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之美,生活即道

2018-11-15曾辉

中国周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日用手工业传统工艺

曾辉

非遗文化中的传统工艺,离不开保护传承,更离不开创新转化。转化为现代生活所需,传统工艺才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可以说,创意设计是传统工艺的核心转化力量。创意设计可以把传统手工“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综合创新,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促进传统手工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提升手工产品品质,丰富手工产品形态,延伸手工产业链条,拓展手工业态的发展空间。

传统工艺与设计融合的民生与文化价值

手工业与农业曾经是支撑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传统手工业大多依靠自然生长出来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竹材、石材等,本身形成了小批量、多样化的柔性生产方式。与自然的亲近感让当代开始重新思考手工业对于人类的价值,对于生活美学的价值。手工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传统工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是心手相通的完美融合,体现了“天人合一、敬天爱人”的手工精神。而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创新载体,设计从来都是为生活服务的,更是生活必需品,而不仅是摆设品。“天人合一、自然之道、物尽其用、物尽其美”是东方生活美学的哲学思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和谐关系,恰是现代设计所要关注解决的三大关系问题。东方设计讲究“器用为美,日用即道”,环境与器品相互成为风景,相互融合,人景合一,达到和谐。

随着文化进步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生活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是满足于其使用价值,越来越注重设计所带来的美学价值、生活方式和情感价值等,而这些恰恰是东方设计思想所关注的。当创意设计成为产业与产品的核心价值时,不再单纯以物的使用价值为导向,而是“物以载道、物以载美”的价值取向。为生活方式提供了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创意表达,强调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传统工艺设计的理念。

传统工艺中有丰富的民间创造智慧,如何把它融入现代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中,为大家所用?让这些传统手工与民间智慧活在当代,活在未来,并能够普惠于大家,能够让大家买得起、用得起。所以,由传统手工业转型为现代手工业则具有现实意义的民生价值,劝业复兴现代手工业就是当代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选择。从乡食到百姓日用的工艺之美,是保护传承活化非遗与复兴手工业的方向。在传统工艺中注入现代设计,推动其现代转化,目的就是要回归到生活的本源,让手工成为生活所用的东西。

手工与设计融合的思想,在工业时代早期就己有之,英国艺术家、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就提出“艺术家与工匠结合才能设计制造出有美学质量、为民众享用的工艺品”的思考。现代手工设计与现代手工业拥有天然的融合关系,以“经久传世、爱物惜物、物尽其用、物尽其美”的现代手工设计观,创造真诚质朴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态度,也是现代设计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

日用即道,为生活而设计的追求

百年来,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初心是为了生活的尊严与美好。在1958年《装饰》杂志的创刊号封面上,龙舟上飘扬着标识衣、食、住、行图标的四面旗帜,就体现出艺术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强调如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创造符合美好生活需求的现代设计。

为生活而设计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日用即道”的命题,即是明代哲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认为天下之道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强调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自然的、简洁的生活方式就是“道”。“道”就是日常生活的智慧,器以载道,器物中蕴含着人的智慧,而生活智慧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传统工艺是取自自然,用于生活的生产创造方式。日用即道,意在民生,中国古人对自然物产的深刻理解就是知物善用,“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追求的是适合、适用、适度的生活方式,是有节制的日常生活原则。管子批判华而不实、奢而无用的所谓工巧:“今工以巧矣,而民不足于备用者,其悦在玩好”。汉代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中提出“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的工艺原则。

生活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怎样生活”,以衣食住行用为主体,表现出来是生活美学和时尚风格等。木器、竹器、石器、陶器、瓷器、漆器等传统工艺都是传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物品。普通人的一生可能會接触到3万件不同的物品,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思想认为器物是为人所造,被人所用。器物要“适材而用”,顺应不同的材料进行设计,从而做到物尽其用、物尽其美。

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路径

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首次设立了非遗设计板块,重点推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以“非遗之美,生活即道”为思考,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引导下,展示中国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价值,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围绕“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核心理念,遵循“百姓日用即道”的思考,期待形成代表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东方生活美学的创意产品与工艺设计体系。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针对该展提出在传统工艺振兴中要展现设计的力量,一是传统工艺的再创造,二是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三是改变从业者的命运。以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方向,提升传统工艺的设计品质,改变“精致的不大众,大众的不精致”的问题,努力让传统工艺设计产品成为生活刚需。

展览设计通过生活场景化的展示空间,用触手可及、信手拈来的传统工艺设计展品,来讲述传统工艺设计背后的故事。参观动线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美学系统,选择四季中8个代表性节气作为空间节点。并采用展中展的方式,邀请在传统工艺设计转化方面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的传承人、设计师及设计品牌参展,形成系列化的专题展览。

展览为突出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的创新能力和美学精神,突出傳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现实价值。展览着力于表达传统工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应用和创新设计,试图搭建传统工艺设计产品的预购交易平台,促进传统工艺设计消费。

传统工艺工作站的传承与创新方式

国家传统工艺工作站是按照“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求而做出的创新模式。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是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设立在济南明府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城市老城中心区的传统工艺工作站,充分利用北京国际设计周平台资源,广泛聚集具有“非遗之美、生活之美”的创新设计项目,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转化,形成基于生活方式的传统工艺与设计融合的展示、体验、交流、交易平台和品牌。让传承人、设计师、原住居民与文化机构能够取得收益共享,逐渐实现传统手工业态的“劝业复兴”。为此,整合纺织粗布、草柳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为主的传承人和设计力量,提升传统工艺设计的自身造血能力,让非遗之美转化为生活之美。为此,着力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提高品质,走入市场,让传统工艺设计产品成为生活刚需。

如何让“土布不土”,让原本活在生活中的土布走进现代生活,让新土布创造时尚生活之美。传统工艺再创造的植物染土布,视觉清爽,肌理别致,适用于时尚生活,从布衣到家纺、空间软饰,让土布之美变成日用之美,才具有非遗守望之心。通过土布带动手工织业,织出各式各色土布,设计让土布更时尚更有品味,其手作精神更让人们相信传统工艺转化的生机与活力。

因此,手工业业态是工业化不可替代的,是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目的是让日常生活更美好。如中国草柳编产值几亿美元,就是千家万户都在生产的手工业态。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大背景下,让日用之物美起来,让传统工艺设计产品有消费生命力。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现代转化与应用

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不仅首次将非遗设计板块纳入设计周的重点内容,还重点推出“新营造”等相关概念展览。“新营造”计划旨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脉络,形成既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又具有东方传统营造特色的创新性建筑设计体系。

《营造法式》是北宋建筑家李诫集大成的著作,民国时期朱启衿、梁思诚创办的“营造社”即传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学思想,开始中国建筑近代化的研究与实验。本着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何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文化景区、传统商业街区、古镇、古村落,通过创意、规划与设计,完成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传统文化再生是当代建筑营造的使命。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有其独特的生态与生存价值。以木构建筑、夯土建筑兼具石筑建筑方式的传统乡村建筑营造体系,是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多样性营造方式。中国乡村建筑的生命观,是顺应自然的生存状态,与地利风土、天时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木构、夯土等建筑寿命有着生长与衰老的生命周期,所以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因土与木而生,以致延续出“土木工程”的概念。土木建筑生于土地,又归于土地,可循环再生使中国传统营造建筑有其生存的合理性。老屋建筑的砖瓦能在新屋建筑中再利用而获得新的生命。

猜你喜欢

日用手工业传统工艺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防雾霾炮”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例谈自制学具的日用化策略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反思“工匠精神”的流行
日用机械中物理学原理的运用
越南雄王时代之经济篇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拉芳日用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