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的疗效

2018-11-16曲延成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0期
关键词:群酯华法林瓣膜

曲延成 杨 赞

(1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心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0;2 市卫协中一东北国际医院心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0)

心房颤动是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容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有研究显示,房颤对患者主要的危害是影响患者心脏的心排血量,出现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等情况,导致患者缺乏心房收缩,形成血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脑卒中的危险[1]。为此研究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6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试验观察,探讨了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的疗效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1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92例,女性患者89例;年龄14~80岁,平均年龄为(73.61±7.28)岁;病程为2~11年,平均病程为(5.73±0.52)年。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93例,女性患者88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为(73.31±6.97)岁;病程为2~12年,平均病程为(5.69±0.61)年。通过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均为心房颤动,且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都在2分以上,已排除患有严重肺肾功能不全、严重精神障碍和对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有药物过敏反应的患者。将二者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华法林(生产企业: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123)药物治疗,开始服用2.5 mg的计量,1天1次,随后每3~5 d按照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国际标准化比值适当的调整剂量,以0.5 mg为递增值。定期对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监测,当值稳定在2~3,监测时间减少,每周1次即可。如果患者连续3次的INR监测结果在2~3,每4周监测1次即可。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达比加群酯(生产企业: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64)药物治疗,用温水进药,每天2次,在餐后服用。

1.3 观察指标:在患者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INR的变化情况。对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用%来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以(±s)来表示计量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ST、ALT、INR变化情况: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在AST、ALT、INR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AST、ALT相比治疗前,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从INR变化情况来看,对照组患者的INR从(1.043±0.207)上升到了(2.171±0.131),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INR从(1.037±0.211)上升到(2.619±0.332),与治疗前,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NR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AST、ALT、INR变化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AST、ALT、INR变化情况(±s)

组别 例数 AST(U/L) ALT(U/L) IN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81 28.11±12.42 24.91±13.24 29.31±12.77 24.71±10.32 1.043±0.207 2.171±0.131观察组 181 27.93±12.33 25.11±12.97 31.88±11.64 25.12±10.98 1.037±0.211 2.619±0.332 t 0.138 0.145 2.001 0.366 0.273 16.887 P 0.890 0.885 0.052 0.715 0.785 0.000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看,对照组中有19例血栓,观察组中有2例血栓,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中有47例脑卒中,观察组中有5例脑卒中,对照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从出血情况来看,对照组中有21例出血,观察组中有19例出血,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 论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心脑血管当中较为常见的活性成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口服给药后,可以被迅速的吸收,抑制游离凝血酶以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在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2-3]。而临床上用于抗凝的药物有很多,华法林也是其中的一种类型[4]。本文就通过对给予华法林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和实施达比加群酯药物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之间的比较,来分析和探讨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过程中的疗效。根据结果得知,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AST、ALT相比治疗之前,并无明显的改变,但从INR变化情况来看,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的INR相比治疗之前都有明显的改善,且对照组患者的INR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看,观察组中共有26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5%,其中2例患者出现血栓,5例患者出现脑卒中,17例患者出现出血,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更低。

由此可见,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过程中,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药物、华法林药物治疗均可获得显著的疗效,而达比加群酯治疗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治疗效果更好,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群酯华法林瓣膜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达比加群酯疑致凝血功能异常1例
“烂”在心里
与华法林联用7大错误案例分析
非瓣膜性房颤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达比加群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