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方位

2018-11-18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 殷 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鲜明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 阐明了党和人民在新时代的历史任务、行动纲领,以其系统性要素构成及整体性动态目标关联,标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式的深化,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思想基础。本文试从思维逻辑、实践原则、价值原则三个维度,依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内在联系性,解析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位。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

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唯物主义方法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的根本思维方法。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提供的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科学运用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方法论的历史梳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思维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进程中表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其方法论内涵是依据动态发展,不断达到主客观统一,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对对象化扬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理论准备不足,曾出现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倾向,盲目照搬照抄苏俄经验,一度使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处于危险状态。针对偏离中国实际的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毛泽东提出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2]在1937年后,抗日救亡形势空前严峻,毛泽东依据当时形势,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摆脱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束缚,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独立自主和开拓创新。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错误地估计了社会主要矛盾,导致十年“文革”,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巨大灾难。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以后,党中央正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遵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只有遵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方法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新时代所进行的全新的探索性的实践,“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在发展中,我们既不能奢望直接套用马克思经典作家任何具体结论,更不能寄希望直接从他国发展过程中照搬经验性公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思考发展问题的关键”,“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立足现阶段问题并努力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及超越,依据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其实事求是的实践性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键性的时代课题。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实践方法论的时代叙事,凸显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精髓。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一)回应“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原则的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对对象化扬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艰辛求索中探索出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形态,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现代化作出的实践回应与选择,是“中国问题”的时代回应。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纵观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推进与“中国问题”的解决同向共进。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问题”即是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构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历史基础;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中国问题”又具体化为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结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际遇。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紧要关头,面对统一抗战思想、制定正确战略的现实需要,193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破茧而出。[5]

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也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提与关键。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紧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党中央抓住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提升执政能力的“中国问题”,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聚焦“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中国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问题”的现实回应。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改革发展理念和经验,越来越难以适应新要求,越来越无法应对新挑战。一方面是国内面临贫富差距加大、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道德规范缺失、环境污染加剧、法治不健全等问题;另一方面是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恐怖主义威胁、区域冲突不断,加剧中国发展的外部不确定。在此背景下,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是中国亟需破解的时代难题。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回应时代发展的难题中孕育和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和重大指导意义,其丰富的内涵构成了新时代伟大事业发展的理论指针和行动指南。

首先,在党的领导客体方面,提出七个方面重要内容。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步骤,明确了党在新时代军事力量保障;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这些基本内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要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创造性的结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其次,在党的领导主体即执政党自身建设方面,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提出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在政党思想、组织规则建设方面不断深化。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逻辑的继承和弘扬

(一)人民至上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逻辑。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原则就是实现全人类解放。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表明的:“无产阶级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6]人民群众至上性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发展的价值立场。正如中共七大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而在最坚固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党”。[7]

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坚持贯彻群众路线,践行价值性原则。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逻辑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价值原则。正如毛泽东强调的:共产党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8]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始终践行这一价值原则。党的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都体现了我们党立足群众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正是始终坚持为了人民,我们党最终赢得人民的信赖,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从提出“三个有利于”到“执政为民”,再到以人为本,始终不断深化人民至上性的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事业开创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有利于”论断,把人民生活改善当作判断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根本标准,“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9]在改革开放事业推进时期,以江泽民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判断执政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鲜明地指出:“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10]在改革开放事业深化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1]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逻辑。从理论内容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彰显“人民主体论”的价值原则。“人民主体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形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旨归,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辅之以完整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界定,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内容逻辑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改革搞得成功不成功,根本判断标准在于是否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紧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美好生活需求,主动聚焦需求的多元性与多样化,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人民主体地位。从实践主体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地认可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受益者,既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真理,又彰显人民至上性的价值原则,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从发展目标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阶段性与整体性有机统一,是对“人民主体论”价值原则的坚决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基本方略作出了科学阐释,使得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事业有了最坚实的基本方略,使“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了“压舱石”。这不仅有利于凝聚全球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共赴民族复兴伟业,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更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时间表变得更加清晰,使得中国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蓝图变得更加具体,从而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是彰显了人民主体论的最鲜活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