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被动应对到积极导向:广东学校德育40年改革发展之路

2018-11-16李季

中小学德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广东德育工作

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之路,是德育观念改变推动德育实践探索,进而促进德育政策颁布与实施,继而在德育政策引导下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更是从被动应对到积极导向的改革发展历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是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永不落幕的主题。

关 键 词 被动应对;积极导向:广东学校德育;40年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0-000-07

改革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也是学校教育的进行曲。发展是改革的目标,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改革发展的活力,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之路,是德育观念改变推动德育实践探索,进而促进德育政策颁布与实施,继而在德育政策引导下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顾这一历程,总结不同时期社会变化与德育发展的关系,是进一步推进德育改革和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探索德育科学化发展和促进学生品格健全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

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是社会文化对中小学生影响与教育关系的反映,是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导向及相关政策指引的体现,是学校德育发展与时俱进的展示。40年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历程和阶段划分,不仅要真实反映处于开放前沿的广东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问题导向的实际和先行先试的特点,更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政策导向的规范要求。据此,我们试图通过德育理念、德育政策与德育实践三个维度的变化发展,分别从三个时期梳理40年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探索各个时期改革发展的特点与亮点、经验与启示。

一、1978-1991:从多元开放走向齐抓共管

时代背景:开放政策前沿试验区,开放改革早期,传统政治化德育模式与多元化新潮观念交织影响。

发展历程:从政治化德育走向多元开放德育,继而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德育。

特点亮点:正视“多元价值导向”,重视社会“齐抓共管”,建立“家长学校”。

后续发展:齐抓共管形成机制和家校合作德育氛围。

第一阶段(1978-1985),社会价值观念与学校德育的失范无序及逐渐适应期。从开放改革前的封闭式德育转变为政治化德育,然后逐渐从政治化说教式德育转向多元化开放式德育。初期,受长期闭关锁国政策和政治化教育的影响,中小学德育基本处于封闭性与政治化交织状态,学校德育课程政治化,德育方法灌输式说教化和德育工作泛政治化色彩浓厚,“高大上”空泛理想化是这一时期德育的特征。中小学生的理想取向是社会理想,“四个现代化”和“共产主义”是清一色的理想选择。早期,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趁着开放大潮鱼贯而入。随着开放大门由开放前沿城市深圳、广州的逐渐开启,港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和广泛传播,直面开放世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成为中小学德育的现实与挑战。

广东处于开放改革前沿,迅速兴起的开放热潮,姗姗起步的市场经济,随之涌入的西方价值观念,诸如自我价值、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个性张扬、宗教自由、效益至上、金钱万能等“一夜梨花开”,踏着“的士高”的节奏,闪着流行文化五光十色的迷彩,夹带着诉诸未成年人感官世界与情绪需求的狂热时尚的诱惑,交织着商品文化注重效率功利观念的躁动,以及由此构成的多元文化“全息图”形成了“水漫金山式”的立体影响,而传统的社会理想、集体主义、大公无私、雷锋精神、乐于奉献等价值观念“退潮式”消失。当时的中小学德育实践领域,在西方价值观念和商品文化影响共同生成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涨潮式”影响冲击下,传统意义上的“四化”愿景、共产主义理想、大公无私、“五讲四美”等教育效果和青少年的理想价值取向现状“人面不知何处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跟着感觉走”的流行文化和五花八门的多元价值失范而无序的现象。我们“社会转型与德育改革”课题组的调查发现 ,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取向和“大公无私”的价值选择,从高分贝“鼓噪蝉鸣”状态一下子下落至“门可罗雀”的清冷局面,从原来“99%”的选择直线下降为“1%”。[2]面对突如其来的一百八十度大轉弯的新变化新挑战,传统的“单枪匹马式”“围墙式”学校德育独力难支,“老办法不灵,新办法没成”,显得束手无策,苍白无力。因此,寻找应对开放环境下四面八方、铺天盖地潮涌而来的多元文化影响的合作式、立体式学校德育新对策新方法新出路,成为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与之相呼应的多元化开放式德育日见端倪。1983年具有家校合作性质的全国第一所“小学家长学校”和“中学家长学校”应运而生,分别发源于广州市乐贤坊小学和广州市第16中学;1988年体现党政和全社会多面联手的“齐抓共管”社会德育新模式脱颖而出,就起源于从广东走向全国的“潮州经验”。

第二阶段(1985-1989),学校德育从被动应对到积极引导时期。开放改革乃国家大政方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变化发展进行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导向是“上上之策”。多元文化并非洪水猛兽,但其鱼龙混杂的复杂特性对正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的正反双向发展的可能与风险不可小视。因此,学校德育一方面要创新形式,积极构建具有适应性和引导力的多元德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体系,以开放态度、策略和方式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另一方面则要正视多元文化的复杂性和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的风险性,以前瞻性思路构建新德育模式引导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事实上,这一时期正是由于思想意识上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而出现社会行为问题。80年代末邓小平曾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1986年9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培育“四有”公民和追求共同理想成为中小学德育价值导向的主题。据此,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小学德育纲要(试行)》和《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和中小学生品德的基本要求。

第三阶段(1988-1991),多元开放德育模式建立和形成整体影响时期。开放改革的环境给广东中小学德育带来了活力、实效和发展生机,同时也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带来了新机遇,正确的主流价值导向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亟待重视和最需要关注的时代主题;党政、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成为议事日程;港台通俗流行文化及其影响成为德育关注点;家长学校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话题。多元文化影响需要党政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有效应对。值得庆幸的是,得益于开放改革先行先试的洗礼和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学者及一线德育工作者的育人智慧和实践探索,广东德育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提出了具有针对性、适时性和预见性的价值导向的建议,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开放创新的多元德育发展模式。1988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潮州市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潮州市动员全社会力量,培育“四有”新人经验。这一经验在全国反响强烈,引起国家教委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肯定。1988年12月13日的《中国教育报》发表《全社会重视青少年成长的好典型》评论员文章,号召全国城乡学习潮州市德育工作经验。1991年3月,国家教委在潮州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推广潮州经验,总结提炼出:领导重视,党政齐抓共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培育“四有”新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自此,齐抓共管成为影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模式。1993年2月,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在全省普教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发展潮州德育经验,把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的要求。齐抓共管是广东德育这一时期的特色和作为,也是广东对全国中小学德育和社会精神文明的重大贡献。2007年7月,广东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中山召开,总结提炼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明办统筹协调、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依托社区、社会参与”合力联动机制。这是对齐抓共管经验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是广东创造出的又一个新经验、新模式。

正视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生价值观导向是广东德育的重要特点。这一时期,在开放地区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前沿领域,一大批一线德育工作者纷纷投身开放环境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变化发展与教育研究,①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社会转型与德育改革”课题组连续6次进行大型调研,接连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探讨开放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生思想变化与价值观导向问题。其中,1989-1990年在《教育研究》上李季等连续发表了《开放环境下中学生思想变化与教育对策的研究》《加强对青少年主体意识的正确导向》《开放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5]等研究成果,提出在开放环境和多元价值背景下针对主流价值和主体价值迷失问题积极进行核心价值导向的议题,引发了当时德育学术界和一线德育实践工作者的关注与讨论。

这一时期德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是——

第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通过调查研究探索中小学生思想变化状况,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是遵循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规律开展德育的实事求是的和富有针对性的做法。

第二,在开放改革潮流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变化发展过程中,以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共同的理想信念与时俱进地进行主体价值导向,是保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时代发展基本同步而不是背道而驰的关键。

第三,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党政、学校、家庭,全社会齐抓共管、上下同心协力,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

第四,德育改革与创新发展,是中小学德育与时俱进,永葆青春和有效促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1991-2004:学校德育从系统化建设走向素质化发展

时代背景:开放改革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大传统媒体文化盛行,市场经济兴起焕发了青少年主体意识,媒介与商品文化成为中小学生品德社会化的“第一影响源 ”[3],多元价值凭借媒介文化的迷幻色彩对青少年价值取向产生“全天候式”的影响。

发展历程:从开放改革早期的零散、被动应付状态转变为齐抓共管、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进而从以规范性为主调的系统化德育走向发展性取向的素质化德育。

特点亮点:重视德育整体化设计;关注媒介文化影响与教育;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后续发展:公民意识与道德整合教育,網络教育与媒介素质培养。

这一时期是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的重要阶段。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997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一时期,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主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分别制订“实施意见”,并结合广东实际来贯彻落实,德育改革发展沿着三条主线展开。

第一条主线是德育的整体化、系统化、序列化、层次化设计,这是齐抓共管德育理念在学校德育和课程模式上的体现。如《广州市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和《深圳市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方案》,从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管理、评价五个方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德育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并实施推行。

第二条主线是德育的素质教育和公民意识培育取向。这是开放改革和社会转型公民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的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方向。广东学者以学术的敏感研究和关注这一话题,通过编写教材、读本和发表学术论文,积极开展以现代公民素质发展为取向,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基本内容的现代公民教育和《新三字经》教育活动。①第三条主线是针对媒介文化尤其是其中的非主流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复杂影响进行道德整合与主流价值导向。在网络媒介多元文化“全天候性”影响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第一影响源”功能作用萎缩,网络媒体影响上升为事实上的“第一影响源”,若不加强“媒介选择和价值选择导向”,就等于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正向正面影响拱手相让给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风险必然增大。这一时期,广东德育研究者关注主体价值和主流价值导向这一社会转型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交汇点和聚焦点,积极探索网络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培育中小学生道德整合和主流价值选择能力问题。②

这一时期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是——

第一,德育改革发展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正确引领,这是目标达成的方向保证;

第二,德育改革发展需要研究先行、专业平台和专家指导,这是科学性的专业保障;

第三,德育改革发展需要理念指导、特色发展和实践探索,这是实效性的实践保障;

第四,德育改革发展需要能力建设、专业培养和展示平台,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

第五,德育改革发展需要家校合作、资源整合和合力联动,这是组织运行的机制保障。

三、2004-2018:学校德育从特色创新走向内生发展

时代背景:开放改革深化时期,社会流行文化进入自媒介、全媒介时代;立德树人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已经成为教育人的意识观念;德育与心理教育相互整合探索德育科学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家校合作已经从单一的家长资源利用和志愿者服务走向家、校、社合力协同共育方向。

发展历程:从合力联动到协同育人;从实践经验摸索到理念引导实践;从特色创新到内生发展;从科研引领发展到专业成长;从课程化建设到核心价值导向。

特点亮点:搭建德育专业指导平台;促进学校德育创新发展;推进班主任队伍专业成长。

后续发展:积极德育新思维;德育生态发展新样态;“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2004-2018年,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理论依据,主要是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14年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两个“意见”在关于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等精神,成为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德育改革重大政策与重要举措实施及学校德育实践的具体指南。

这一时期是广东中小学德育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和长足发展的时期,也是规范发展、专业发展、科学发展的时期,德育改革创新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

(一)顶层设计,优势整合,建立教育行政与高校专业合作的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积极有力推进学校德育创新发展。

1.创建德育研究与指导专业平台。2006年,广东省教育厅发文委托广东教育学院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建立教育行政主管与高校专家指导相结合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协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全省中小学德育的专业性研究与指导工作,以推进学校德育的工作的创新发展。“中心”建立后,积极协助主动作为,组织全省高校专家形成“智库”以及建立省市区三级德育研究与指导网络,成为德育行政与中小学德育的桥梁和纽带,在德育重大决策和举措的研究、设计、咨询、指导等方面,特别是在创办和组织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培养、德育干部培训、德育创新奖组织、德育研究课题管理、德育示范学校评估、名班主任工作室管理、德育特色学校指导等方面发挥着专业指导与服务作用。

2.建立德育特色创新激励机制。2008年,组织开展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奖评选活动,总结交流德育创新成果,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德育创新,破解德育难题,进一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年更名為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目的也是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创新德育工作,培育德育新亮点,增创工作新优势。2014年,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改为“百系列”学校德育优秀成果展示活动。这对推动中小学德育特色创新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形成了广东中小学德育特色创新促进学校发展的热潮。

3.实施德育督导评估活动。2008年,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建立评估激励机制。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以评估促进学校德育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创特色、上水平。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先后组织5批专家共154人对全省19个地市164所学校开展评估工作。“叙事德育”“阳光德育”“活力德育”等一大批德育特色品牌示范学校产生了示范性影响作用。德育示范学校评估活动在全省各地起到了带动引领学校德育特色创新发展作用。2016年教育厅德育主管部门提出要加强德育工作特色培育和品牌推广,展示“百系列”学校优秀德育创新成果,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联盟,探索建立省、市、县(区)三级德育示范学校交流合作平台。

4.展示了德育的心理教育发展取向。广东省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2003年提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2007年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2016年发布《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这一阶段中小学德育改革的新亮点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的专业依托和指导;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德育和班主任工作实效性;德育与心育整合意识和探索蔚然成风,相关成果层出不穷,涌现一大批“德心整合”的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新样式,如“体验德育”“走心德育”等,凸显了广东德育的心理教育发展取向特色亮点。①

5.形成了广东学校德育创新发展模式。2011年,由教育厅组织牵头,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组织全省优秀专家主笔,由李小鲁、刘秋明、李季等编著的《学校德育的创新发展:以广东为例》[4],从学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构想、核心主题、实践体系三方面,汇集了广东省学校德育创新的实践成果,全面展示了学校德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从学术层面作理论提升。这一成果在全国德育工作会议上受到教育部领导和与会者高度好评,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和社会反映。

(二)专业指导,整体规划,构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专业成长培育系统和发展机制,全面整体推进中小学德育科学发展。

2005年出台《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2006年发布《关于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规范班主任培训工作;成立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讲师团;启动“名班主任”培养工程。至2018年已培养五批名班主任培养对象,333人获得名班主任称号。2011年起建立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至2018年已建立三批共73个名班主任工作室,为名班主任的后续发展和示范作用发挥提供了平台。2007年发布《关于举办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的通知》,至2018年底,共举办7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大赛成为广东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和德育创新的生长点,形成广东班主任和德育特色品牌,影响并带动全国。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成效显著,一批批优秀名班主任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脱颖而出,在省内发挥从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产生了影响,被誉为“广东班主任军团”现象。

(三)规范引领,再造优势,促进家校合作走向家校共育,打造广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特色品牌,家校社协同共育走向新时代。

广东家庭教育、家校教育起步早。从广州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到“宝安经验”,从中山的“空中家长学校”到广州的“示范性家长学校”。2008年,召开广东家长学校创新发展研讨会,探讨家长学校取消收费后坚持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和措施。2009年,广东省妇联调研后通过全国妇联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5]2011年,中山市委党校将家庭教育课程“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列为科级干部的培训必修课。

广东中小学家校教育经历了从家校合作到家校共育的发展历程,广州“示范性家长学校”模式和中山的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及“亲子义工队”模式最具代表性。在合力联动基础上形成的家校协同育人实践模式,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全球性新课题,家长委员会建立与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是关键。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点中强调切实加强家庭教育:深入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指导创建示范性家长委员会。2017年,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举办“现代家庭教育新取向:从家校合作走向家校共育”研讨会,探讨和形成了协同共育,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新共识。在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理念下,家校合作走进了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新时代。这也是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和亮点。

2005-2018年“从特色创新到内生发展”,德育改革发展主要经验启示是——

第一,德育改革发展需要理论创新作实践引导。创新发展理念,引导德育实践从破解难题到特色创新;人文关怀理念,引导德育实践从范本德育到人本德育;合力育人理念,引导德育实践从合力联动到协同共育;课程育人理念,引导德育实践从德育活动到课程德育;“德心同育”理念,引导德育实践从各行其道到“德心整合”;内生发展理念,引导德育实践从外塑德育到内生德育;生态德育理念,引导德育从形式体系走向生态一体化。

第二,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需要特色创新促进实践发展。学校德育从特色发展走向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之路,是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实践的最成功的经验。

第三,坚持不断改革是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的动力,坚持遵循德育规律是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的根本,坚持促进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是德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方向,坚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是中小学德育永不落幕的主题。

2017-2018年,广东德育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扎实落实发展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着眼点,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中小学校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一体化工作格局。

走向未来的广东中小学德育将进入一个更加讲求科学、专业、规范、协同的“三全育人”与生态发展[6]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日报,2017-10-18.

[2]李季.开放环境下中学生思想变化與教育对策的研究[J].教育研究,1989(4):23-28.

[3]李季.道德文化建设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1998(2):23-25.

[4]李小鲁,等.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以广东为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12).

[5]韩东才,李季.德育新思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133-135.

[6]李季.绿色生态发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之路[J].中国德育,2017(10):7-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广东德育工作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粤来粤美”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