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安阳市民族民间舞蹈概况

2018-11-14杨晓帆安阳市群众艺术馆

长江丛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锣鼓秧歌民间舞蹈

■杨晓帆/安阳市群众艺术馆

安阳市是一座具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有文字可考的中国第一都,也是汉文字的发祥地。

我市的民间舞蹈品种很多,分布很广。由于地势西高东低,山区、丘陵和平原的差异;生活方式和风俗的不同;产生表演的方式的不同,因此步伐、节奏、动作也各有特点。

据1984、1985年两年的两次民舞普查,搜集到全市共有47种民间舞蹈,主要是汉族舞蹈,它们在表演形式、动作姿态、风格特点等方面都各具特点,都反映了当时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

在我市广大地区还流行着一种舞蹈叫“秧歌”舞。从它们的风格、特点上各具特色,但表演形式上却差别很大。其中分有纯舞的秧歌,以十字步为基本动律,腰系长绸,脚踏着锣鼓音乐节奏,边走边扭,动作大方奔放,但步伐单一,无唱词无念白,多表现一种欢乐气氛的场面。如:“市区的四步秧歌”,有扭动的“扭秧歌”,以不同节拍的动作韵律,扭动上身的大幅度摆动,男的粗矿、豪放,女的轻巧、柔美。有各种扭动、跳跃、姿态,能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如林州的武大郎拾麦等;还有一种连唱带跳的秧歌,它有表达不同思想内容的唱词、念白、曲牌唱段较多,动作上也比较丰富,有”扭、跑、幌“等各种姿态和步伐。如内黄的《秧歌灯舞》、滑县的《军庄秧歌》、安阳县的《捻伞》等,都是我市较好的很有代表性的秧歌舞蹈,而比较完整突出的是安阳县铜冶乡的《捻伞》俗称“跑秧歌”,它别具一格,以独特的跑场,脍炙人口的九腔十八调,原始和新编的丰富的唱词,颇有趣味的绕口令、念白,较严格完整的表演形式,稀有的道具“小手鼓”都充分表现了这个舞蹈独有的风格,特点和魅力。

西部山区多旱,多敬龙神,多有龙舞,因交通不便,“抬”、“推”的舞蹈形式较多;东部滑县多涝,敬的是火神,多分布“旱船”、“莲花灯”、“水兽”一类的舞蹈。为了求得一个好年景,形成各自不同的“闹社火”的风俗。“闹社火”又称“赛会”、“香火会”、“出故事”、“玩会”等几种说法,他们的活动时间、场所不尽相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从运用的道具来看,豫北人民喜欢鼓、伞、兵器一类的道具,而很少用扇子,即使使用扇子,也是动作简单做以装饰。

从音乐方面来看,整个豫北地区的民间舞蹈中,用弦乐伴奏的舞蹈不多,大多是以锣鼓伴奏,几乎每个舞种都有锣鼓伴奏。如《跑帷子》连鼓伴奏都没有,只是靠演员手中的道具铃铛作响来作伴奏音乐。

从舞蹈动作方面来看,更能显示出不同舞蹈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如:“安阳县的战鼓与林州的战鼓,同是战鼓,但是风格特点却大不相同。安阳县的战鼓每位舞者腰间、腹前系一面扁形的大鼓,双手持木鼓锤,迈着钢筋有力的舞步,以成对的舞者相对击鼓、击锤。严格按照锣鼓点进行表演,动作多用于方步、大八字步、半蹲等。击锣鼓叉者在一旁竖立击打,无更多的动作;而林州的战鼓则刚好相反,由二人抬一面直径一百公分、高八十公分的大鼓,一人击打、击叉。人份两队展开呈对抗性的表演,击叉人除了用弓步、马步、虚步、扑步和蹦跳,腾挪穿插外,双手拍叉姿势有“抢锣”、“对叉”、“抛叉”等。一个技术娴熟的叉手能将一面叉抛向高空一丈多高,然后轻松而又准确的接拍。

其总结我市的民间舞蹈有几个特点:(1)绝大部分舞蹈都运用道具;(2)不少舞蹈是载歌载舞的形式;(3)还有一部分是摆造型图案的舞蹈;(4)有抒情叙事的舞蹈。

我市民间舞蹈的风格的形成是本地人民在生活、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影响和熏陶而逐渐形成。风格和特点从广义而言,它反映在舞蹈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如前面所述,由于我市的地理环境,西部多重山叠嶂、穷山僻壤,居住在这里的劳动人民为了适应生存,磨练出了倔强、敦厚、善良的性格,因而在不少的舞蹈当中都表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对邪恶势力的抗争。

舞蹈的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风土人情、信仰等,因此在舞蹈动作上很有地方特点,大可总结为:稳、大、轻、放、实”五个字。“稳”:是从单一的动作到整体都要稳重大方,不轻佻;“大”:是动作不拘谨,尽量把动作放开做;“轻”:做动作时不要太过于呆板,但又不能浮漂,要给人一种轻盈灵快之感;“放”:是要心情坦荡、胸怀宽广;“实”:是要在动作当中体现出当地人的忠厚、实在的个性。

猜你喜欢

锣鼓秧歌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昌黎地秧歌
扭起秧歌,留住记忆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