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主题读写活动叩开语文核心素养之门

2018-11-16陈智峰

关键词:余光中译本乡愁

陈智峰

2017年底,90岁高龄的文学巨擘余光中先生逝世,海内外文坛“余粉”们纷纷举行各类悼念活动来纪念这位文学大师。那么,高一学生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他呢?

2018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并确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余光中先生的逝世与《课标》的颁布,一个大胆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方案在我脑海中逐步清晰了起来:“借余光中先生叩开语文核心素养之门”主题读写活动——经由余光中先生,抵达语文核心素养,并以此作为高中生对余光中先生的最好纪念。活动分以下四个步骤开展:

首先,精心选定主题阅读内容。经过十多天的广泛涉猎、悉心筛选和板块聚焦,我确定了一份名为“缅怀大师,铭记乡愁”的余光中先生主题阅读材料(3万余字),除去生平简介之外,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板块:两首诗歌(《乡愁四韵》与《等你,在雨中》)、两篇散文(《听听那冷雨》与《从母亲到外遇》)、两篇评论(《论朱自清散文》与《诗与音乐》)和一首译诗《在地铁站》(同时提供了英文原作与其他译者的另两个不同译本,原作是美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埃兹拉·庞德的名作《在地铁站》)。

其次,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思考。针对《缅怀大师,铭记乡愁》主题阅读材料,我精心设置了几道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将主题阅读材料于周末带回家深入阅读并思考:

①赏读《乡愁四韵》与《等你,在雨中》,品析诗人在意象择取上的匠心独运。

②细读《听听那冷雨》一文,选择几个精彩语段进行赏析,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蕴。

③结合《荷塘月色》一文,思考《论朱自清散文》一文的批判是否有理。

④结合翻译的“信、达、雅”(严复先生语)标准,比较阅读《在地铁站》的三个译本。

这些思考题与诗歌、散文、文学评论、译作这四种体裁的作品密切相关,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这份主题材料的同时,也为他们在下阶段进一步训练和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组织学生分享主题阅读心得。围绕《缅怀大师,铭记乡愁》主题阅读材料和上述几道阅读思考题,我于下个周一的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举行阅读体会心得的交流分享活动。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节课成了一次余光中文学作品赏析交流会: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探讨气氛热烈,形成了几次小高潮,绝大多数学生都将自己最有体会的阅读心得与全班同学进行了分享。

最后,活动的重头戏,以“写”来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在周二的语文课上,我把经过深思熟虑、“牺牲”了自己整个周末精心编制的“借余光中先生叩开语文核心素养之门”项目学习单发于学生,学生当堂进行训练与展示,以此来落实和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经过前期的充分汲取、酝酿、分享与碰撞,学生们的表现超乎我的期待。展示活动环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下面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例,呈现这份项目学习单中与之相关的活动项目以及学生当堂展示的语文核心素养践行情况。

《课标》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我针对余光中先生设计了如下四项活动,旨在培育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学生可自主选择參加其中至少两项活动。

【活动一】

请为余光中先生拟制一副挽联,字数:不少于10字。

参考对联:

①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华章。(挽林语堂)

②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挽鲁迅)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汉语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周汝昌先生曾说:“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序)陈寅恪先生更是强调“对对子”是符合民族语言特性的“国语言测试之最佳方法”。(《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可以说,“拟挽联”活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理解,也是对刚刚逝去的文化巨擘余光中先生最直接最合适的悼念方式。这项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对联”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基本规律,并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拟挽联”这项文化活动。

一看自己有机会拟挽联向文化巨擘致敬,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兴致极高。加上此前学生已深入了解余光中先生的生平并阅读、赏析了他的多部作品,又有两副参考挽联提供了示例、指明了方向、降低了难度,因而学生们拟出的挽联颇像模像样,请看如下几副挽联:

①静坐听冷雨;独伫绘《乡愁》。(全清源)

②不失一双世界眼;永持一颗中国心。(黄琪瑜)

③跨四度空间;骋两岸文坛。(王梓睿)

④《听听那冷雨》,那冷雨中滴落的,是寂寞;踏踏这土地,这土地里埋藏的,是《乡愁》。(杨霄)

⑤一阕《乡愁》悲游子;两行热泪悼先生。(李书畅)

⑥《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乡愁》如陈酒那般醇。(叶萌萌)

⑦“艺术多妻”,品《乡愁四韵》;“四度空间”,味《白玉苦瓜》。(丁家旗)

⑧献身艺术做“多妻主义”;驰骋文坛创“四度空间”。(李硕)

⑨半世文坛听冷雨;韵中滋味叹《乡愁》。(杨昀)

(笔者按:“艺术多妻主义”与文学创作“四度空间”皆为余光中先生自谓。)

这些挽联,或概括余先生的生平,或归纳其文化地位,或化用其代表作品,基本做到了对联的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对、结构相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还考虑了上下联末字的“仄起平收”,实属不易。

【活动二】

请仿照《乡愁》或《乡愁四韵》的结构,写一首小诗,主题自选(如“梦想”“人生”“亲情”“友情”“爱情”等),60字以上。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之美誉,诗歌被称为中国文学史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自《诗经》以降,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余光中先生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也被广大读者亲切地称为“乡愁诗人”,其最大的文学成就当属诗歌,他一生出版诗集有20多种,占其作品总数的近一半。他的诗歌往往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对于《乡愁》与《乡愁四韵》这两首余光中先生的名作,学生皆耳熟能详。且这两首诗特点鲜明,富有节奏和韵律,诗的结构学生也已了然于胸,因此仿写起来并不难。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并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既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是对诗人余光中先生风格的继承与发扬。由于学生可以自选主题来写,自然能百花齐放,多姿多彩。限于篇幅,仅选以下两首仿作:

思 念

何天亮

小时候,思念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穿在外头,暖在心头

长大后,思念是一次匆匆的来访

我在里头,母亲在外头

后来啊,思念是一次无言的送别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思念是一段破碎的回忆

写在笔头,痛在心头

人生四韵

钟甜甜

给我一支凌霜菊,啊凌霜菊

那墨一样的凌霜菊

那浓墨的沉静,是人生的沉静

给我一支凌霜菊,啊凌霜菊

给我一束空谷兰,啊空谷兰

那梦一样的空谷兰

那个梦的恬淡,是人生的恬淡

给我一束空谷兰,啊空谷兰

给我一丛君子竹,啊君子竹

那剑一样的君子竹

那长剑的桀骜,是人生的桀骜

给我一丛君子竹,啊君子竹

给我一株傲雪梅,啊傲雪梅

那烈火一样的傲雪梅

那烈火的张扬,是人生的张扬

给我一株傲雪梅,啊傲雪梅

前一首小诗仿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而作,形神兼备。作者以传统文化中的“母爱”为题材,用语朴实,内蕴丰厚,层层递进,将对逝去的母亲之思念逐步深化,直至刻骨铭心,可谓感人至深。后一首小诗仿《乡愁四韵》而作,匠心獨具。以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分别比喻人生的张扬、恬淡、桀骜和沉静,用语精警,诗味盎然,可谓别出心裁,耐人寻味。

如果说上述两项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那么以下两项活动则是引导学生对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与借鉴”。

【活动三】

请比较埃兹拉·庞德的《在地铁站》一诗的三个译本,选出你最喜欢一个,试从翻译“信、达、雅”的角度说说你的理由,100字以上。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By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余光中译本:

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鬼影;

潮湿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罗池译本:

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

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

张子清译本:

出现在人群里这一张张面孔;

湿的黑树枝上的一片片花瓣。

翻译是颇能体现中西文化的比较、理解、交流和传承的一项文学活动。严复先生在《天演论》的翻译中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至今被人们奉为翻译的圭臬。余光中先生通晓英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他的著名译著《梵高传》曾影响了台湾几代读书人。他的译著达十多部,涉足诗歌、小说、戏剧与传记多种文体。其中诗歌最多,且他的诗歌翻译是外译中、中译外双向的,而又以英译中为最多,英译中的译著有《英诗译注》《美国诗选》《英美现代诗选》等。

埃兹拉·庞德为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受到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提出了西方“诗歌意象”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地铁站》是庞德最著名的作品(没有之一),也是意象派诗歌的传世名作之一。自这首诗诞生以来,有不下20位著名诗人或翻译家(如流沙河、郑敏、洛夫、飞白等)乐此不疲地为它作过中文翻译,我选取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三个译本,作为学生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阅读的素材。

这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特别是诗歌语言的感知、判断和分析能力,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三种不同的译本,作出选择和判断,并结合原文和译文写出自己的理由。大部分同学喜欢余光中先生的译本,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如:

细读三人译本,我还是认为余老的翻译更能体现信、达、雅。其一,将第一句本来十分冗杂的前饰句,变为两个短词组,增加了其音韵美。其二,后两人均未将“apparition”一词直接翻译,而是改成了“忽现”。虽说这样翻译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觉得原作者想写的是:地铁站里人流大,人们都匆忙、冷漠的景象。因此翻译成“鬼影”感觉更加贴切,不仅营造了一种阴暗的气氛,并能很好地映射人们被生活所驱使的感觉,因此我更喜欢余老的译本。(王渠成)

余光中的版本较好,从朗读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读起来更加有意境,他将每一个意象都翻译得十分准确。将“apparition”这个单词翻译为“鬼影”,既尊重了“幽灵”的原意,且更具有诗意,更有一种朦胧与稍纵即逝之感。在句式上,他也没有拘泥于同其他人一样的动宾句式,而是没有了动词,纯用名词,这样看似简单而不拖沓,使人读来更具韵味,更能让读者体会到诗中蕴含的对地铁站里人们浑浑噩噩的生存状态的无限叹息。(方钲)

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欣赏其他的两个译本,这尤其令我高兴: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本就该百家争鸣,诗歌译本的欣赏更是允许多元理解与个性解读,没必要强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我最喜欢罗池的译本,译本第一句中的“人潮”“忽现”等词能给人一种动态感,让人联想起地铁站里人潮涌动,但又十分神秘的画面。第二句中“湿巴巴”“花瓣”给人一种静态感。两句诗动静结合,将地铁站里人群匆匆忙忙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金典)

我更喜欢张子清的译本,因为他的译本很好地呈现了原诗的内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叠词:一张张,一片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前后呼应,也留给读者许多遐想的空间,读后会在脑海里不时地呈现这些画面。(黄浩程)

【活动四】

请细读庞德的英文原诗,并尝试翻译一个自己的译本。

这是此次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项,大部分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这项活动。当然,这项活动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高中生来说也非难事,很多同学都翻译出了属于自己的译本。其中,不少译本相当不错,堪与名家媲美:

①人潮涌动,魅影暗浮;潮湿的黑树枝上,一片片花瓣。(蔡卓宸)

②人头攒动,落魄失魂;黯淡枝头,湿润花瓣。(杨霄)

③人潮汹涌,魅影乍现;潮湿黑树枝,一簇簇花瓣。(王一格)

④芸芸众生,面孔的鬼影;黑枝潮湿,忽现的花瓣。(蔡舒铉)

⑤拥挤人群中若隐若现的脸;黑色潮湿树尖上的花。(郭彤彤)

⑥人群中,面孔时隐时现;潮湿的黑树丫上,片片花瓣。(林映含)

⑦面孔,在人潮中闪过;花瓣,在湿的黑树枝上。(甘卓示)

⑧人群中这些面容忽隐忽现,如潮湿的黑树枝上的花瓣一片片。(蔡欣彤)

⑨人群中千万道面具;幽暗树枝上一朵朵湿花。(王梓丞)

通过这项活动,借助《在地铁站》这首英文诗歌名作的翻译,学生不仅感受到西方印象派诗歌的风格,而且能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并逐步学会了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同时,这与我们学校的“学博志雅,行懿中西”的校训精神完全契合。

余光中先生曾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圆,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处可寻,而母语就是这个圆的半径,半径有多大圆就有多大。在英语逐渐强势的今天,我们更应善待母语。”(《如何善待母语》)《课标》也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这次的“借余光中先生叩开语文核心素养之门”主题读书活动,通过上述四项活动的践行,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得到了切实有效的培育。

一直以來,我设计的学习项目活动,均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这次的“借余光中先生叩开语文核心素养之门”也不例外。在针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设置的四项活动中,学生可以任选其中两项来实践,学有余力者可以选择三项甚至四项活动都参加。这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也为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空间。这既与新课程倡导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理念完全相符,也与我校的办学理念“教育,为了自主生长”不谋而合。

诚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亦然。因而,我们需要挖掘更多的像“余光中”这样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载体,让语文核心素养不仅仅停留于红头文件或专家言论,而让它落地,扎根,发芽,进而茁壮成长为一棵大树。

猜你喜欢

余光中译本乡愁
寻李白(节选)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回头一望是乡愁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