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骨段

2018-11-15马犇

海燕 2018年12期
关键词:病者军官手艺

□马犇

有些人,他们的职业和名字比较契合,抑或有些联系;也有些人,他们的职业和名字根本不相关,毕竟父母取名时多无法预知孩子的未来。

有人会问,有职业和名字相矛盾的吗?当然有,淮城就有一位,擅长接骨的老中医,他姓段。“段(断)医生接骨,能接好吗?”孩子们常常逗乐,但只要被长辈听见,就会遭到呵斥甚至棍棒,因为大人们都很尊重接骨段。

接骨段的手艺是祖传的,祖上有规定,“传男不传女,儿媳除外”,老辈人认为,传给女儿就意味着传给别人家,而传给嫁进门的儿媳,这手艺便仍在家里。

无论什么手艺,祖传的效果都取决于传人。有的手艺,一代不如一代,直至失传。接骨段比较幸运,因为他祖上几代,在技法和用药上,不仅传承得好,每一代都还有所改进。

早年,接骨段在乡下坐诊。乡里的人很熟悉段家,谁骨头断了,都会及时找他。但外乡的人,尤其是城里的人,多不知道接骨段。直到有一天,城里有个工人,膀子被机器搅了,医院拒收后,家属辗转打听到接骨段,带着病人慕名而去。

“段大夫,听说您是接骨的神医,孩子就指望您了。”病者家属进门就跪下了。

“快起来,我先去看看。”接骨段在屋外的板车上,看了眼躺着的伤者,摇了摇头。

“请您仔细看看,孩子真没救了?不可能,不可能。”家属拽住接骨段。

“你们现在就带他去医院,接好血管,我随后就到。”接骨段边说边收拾着药箱。

在城里的医院,接骨段一只手把住病者的手,一只手顺着膀子摸,摸一块,复位一块,最后用自制的蒲草和树皮将胳膊捆绑住,把特制的“长骨药”递给家属。“三个月,没好去找我,好了就免了。”

三个月后,工人重回工厂,这事传遍了淮城。久而久之,乡里乡外的人,只要骨头断了,都会去找接骨段。城里人口多,在很多人的央求之下,接骨段低调地进了城,城里的亲戚给他提供了一间房。

接骨段刚落脚,“文革”就开始了。没多久,亲戚被打倒,受牵连的接骨段被弄进医院,负责打扫卫生。在那段特殊时期,清洁工是个相对安全的活。接骨段更加低调,安分地干着手中的活,那专注的态度乃至慈眉善目的神情,和看病时没什么区别,只是医院的人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一天,接骨段正打扫走廊,忽然被人拽进病房,门被锁上了。

“段大夫,有人悄悄告诉我您的身份。您别怕,我不会告诉别人。”病人的家属和接骨段耳语道。

“你们别出声,治好了,千万别声张。”接骨段看到病人家属直点头,轻声走近病人。

医院里的主刀医生都被带走了。看着绝望的病者,接骨段本能地把病腿抬了起来,几个利索的动作后,那腿便被放下。“外面更乱,你们就在这里养着,我明天会在一楼厕所窗外的草皮下放一些长骨药,服法写在包药的纸上,看完撕碎。”接骨段赶紧走出病房,继续打扫走廊。

过了半年,斗争升级。有天傍晚,一辆军车驶进医院,带走了接骨段。“这清洁工一定惹上大祸了。”“他多半回不来了。”人们议论纷纷。

“段大夫,我是多方打听,才找到您。请您救救犬子。”一位军官把接骨段迎进家门。

军官的孩子腿折了,治疗时出了医疗事故,找遍城里的骨科大夫,没人敢接。

“你们扶驾着他走几步。”接骨段对军官夫妇说。

接骨段见孩子的腿已严重畸形,根本恢复不了,除非……他没跟军官夫妇解释,上去就是一脚,孩子的腿“咔嚓”一声。

“你活腻了吗?”不远处的司机冲上来。军官夫妇脸色惨白,但还是拦住了司机。

“孩子的腿畸形严重,这样下去,他将永远卧床。”趁着孩子倒地哭喊,接骨段帮孩子重新接骨。见军官夫妇仍然疑惑。他补充道,“你们派人跟我取药,我再替他捆绑一下,如果三个月下不了地,你们就毙了我。”

三个月还没到,接骨段就离开了医院,被保护起来。

后来,接骨段老了。就在人们为他没有后人而深感惋惜时,他将手艺和药方都传给了中医院的骨科大夫,传统接骨成了医院的品牌。

一个冬天,接骨段安详地走了,淮城下了场大雪。大夫们在整理他的药箱时,发现了一个泛黄的本子。日记很简略,有个细节让人瞠目,接骨段的次子本已继承接骨法,但那年路过武斗现场时,被乱飞的板砖砸死了。

猜你喜欢

病者军官手艺
手艺
跳伞
最贵的不是手艺
哥伦比亚 军官
病者与忍者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脑筋急转弯
对中国军官预备役制度的回顾与思考
“军官”一词的由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