相违背。此外,加上对环境的破坏,砍伐树木,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对农村环境艺术设计以及邻里关系的建立都十分不利。分析当前传统村落地址选择规划,必须以因地制宜原则为主,结合当地特色以及“天人合一”理念进行设计。例如安徽宏村,如图2所示。选址、布局与地形地貌相结合,以青山为障,山水为屏,保存了非常好的空间形态,并且体现了地域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正因为上述优势,宏村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观光地。对宏村进行分析可知,其发展模式选择了新旧分区,原旧区为核心景区,用于体现原生态,该区域的任何砖瓦都不能够任意改动,新区、旧区之间相隔一条河,沿用旧有的建设模式建造,用于接待游客,同时也是原住民生活区域,既有效缓解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有文化,并将两者有机的融合。

图2 安徽宏村

再如贵州西江的千户苗寨,其中包括数十个自然村寨,山脚下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贯穿了整个苗寨,苗寨主体地处于河流东北侧坡地,当年苗族的先民正是在此开辟出大片梯田,由此形成了后来的农耕文化。千户苗寨与安徽宏村的旅游开发模式相似,采用的都是核心景区、生活新区分离的形式,依山傍水而建,呈现出视觉上的美感。

3.2 结合新技术与观念,致力于低碳建设

农村传统建设模式导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力应用新技术与观念,融合低碳理念,创新审美观。新技术方面,一般是对太阳能、风能、沼气技术等进行应用,优化农村能源供给,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4]。就地域以及环境来说,农村在自然能源方面呈现一定的优势,应用新技术基本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缓解能源带来的压力。另外能源利用时,同样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因,例如高原、山区便可以使用太阳能、风能这两种新技术,平原地区则使用风能、沼气。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新技术,“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是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新观念方面,需要创新审美观念,以此推动低碳建设。现如今,在城市文化影响下,农民逐渐出现审美误区,对于建筑设计以及环境设计多以华丽、光亮建筑风格为喜好,设计理念方面并没有体现乡土之美,缺乏对本地材料的运用。乡土景观、本土材料本身带有闲野魅力,和当地文脉环境协调性非常高,运用于农村环境艺术设计更加体现亲和力。例如农村随处可见的野花,不仅可以保护当地水土,还能够营造优美的乡土氛围,节省了维护这一环节,给人极强的亲切感。

3.3 提炼乡土元素,传播乡土精神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形成了非常扎实的乡土精神以及多元化的乡土文化,本属于优势,然而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开展农村环境艺术设计时更多体现了同质化现象,导致农村环境设计缺乏特点。所以,必须围绕乡土审美语境重新认识新农村建设,提炼乡土元素,传播乡土精神。

3.3.1 乡土元素提炼

针对农村环境艺术设计,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其乡土文脉,发现当地带有标志性文化景观。例如某地开展新农村建设,通过分析确定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景观,即家族宗祠、古树,宗祠与古树相依而建,以为此核心建设民居。与古人村居风水观念相符,并且还有非常扎实的自然基础、人文环境基础。开展环境规划时,最为重要的是保护宗祠和古树,恢复原本的建筑面貌,保留当地历史文脉,提炼出乡土元素,并且运用于周边新建筑,提高风格统一性与协调性。

3.3.2 乡土材料运用

乡土材料即与农村环境相适应,并且与乡土文脉相符的材料,具体如土石、竹木以及砖瓦等,这些材料的肌理质感比较粗糙,色彩朴实,其中蕴含深厚的审美内涵,增添了亲切感,是城市建筑中瓷砖、水泥等材料不具备的优势。乡土材料中蕴含了乡村历史文脉以及肌理,成本低,实际施工更为便捷。例如云南丽江与束河古镇,便大量应用了乡土材料,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3.3.3 乡土植物搭配

乡土植物带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特点,其中蕴含了地域植被文化以及风貌,乡土植被同时也体现了适应性、成活率高的特点,维护非常便捷,在农村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运用可以衬托出乡村生态环境特点。以衡南县高原村为例,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便种植了大量的樟、松、杉、柳树木,建筑周围设置了菜园、果树、荷花等,体现出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

3.3.4 地域色彩体现

乡村人居环境基于自然环境的衬托下更加凸显生命力,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然而当前农村建筑的色彩太过艳丽,和乡土环境的协调性较差。乡村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是灰色调,非常符合乡土环境,应用清水墙以及青砖灰瓦等材料衬托建筑色彩。所以,现代开展农村环境设计时,也可以参考这一点,从传统建筑色彩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提高色彩对比度与亮度,一方面可以突显出建筑物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则与乡土环境更加相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土审美语境下,对农村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诸多要求,需要从色彩、建筑材料以及环境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设计,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够营造浓厚的乡土氛围,设计带有地域特色的乡村。

猜你喜欢

乡土艺术设计环境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星.云.海》
《花月夜》
乡土中国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