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2018-11-18曹建坤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后备干部领导班子年轻干部

● 曹建坤

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回顾梳理四十年来我们党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历程,有助于进一步做好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历程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当务之急。这一时期,党确立了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极大改善了干部队伍的结构。

1.主要标准。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新方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老一辈革命家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但年龄不是首要标准,要求注意德才兼备,德是前提。“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1]1984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发文《尽快启用一代新人》,把优秀年轻干部的标准界定为“经过实际锻炼、政治素质好、有较高文化和专业知识、能够开创新局面”。

2.重要措施。一是打破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邓小平认为,虽然干部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好,但不能老守着关于台阶的旧观念。“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2]二是建立离退休制度。1982年,中国共产党建立退休制度并设立顾问委员会,同时组建中组部青年干部局和技术干部局,挑选五十岁上下、四十岁左右的优秀干部,作为“第三梯队”重点培养。三是培养提拔途径,主要包括设立辅助工作机构、辅助人员和列入后备干部人选等。陈云提议,自上而下设立辅助工作机构和辅助人员,给年轻干部接触全面工作的机会。同时,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知人善任,直接掌握一批不同层次的优秀青年干部,把他们列入各级各类领导班子的后备人选”[3]。四是对后备干部主要采取定向培养方式。对于省部级后备干部,中央明确:“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培养锻炼计划,进行定向培养。”[4]进入90年代以后,为了抵御国内外不良思潮的影响,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年轻干部培养方式逐步多样化,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实践锻炼、交流、轮换等。同时,开始强调基层工作经历的重要性。五是重视对后备干部的考核和管理。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把管理省部级后备干部摆在同管理现职干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同时,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各部门党组,参照建立健全各自管理的后备干部名单制度。

在邓小平、陈云等人的推动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2年机构改革以后,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干部新老交替。自1982年2月至1985年12月,有126.8万名老干部办理了离休手续,有46.9万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县级以上领导岗位。

这一时期,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如“第三梯队”等。

(二)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不拘一格选人才。世纪之交,国家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中央对年轻干部的需求仍然迫切,反复强调抓紧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性。

1.主要标准。坚持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衡量干部的德与才,主要看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表现。贯彻德才兼备原则,坚持把德放在首位,反对重才轻德。要求正确把握德和才的内涵。

2.重要措施。一是树立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思想。要求讲台阶而不拘泥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以及凭个人好恶选人等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拘一格选人才。

二是首次明确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配备年轻干部的年龄学历要求。如地市级、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中,要各有一批45岁左右、4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等。[5]选配县(处)级和市(地、厅、局)级领导干部,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等。

三是在干部选任过程中逐步扩大民主。中共中央组织部分别在1998、1999年发文,把竞争性选拔工作逐步推行开来。

四是完善年轻干部考核制度。注重考核工作实绩,把考核实绩作为了解干部德和才的主要途径。充实考核内容,全面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

五是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中央认为,年轻干部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年轻干部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缺少对党的优良传统和党的历史的真正了解等。要求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教育管理三个环节上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明确把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列为党校的主体班次,明确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条件。

六是继续做好后备干部工作。中央要求,各地各部门的后备干部,不应低于规定职数的2倍。市(地、州、盟)和县(市、旗)的两级党政正职后备人选中,40岁以下和35岁以下的干部,应分别不少于1/3。并且规定:“提拔干部一般要从后备干部中挑选。”[6]

这一时期与前一阶段相比,党对年轻干部的需求同样迫切,主要的不同有三点:明确提出党政领导班子配备年轻干部的量化标准;选人用人中的民主化程度在提高;清醒认识年轻干部的长处与不足并采取相应对策。

(三)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重在培养。这一时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阶段。中央更加注重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积极推动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链。

1.主要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2009年召开的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既要重能力,更要重品行,最重要的是政治标准。“德的核心是党性”,“政治坚定是党性的第一要求”。注重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做法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清正廉洁的优秀年轻干部。

2.重要措施。一是加大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中央指出:“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点加强年轻干部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7]要求“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有意识地安排年轻干部到情况复杂、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练。

二是进一步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在要求开辟优秀年轻干部成长“快车道”的同时,要求坚持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完善竞争性选拔制度,让更多干部群众有序参与到年轻干部选拔工作中来。在县乡机关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

三是坚持从严要求的管理原则。2009年10月中共中央要求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个人述职述廉制度等,并要求把从严管理落实到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各个环节。

四是加强年轻干部的源头建设。自2004年大学生“村官”制度实行以来,要求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选调生制度,要求选调生工作与公务员录用、大学生“村官”工作有效衔接。

五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中共中央要求建立起以“百千万工程”为重点,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各级党政后备干部队伍。[8]

这一时期,关于后备干部年龄的要求略有放宽。2010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文:“妥善处理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干部的关系,不唯年龄取人。”[9]同时明确:“干部的选拔任用要面向全体干部,不能只在后备干部中进行。”[10]

这一时期的领导班子调整补充工作基本实现正常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有序更替有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保证。年轻干部政策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更加注重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尤其是基层一线的锻炼,并且开始下大力气关注年轻干部的源头建设问题。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育”“管”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落实好干部标准,破除唯年龄等偏向,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改进后备干部工作,不断推进年轻干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1.主要标准。习近平提出了好干部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央在继续强调政治标准的同时开始突出强调高素质、专业化。所以,好干部标准、高素质专业化是这一时期优秀年轻干部的主要标准。

2.重要措施。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防止出现“高分低能”“考试专业户”,改进竞争性选拔方式,不搞“凡提必竞”。二是解决“四唯”(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问题。把得票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而不是唯一依据,不简单地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干部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党政领导班子配备年轻干部的年龄要求,不简单按每个领导班子硬性配备。三是正确坚持“台阶论”。“我们不能唯台阶论,但必要的台阶也是要的,一步登天在现在这个时代是行不通的。”[11]对于一些确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但破格不是“出格”,不能借“破格提拔”之名行谋私之实。四是全面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工作。要求对年轻干部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培养措施。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加强作风建设,强化道德修养。五是改进年轻干部选拔方式。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统筹用好各类干部资源,树立注重基层、注重实践的导向。建立常态化选拔工作机制,把年轻干部选拔配备寓于干部日常管理、经常性工作之中。六是从严管理监督年轻干部。从严治党的重点是从严管理干部。加强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充分发挥纪检、审计、巡视等合力作用,着力健全完善年轻干部选拔、培育、管理、使用环环相扣又统筹推进的全链条机制。

近些年来,在解决领导干部青黄不接、领导班子整体性交替问题的基础上,年轻干部工作开始步入良性循环。这一时期,年轻干部政策的重点是规范调整、强化培养。年轻干部的提拔比前几个阶段更加严格,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制度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启示

(一)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和常态化的趋势。每当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并推动党的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不能满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时候,我们党就会通过召开座谈会、下发专门文件等形式突出重视、强调年轻干部问题。年轻干部工作日益融入日常的干部工作之中,成为一项常规工作。

(二)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急用现找及运动式、突击性提拔到注重培养锻炼,再到注重培养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我们党关于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等的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备,日益具有闭环管理特征,年轻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三)需要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目的。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目的是实现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在年龄方面的梯次配备,在知识、专业方面的合理配备,实质是优化各级领导班子在年龄、知识、专业等方面的结构,以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

(四)需要认真遵循培养年轻干部的基本途径。培养年轻干部的基本途径是工作实践和基层一线。在工作实践中尤其是基层一线的实践中锻炼、考验和提高干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方法途径。

(五)思想政治教育是年轻干部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对年轻干部的缺点不足的判定方面,首要的一条就是党性锻炼不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等。所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是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实践证明,理想信念教育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方式,能够让年轻干部真正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仍然是一项需要继续探索、常做常新的工作。

(六)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最终取决于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状况。年轻干部队伍只是党的干部队伍的一部分,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存在。不能奢望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一枝独秀。水涨才能船高,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只能依靠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逐步完善。

猜你喜欢

后备干部领导班子年轻干部
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步骤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
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后备干部的前世今生
“雏鹰计划”加强后备干部培养使用
湖南省农信联社永州办事处举办县级行社领导班子成员培训班
梨树县白山乡四项措施 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管理
“三一一工程”强化培养后备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