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资助育人新模式探析

2018-11-14何玉花广州工商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困难

■何玉花/广州工商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情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发展直接关乎整个青年群体的发展,因此高校资助工作不容忽视。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资助工作也要构建新模式,完成资助的最终目的:育人。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相继加大财政收入,我国已经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尝”的资助体系。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今天,我国高校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努力让各学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一、高校助学体系的构成

随着高等教育的向大众化逐渐普及,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呈飞跃式的增长。经过党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我国已经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俭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为主题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经过不断地探索,形成了“奖、助、贷、减、补”为一体的混合资助制度。从而“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高校资助体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认定过程不够严谨

目前多数高校贫困生认定普遍模式是:学生提交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省资助中心审批。在评定过程中,缺乏监管机制。首先当地村委、民政部门所开具的贫困证明可信度不高。当地村委或者居委在学生办理贫困证明的时候,或碍于情面或缺乏家庭经济实地调查导致无法真实得知该生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其次,高校资助工作由于缺乏人力,无法严格审核贫困材料的真假性。如贫困证明上贫困生的实际生活支出和学生家庭实际情况无法证实。有些学生为了能成功进行贫困生认定,材料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补助。尤其是进行贫困认定时“家庭是否借债”“家庭是否有房产”“家庭成员是否有重大疾病”等等被作为评定标准之后,许多材料的真实性有待商榷。这反映在认定过程中,缺乏监管机制和有效的科学认定机制。

(二)重物质补助,轻精神扶贫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对资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鱼渔”都要兼授,不仅要扶物质上的“贫”,更要把“志”扶起来。贫困生大多来来自农村,家庭经济能力较差,家里支持他们上大学,几乎就倾尽了家庭所有的钱财。上了大学后,该类学生比较容易滋生贫困自卑心理,他们想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但由于缺乏特长、技能,比较难进入学生会或者协会,找不到平台来锻炼自己,形成了缺乏技能——找不到平台——得不到锻炼——缺乏技能,增添自卑的消极循环中。久而久之,心里会滋生出听天由命,命运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消极心态。

(三)诚信感恩教育形式单一,容易停留于说教层面

当前,一些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甚至一些受资助的大学生也没有感恩之心,这是高校教育应到高度重视的一大问题。高校在做资助工作结束后,往往会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贫困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或者举办诚信感恩教育的演讲比赛、手抄报等,形式单一。总的来看,起到的效果不明显,后续影响力不大。有些甚至被认为是形式主义,是为了迎合资助常规工作而做的工作,学生情感认同不高。

三、高校资助体工作如何创新新模式

(一)着眼于联动协同的信息实效确认

(1)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交材料的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高校辅导员可以采取多方联动的方式,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顺利开展。首先,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递交材料,可找学生逐一谈话,对学生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其次,通过班级同学、舍友了解申请贫困认定学生的消费情况。第三,可以通过学生后勤查看学生在校的大致伙食消费情况。最后,可以通过电话对学生家长或所在村委、居委了解情况。

(2)利用互联网加强信息管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目前,贫困生的认定主要是由高校进行,依据的材料基本都是学生生源地村、乡镇部门的证明,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要在全国、省、市、县资助管理机构的统筹领导下,建立全国的贫困生数据库,把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日常消费情况,家庭困难情况、诚信贷款、诚信消费等都纳入数据库的管理范围。按照国家发布的标准,由当地的民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每一位考入大学的学生进行家庭经济甄别,确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贫富层次。这些数据库在一定的管理权限内进行全国联网,以供需要条用材料的资助管理机构、高校作为评定资助标准的参考。这样,高校就可以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提高资助资金的效益与效率,使得学生的贫困认定更加科学化,同时也杜绝虚假材料盛行的现象。

(二)利用多渠道、多平台加强贫困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1)在资助工作中,除了给贫困生进行物质上的资助外,更要在精神上给予学生鼓励,重视扶“志”。贫困生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缺乏特长等种种原因,容易形成沉默寡言的性格,甚至还有自卑心理,对学习、人际交往等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资助工作中,要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能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我,并能主动地适应社会。要有引导性地帮助贫困生从思想根源处消除“不劳而获”的惰性思想,让精神资助融入经济资助中,从而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人生方向,实现根本性“脱贫”。

(2)搭建“能力发展性资助”为中心的资助育人平台,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资助育人,资助是方法,育人是根本目的。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在心里、学习、社会交流等层面建立自信。在注重在物质上帮困的同时,更要对他们进行一种精神上的扶持,从而促进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如可以尝试各类型“导师制”,全程关心贫困生成长成才。通过设立活动导师、学习导师、创新创业导师等等,建立“贫困生培训补助制度”,让贫困生得到更专业的指导,提高学业竞争能力,在各类活动、比赛中脱颖而出,提升自信。

(三)开展多样化的感恩教育活动

(1)通过感恩活动促进感恩教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让大学生学会感恩,必须让他们在显示生活中进行感恩体验。针对贫困生,利用各种平台、节日、仪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回馈教育主题活动。如联合社区,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喜悦,在爱的传递中不断培养感恩意识。

(2)挖掘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困难是一所大学,大学中有很多自强不息的优秀学生和事迹,挖局身边的典型来带动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如可以举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事迹报告会、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活动,在感恩的氛围中激发贫困生的奋斗意识、感恩意识。另外,还可以成立“励志成长”宣讲团,通过选拔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先进事迹巡展,通过朋辈教育的形式,让他们自强不息、诚信感恩励志与青春并行。

新起点,新方法,顺应时代大发展,资助工作在以往的体系搭建上应该创新模式,让资助工作成为一项具有内涵式发展性的学生工作。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