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中地区堡子的价值与保护利用
——以镇兴堡为例

2018-11-19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角楼堡子建筑

骆 凯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144)

1 镇兴堡历史沿革

镇兴堡的建设起源可追溯至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后,朝廷逐渐失去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权。陇右、河西一带边防空虚,吐蕃势力伺机进入并不断内渗[3]。吐蕃枭波部族在此背景下游牧至今陇中滩歌域内,为抵御当地其他敌对力量的侵扰,于当地双龙山麓用木栅栏围筑起寨堡,名为“枭篦寨”,(另一说名为“宋篦寨”),汉人称其为“鸱枭寨”(鸱枭即为古人对猫头鹰的叫法)。

镇兴堡的完善与兴盛是在宋朝。宋代的武山位于宋与吐蕃、西夏、金对峙的边界,摩擦时有发生,堡寨的建设活动更加频繁,设专职管理堡寨事务。清《续资治通鉴》载: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时任秦州知州的张佶,将原枭波部族的枭篦寨改为威远寨。于小洛门(今洛门镇,距威远寨约36 km)设立采木场,滥伐吐蕃枭波部族所辖境内林木引其反叛。后曹玮上任秦州知州兼沿边督巡检史,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在威远寨以西建来远寨,距威远寨约10 km,成犄角之势,派遣蕃官担任两寨中军使及指挥史。《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载,威远寨于宋熙宁八年(1078年)改为镇,归属巩州(今陇西)宁远县管辖。随后威远寨的地区防务以及商业贸易日益繁盛,行政与商贸场所由原来的山咀搬至山下平原逐渐形成村镇,而威远镇也因商贸交往变成秦陇地区汉蕃交涉的商贸重镇和边防重地[3]。明清时期的镇兴堡已经转变为村镇的附属军事设施。明万历《宁远志》卷二《舆地》之古迹中称其为滩歌屯寨,后更名为镇兴堡[4]。并顺应明代中叶崛起的城市商业经济,修建街市(即今天的“明清一条街”)。作为军事设施的威远寨更为今名镇兴堡。清朝同治年间,战乱频发,西北地区爆发回乱。镇兴堡这个军事防御设施转变为了居民避难处,为当地人在战乱中提供了庇护,这种功能在民国与抗战时期继续沿续。

1949年后镇兴堡防御功能逐渐消失,堡内原有的建筑群存续,作为堡内村落——大堡子村历史建筑群发展至今。镇兴堡201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镇兴堡的特征考察

2.1 选址与周边环境

镇兴堡位于今滩歌镇区西侧50 m山咀,该处可随时洞察全览滩歌全境(图1)。

镇兴堡(唐枭篦寨),兴建初期作为战事防御设施的军堡要求进行建设,在清末民国时期才逐渐演变为躲避匪患的村堡,故镇兴堡的选址环境是首要考虑军事防御,依据“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需要,建设在了视线开阔、地势险要的位置。

镇兴堡建于山咀部,北、东、南侧均为险要峡谷,西侧为细长状山体余脉,东侧遥望整个滩歌盆地,可全观辖区全境,军堡选址以首要选取险要且易守难攻的地貌进行建设为基本原则,在镇兴堡的选址上展现得极为充分。

图1 镇兴堡的选址

2.2 建筑特征及现状

(1)基本形态。镇兴堡本体由堡墙、堡门、马面与角楼等构成。堡墙围成的堡子形态为不规则形,北侧近方形,南侧近尖状(图2);北墙实测约80 m,东北墙约140 m,东南墙约105 m;东侧正中为唯一的堡门;东北角与东南角各有一大小不同的角楼;西侧排布有大小距离不等的3个马面。

图2 镇兴堡的形态

(2)堡门。堡门位于东墙中心处,呈拱状城门样式。堡门整体宽约6.2 m,残高约5.5 m,石砌基础,砖砌门洞拱券,其余部位均为夯土砖垒砌;门洞宽约2 m,进深约7.5 m,进深方向设3道门,门洞内柱梁结构均外露可见,材料均为当地常见树木,原门扇材料为厚木板,外层堡门用铁皮包裹以防火烧,门栓为粗壮原木,下面辅以石块顶门;堡门上原有单坡3开间建筑1座,用以仓储当地人称“十二将军”的12座熟铁铸土炮;建筑前有一方形场地,用以瞭望及架设炮台,堡门上四围以掩墙,正前方掩墙上有3座半圆形雉堞,上有瞭望口及各个朝向的枪眼,用以攻击进犯敌军;堡门正立面拱券上方原有一扇形题名,上书“镇兴堡”3字。堡门现仅存拱状城门,门扇、单坡建筑、城门题字、掩墙等均已不存(图3)。

图3 镇兴堡堡门现状

(3)堡墙。镇兴堡堡墙主要由黄土夯筑而成,实测堡墙顶端窄处不足0.5 m,宽处约2 m,外部残高约6.5 m。堡墙内外存高差,墙顶可供人行动奔跑,并满足檑木滚石搬运及枪炮射击的需要,顶端外侧原有掩墙,墙顶置雉堞,瞭望孔,射击孔,堡墙南侧现仅存厚约40 cm,长约15 m的掩墙及雉堞遗迹,可看出当年堡墙结构(图4)。因年久失修,堡墙上掩墙等细节部位缺失严重,仅最南侧堡墙上有掩墙残存;堡门北侧约30 m处因汶川地震有一处垮塌,缺口长5 m有余。

图4 唯一残存雉堞现状

(4)角楼与马面、马道。镇兴堡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各存一角楼遗址,东北角遗址约60 m2(图5),东南角遗址约25 m2。遗址上方原有建筑作瞭望及架设炮台之用,现均已不存;镇兴堡有3处马面,分布于堡西侧及南侧,作瞭望及攻击之用。其中,以西南角马面保存最佳且最宏伟(图6),该马面外围距堡墙约14 m,宽约10 m。其余2处马面均有不同程度损毁坍塌。镇兴堡原有马道用于登上堡墙,现已不存。

图5 东北角楼基址

图6 镇兴堡西南角马面

3 镇兴堡的价值

3.1 历史价值

镇兴堡原型为唐时枭波部族所建“枭篦寨”,自此藏汉民族开始在滩歌地区进行文化商业等多方面交融发展;北宋时期又是西夏与宋王朝争锋前线,朝廷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堡中事务;清同治时期爆发回乱,镇兴堡的边防军堡角色转为安置该地区百姓躲避匪患的自卫建筑,并一直延续这种避患建筑角色至1949年以后。镇兴堡作为滩歌地区悠久历史的见证,对研究滩歌本土历史及陇中地区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3.2 科学价值

镇兴堡形态保存完整,现存堡门、堡墙、马面、角楼均能较真实完整地反映陇中地区堡子建筑的基本形制与具体做法,其中镇兴堡堡门的砖券拱门做法又是陇中地区现存较少的实例,堡墙上掩墙、雉堞等更是陇中地区能证明堡墙形制与尺度的珍稀残存案例。镇兴堡作为军堡及村堡在陇中地区的重要实例,对于系统研究西北地区军堡及村堡建筑类型、建筑特征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3 艺术价值

镇兴堡为黄土高原陇中地区特有的堡子建筑实例,雄踞于滩歌地区山口,雄伟壮美的黄土堡墙与尺度硕大的马面展现了黄土高原堡子建筑特有的粗犷美,堡门造型特别,细节处理较为精致,又体现出该地区民众对于建筑细节装饰的追求。

3.4 社会文化价值

镇兴堡是陇中地区保留下来的代表性防御建筑案例,也是滩歌地区自唐代以来逐渐发展繁荣的物质载体,它见证了滩歌地区的历史演变,镇兴堡成为了当地民众追思本地历史的场所,同时承载了当地人民的集体情感,经历过各个时代的战争与匪患后,如今依旧为当地人提供居所庇护,因此镇兴堡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

4 保护与利用建议

镇兴堡建筑本体年久失修,堡墙、角楼与马面上均有不同程度自然风化、植物生长等现象,堡墙与马面有局部已坍圮,堡门上建筑、角楼建筑已无存。堡内现有大堡子村,村民约300余人,堡墙为界,以堡门为村落入口,为方便生活,堡门入口台阶已被改造为缓坡,堡墙周边开拓出水泥道路,因工程中文物保护意识薄弱,导致堡门、堡墙、马面及马道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破坏,使得镇兴堡的完整性与真实性遭受到威胁,虽然近些年政府开始展开对滩歌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但大多是停留在镇内木结构明清建筑的维护,未对镇兴堡建筑本体进行系统的修缮维护。

现存镇兴堡作为陇中地区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真实、完整,且现今依旧被利用的堡子实例,其保护与利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进一步明确保护范围与保护方法,在详细勘察基础上编制保护规划进行保护。

作为遗产本体的堡门、堡墙、角楼、马面,历经沧桑,面临自然风化、雨水侵蚀、植物生长等威胁。需要对其进行测绘与现状勘察,并依据勘察结果实施必要的保护工程。保护工程应依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及相关管理规定,保护镇兴堡遗存的完整及其历史沧桑感。堡内的大堡子村以及堡外的周边山咀沟壑地形属于镇兴堡的历史环境,在村落民居建筑修缮及村落环境的提升工作中,特别要注意村落传统建筑历史特征要素,以及堡外自然地形地貌及田园风光的的保护。

在保护镇兴堡及其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护镇兴堡历史文化,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展示利用。在充分展示镇兴堡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可以在堡内适当开发农家乐或文化特色旅游项目,与山下明清一条街、镇区四周始建于隋大业六年(610年)的万花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魁星阁[5]等历史建筑连系,共同形成滩歌镇文化旅游网络,利用文化及旅游产业带动滩歌地区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角楼堡子建筑
堡子书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京城墙寻迹周汝昌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紫禁城角楼在600年前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堡子坳10号
堡子记(短篇小说)
《长江奉节夔门》《北京故宫角楼》
给张家口堡子里的『有机』 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