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武侠电影审美流变的社会机理

2018-11-14丁省伟范铜钢

电影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武侠

丁省伟 范铜钢

(1.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 中国武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类型片,深受国内和国际观众喜爱,在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唯一真正实现世界性影响力的中国类型电影。随着时代的发展,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以特有的电影内容和审美意旨,逐渐成为世界电影史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虽然电影是舶来品,但武侠却是百分百的“国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典型代表。因此可以说武侠电影是中国武侠文化的一种影像化表达,它以中国传统武术(功夫)为表现形式,以侠义精神为表现内核,通过影像化的叙事表现出来。

在武侠电影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改革开放无疑是其最明显的一个转折点。就内地而言,中断许久的武侠电影得以回归银幕。对香港、澳门而言,两岸三地隔绝的电影交流得以恢复,武侠电影发展迎来新的春天。对中国而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侠电影得以成型。武侠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和经济的集合体,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跨越式发展,从封闭、传统、落后的自给自足型产品转变为开放、现代、先进的以市场为导向型产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世界局势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全球化是最明显的一股世界性潮流。中国武侠电影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从二元到多元、从地区到国际、从民族到世界的转型,虽然这种转变还不完全。在这个过程中武侠电影的审美,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体现在:内在审美的传统侠义精神打破二元对立实现多元重构、人物内涵走向现代变得更加开放丰富、后现代主义促使武侠人物与精神再定义、好莱坞制作理念促使武侠电影走向商业化、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武侠文化内涵被逐渐淡化和外在审美的武侠之武的绚烂孕育出武侠电影多种新风格、快速剪辑手法成为现代武侠电影审美的新趋向、画面构图更加精细化催生了“视觉武侠”新特征、视听语言的极致化追求推动武侠电影审美走上新高度、叙事模式的多角度呈现了武侠电影“以形赋神”新意境。

武侠电影的审美变化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生的,因此要想清楚地认识武侠电影审美的流变就必须对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和国际政治环境得以回归正常和平稳发展为武侠电影的变化奠定了政治基础;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武侠电影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得以更好的发展和取得关键性进步为武侠电影的变化奠定了科技基础;人民的思想得以解放和越来越开放包容为武侠电影的变化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因此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武侠电影审美变化的原因。同时要指出的是这几个方面又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往往表现出深刻的内在联系性,有时一种现象会具有多种属性。这里分开讲只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各部分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影响,无割裂之意。

一、政治环境

由于政治的特殊地位和性质,经济、文化、教育、军事、艺术等领域都受到政治的广泛影响,电影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把政治的因素包括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武侠电影而言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形式的影响,外部更多的指向政治环境的营造为中国武侠电影发展所带来的外在的发展环境而言,内部主要是指文艺政策对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外在政治环境的促进

中国的政治环境以“文化大革命”结束和邓小平复出为标志,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更是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国内而言,随着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1992年“九二共识”“三通四流”“汪辜会谈”、胡连会晤、胡萧会晤、陈江会晤、习连会晤、习朱会晤、习马会晤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为两岸关系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从“一国两制”的提出到1997年香港回归再到2017年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愈加紧密,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共融性关系,良好的关系促进了彼此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交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得益于两岸三地间政治关系稳定向前发展,中国武侠电影迎来了自己新的发展时期。各方的交流合作主要体现在:彼此间电影产品传播、制片合作、人才流动、资本互融、技术互通等方面。两岸三地间不断深入的合作交流为中国武侠电影带来了丰富的题材、先进的技术、多元的理念等新鲜血液,促进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和繁荣。诞生了像《少林寺》《武当》《武林志》《双旗镇刀客》《黄飞鸿系列》《精武门》《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卧虎藏龙》《英雄》《一代宗师》等一批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武侠电影。

就国际上而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融入全球化越来越深,中国对外关系不断发展,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影响力越来越广。如1979年中美建交、1980年恢复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中国与欧盟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并与日本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倡议成立“中非合作论坛”、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东盟—中国(10+1)、东盟—中日韩(10+3)、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参加亚信峰会、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2009年加入金砖国家组织、2010年举办上海世博会、2012年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下水、2015年举行“九三”大阅兵、2015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2016年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朝鲜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促进裁军、参与联合国、八国集团多边外交、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加强与欧盟各国的关系、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影响世界的外交活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与世界各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彼此文化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和扩大,中国武侠电影从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创作了像《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功夫之王》等一批具现代性和国际特色的武侠商业大片。

(二)内部文艺政策的支持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政治生态一扫十年动乱的阴霾,中国社会面貌开始全面改观。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更是进一步解放了被禁锢的思想。政治的清明和思想的解放带动了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双百”和“二为”的文艺政策更是彻底释放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活力。20世纪80年代思想的解放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电影的商业属性,这一时期娱乐片盛行,武侠电影更风靡全国。其中尤以《少林寺》影响最深,它不仅展现了北派竞技武术的武打风格、促进了内地与香港武侠电影的融合、激发了内地武侠电影的创作,同时也加强了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武术的传播。这一时期在与香港电影的合作中内地武侠电影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数量众多,票房成绩也很喜人,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相继拍出了《武当》《武林志》《自古英雄出少年》《少林寺弟子》《少林小子》《南拳王》《新方世玉》《少林俗家弟子》《大刀王五》《木棉袈裟》《南北少林》《侠女十三妹》《神鞭》《黄河大侠》《八卦连环掌》《金镖黄天霸》《神乞》《风尘侠女吕四娘》《五台山奇情》等卖座武侠片。20世纪90年代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也正式拉开序幕。90年代后期,面对全球化的国际语境,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国政府审时度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电影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如股份制、集团化等,使得过去国有制片一家独大的体制格局被打破,民营资本等新的市场主体开始诞生,电影市场开始进入转型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创作了如《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东方不败》《风云再起》《战神传说》《新龙门客栈》《水浒英雄之英雄本色》《精武英雄》《东邪西毒》《东成西就》《东方三侠》《刀剑笑》《方世玉系列》《新少林五祖》《倚天屠龙记》《新仙鹤神针》《白发魔女传》《六指琴魔》《太极张三丰》《刀》《天龙八部》等经典武侠片。新世纪以后面对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的浪潮和世界电影局面的深刻变革,国家开始提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开始着手建立现代电影市场体系。如2000年“文化产业”的概念首次正式出现在国家的文件中,随后《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更是直接加速了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步伐,电影产业化的理念也不断得到落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还有2002年出台的新《电影管理条例》、2003年出台的“CEPA”、2004年出台的《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而2010年出台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计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十二五”规划更是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紧密结合起来,从此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了更为深广的动力来源。“十三五”规划中重申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如建立起制作、发行、放映完整的产业体系,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全球第一银幕总数、全球第一观影人数,主旋律、艺术、商业等类型电影百花齐放等。可以说电影的体制改革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奠定新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武侠电影也受益良多,创作了像《英雄》《师父》《道士下山》《一代宗师》《箭士柳白猿》《绣春刀系列》《狄仁杰系列》《四大名捕系列》《刺客聂隐娘》等一大批优秀的武侠电影。这些作品在题材、叙事、画面、剪辑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审美也呈现出多元化、现代化、科技化等新的特点。

二、经济业态

(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

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被压抑已久的社会经济活动开始逐步反弹,改革最初先在农村实现,逐渐过渡到城市。从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电影也在一步步向市场化改革迈进。1993年广电部第三号文件的出台打破过去发行行政性的做法,是电影市场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而《狮王争霸》引进后的巨大成功,则是电影市场化改革优势的最好证明,面对时代的大势,中国电影开始了更加积极的市场变革。随着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开放,社会资本得以进入到电影市场,打破了国有资本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了以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为代表的一批民营影视集团,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更加良性均衡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在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进入“合拍片”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相继推出了《新龙门客栈》《武状元苏乞儿》《六指琴魔》《精武英雄》《太极张三丰》等合拍武侠片,这种模式也推动了彼此美学观念与制作理念上的渗透交融。进入新世纪之后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国有企业开始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2000年国家提出组建电影集团和实施股份制改革的意见,使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并倡议建立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对进口影片的供片政策也进行了调整。这种变化有利于电影企业实现政企职责分离,激发企业创造活力,有利于电影产业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有利于规范电影市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近年来,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中国电影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武侠电影也有不错表现,创作出了《师父》《箭士柳白猿》《叶问系列》《一代宗师》《绣春刀系列》等优秀武侠片。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将会取得更大成就,中国武侠电影也必将会迎来自己新的春天。

(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20世纪90年代之后,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作为全球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电影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自然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等环节中。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的开放,境外资本开始不断涌入中国,而电影市场作为投资的热门行业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同时国外日趋饱和的电影市场与中国巨大的等待开发的电影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境外投资商们纷纷加入到中国电影市场的淘金行列。2000年之后境外资本开始逐步加快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投资,其中合作拍摄武侠电影是境外投资的一个重点。如2000年取得巨大成功的《卧虎藏龙》是由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中国内地联合制片的,2002年开中国商业大片风气之先的《英雄》由大陆和香港三家公司联合制片。此后相继创作了《天地英雄》《功夫》《霍元甲》《太极侠》《功夫之王》《卧虎藏龙之青冥宝剑》《三枪拍案惊奇》《刀剑笑》《功夫梦》等合拍武侠片。境外资本投资到电影创作的同时也不断参与到影院的投资和建设上,如万达集团和华纳兄弟国际影视公司合作建设华纳万达国际影院,IMAX公司与中国公司合作建设了一大批IMAX影院等。而在国外资本流向国内电影市场的同时,国内资本也在不断流向国外电影市场。如2011年新原野投资好莱坞科幻电影《云图》,2012年万达集团收购全美第二大院线公司AMC,2015年电广传媒与美国狮门影业达成了三年内合作五十部电影的协议,华谊兄弟与美国STX公司签订影片合作计划,乐视影业与好莱坞相关公司达成十二部电影项目合作,2016年万达集团收购了美国传奇影业公司等,中国资本流向国外电影市场加速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随着合作的不断加深,中外合资影视企业不断涌现,这些公司企业逐渐开始涉足制作、发行等业务。如2004年索尼公司与中影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华索影视数字制作有限公司以及由中影集团、美国时代华纳、浙江横店集团合资成立的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这标志着外国资本正式进入中国的电影制作环节。同时经济的全球化也带动了电影作为一种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电影的发行、放映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最明显的就是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的霸主地位。好莱坞凭借其先进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和全球化的发行、放映网络,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主宰者。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外影片开始进入国内,并迅速占领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一度让国产影片颜面扫地。新世纪之后国产影片为抢占市场开始掀起商业大片的制作热潮,创作了一批像《英雄》和《一代宗师》类型的大制作、大投资、大明星的商业大片,国产影片慢慢由弱变强这才开始在与国外影片的较量中取得一定的优势。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的放映、发行也越来越国际化,以武侠片《英雄》《功夫》为代表的国产影片不仅在国内取得了较好的票房收入,也实现了国外电影市场的突破,全球票房均突破1亿美元。商业类型片的成功不仅激活了沉睡的电影市场,更有力提升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武侠电影不仅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国际化,使其更具现代审美和国际视野。

三、科技发展

电影作为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产物,电影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电影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特效的不断发展不仅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更革新了传统的电影理念,完成了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从平面到立体甚至多维、从实景拍摄到电脑特效等方面历史性的过渡。

(一)科技进步的保障

电影不仅是思想艺术的创造更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在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科技始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着电影的创新和发展。武侠电影作为想象力极强的电影类型,对科技的渴求和依赖较一般类型电影要突出许多。改革开放后中国武侠电影对国外电影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最开始出现在香港。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香港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徐克,在1979年拍摄的《蝶变》中率先对电脑特效进行了大量的运用,开创了新派武侠电影的先河。1983年《新蜀山剑侠传》让人看到了电脑新科技的潜力,成为华语武侠电影科技化里程碑。1987年《倩女幽魂》对数字特效技术的应用达到了新高度。1992年《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中更是将数字特效和微观模型结合,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随着CG技术的成熟,开始了大规模应用时代。如1999年《中华英雄》第一次在武打动作及场景的设计上将虚拟场景和数字特效融入其中。2000年的《卧虎藏龙》、2002年的《英雄》、2006年的《霍元甲》等对数字特效技术应用得更加成熟。2010年的《龙门飞甲》是第一部IMAX 3D武侠片,2013年的《狄仁杰2》首次使用48帧高速率3D电影。与此同时我国电影放映技术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如相继攻克了超高压短弧氙灯、放映银幕、放映碳棒、高保真放映镜头等技术难题,提升了电影放映的图像质量,电子管扩音机到数字立体声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影院声音质量的提高,中国巨幕已在140多个城市落地,中影光峰的ALPD激光放映技术在全球8800套数字放映设备得到应用。电影拍摄也从最初的单机胶片拍摄到现在的多机数字摄影。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进一步创新了武侠电影的表现手段,也更好地满足了观众对武侠电影的期待。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进入,使得武侠电影在画面构图、拍摄技法、武打呈现、意境表达等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创造出更加真实、更加细腻、更加震撼的视觉奇观。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武侠电影的表现手段,也进一步满足了观众对武侠电影的期待。

(二)网络普及的影响

据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国电影在互联网的时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电影带来了发行、放映上的极大便利。由于网民众多,网络的便捷、网络宣传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网络平台俨然已经成为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杂志、电视以外电影发行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从2000年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在网络上进行发行宣传开始到2017年《绣春刀二修罗战场》网络上的各种软文海报、网评员评论、明星微博宣传、网站合作等诸多形式,网络宣传已成为电影上映前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同时互联网售票平台也快速崛起,取代了传统窗口售票方式,网络售票占比已超过80%,为广大观众购票提供了便利。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电影的配送和发行发生了根本转变,以前胶片时代电影放映需要拷贝,不仅浪费时间还消耗了大量的金钱。实现电影数字化之后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异地传输快速接收并能同时放映,与胶片配送相比大大节省了时间,同时也降低了人力和配送成本。另外,单一的影院欣赏观看影片资源相对较少,只有部分热映的院线电影可以观看,而大量的无法进入院线的电影普通观众根本无法欣赏到。相对高昂的票价也让一些低收入群体无法时常光顾影院。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人们只需要能上网就可以享受到种类丰富的电影资源,并且可以自由安排观看时间,还能互动交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网络时代便捷的观影体验使得各种电影类型都有了自己的观众群体,实现了不同电影类型的广泛传播。近年来借助于网络的便利条件,网络剧、网络大电影逐渐兴起并发展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得益于网络电影投资制作门槛低、发行周期灵活、发行成本低、拥有更多的题材尝试空间等优势,网络电影发展势头迅猛。截止到2017年10月31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的备案库中,网络剧达555部,网络电影5620部,目前中国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5.65亿,其中42.9%的用户成为内容付费用户,截至2017年底,全网付费用户已然破亿。出现了像《大明锦衣卫》《山寨大王》《王者归来黄飞鸿》《踏破浮屠》等网络武侠电影,不仅丰富了武侠电影的类型,也开拓了新的电影市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网络电影已进入精品化阶段,越来越多人力、物力的投入也使网络影视市场更加繁荣。可以说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电影打开了一扇新的门、创造了新的机会。

四、文化建设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在三中全会新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完成了历史性的蜕变,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启了全球化改革的时代征程。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文化产品、文化思潮、文化形式蓬勃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电影发展。也正是在国内这种大的环境下,中国武侠电影开始了自己的蜕变之路。

(一)多元文化的注入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地球村逐渐成形。此时全球化已不再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时代背景出现,更是成为一种时代大势深刻作用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其中在文化方面,各国文化不断地碰撞和融合,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展现出文化的全球化和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和后现代化思潮共同发力,深刻冲击着国人的精神世界。这其中既包括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技术主义等思想的蔓延,也包含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后现代文化的流行。在文化的多元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侠义精神打破二元对立,实现多元重构,人物内涵走向现代变得更加开放丰富,后现代主义促使武侠人物与精神再定义,好莱坞制作理念促使武侠电影走向商业化,传统武侠文化内涵被逐渐淡化。如《东邪西毒》《武侠》《刀剑笑》等影片中的事件、人物形象、情绪记忆都是支离破碎、瞬间消逝、无厘头,还有MTV式的镜头和剪辑等。新世纪以后国产电影积极向好莱坞等世界先进电影生产制作模式学习,促成了中国武侠商业大片的诞生。如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冯小刚导演的《夜宴》、徐克导演的《狄仁杰系列》等影片都趋向于对好莱坞大片的追求,不仅表现出新浪潮电影的抒情特征,而且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传奇性和视觉奇观化,带有明显的好莱坞电影风格。

(二)文化“走出去”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中国开始认真地思索自己的前途命运,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积极主动参与世界建设,与世界各国建立更加紧密稳固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以文化为代表,以政治、经济、科技等为主要形式的立体网络格局。在这个过程中电影文化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主要讲电影文化产品的走出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出去”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到新世纪,这段时间内中国电影“走出去”主要是以参加国际上各类电影节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主,并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和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获得国际电影大奖为标志。这一时期中国武侠电影主要以功夫片的形式在世界上传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成龙主演的《醉拳》《蛇形刁手》《笑拳怪招》《龙少爷》《龙腾虎跃》,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黄飞鸿系列》《方世玉》《精武英雄》等影片在亚洲市场比较流行,并有少量进入欧美市场。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更多地指向对国外电影市场的占有。这一时期成功走出去的武侠电影以《卧虎藏龙》《英雄》《功夫》《霍元甲》《一代宗师》为代表。最成功的要数《卧虎藏龙》,它不仅获得了四项奥斯卡大奖更收获了1.28亿美元的北美票房,傲人的成绩使其成功问鼎中国电影海外票房之最。这不仅证明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更证明了武侠电影强大的票房号召力。武侠电影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征程中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这其中有一种现象不得不提,从《卧虎藏龙》开始,一批以大投资、大制作、大团队、大明星为标志的超级武侠大片,成为中国电影成功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法宝。如《英雄》《功夫》《一代宗师》等武侠大片,凭借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强大的明星号召力、高超的制作水准、国际化的团队运作等优势,不仅赢得了亚洲市场,更是成功打入欧美电影市场,使得国产电影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国产电影走向世界的又一成功范例。此后,以武侠大片为代表的中国商业大片开始席卷中国,创作了像《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等主旋律大片,《唐山大地震》《1942》《归来》等艺术大片。这种大片风格的形成是中国电影市场化导向的必然结果,不仅繁荣了国内电影市场,更推动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可以说以武侠大片为标志的中国商业大片的形成,加速了电影的产业化发展、促进了电影工业水平的提升。在一系列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电影“走出去”实现了新的突破。最好的证明是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从2002年的5亿元增长到2016年38.25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可以说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不仅繁荣了中国电影市场,更推动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是与中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协调的。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跃升,国家适时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自信、打造文化产业国民经济支柱性地位的战略决策。电影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对这些目标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武侠电影作为深受全世界观众喜爱的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电影类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武侠电影在本土性与国际性、内容性与视觉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方面出现新的景象,出现了像《一代宗师》《师父》《武侠》《倭寇的踪迹》《龙门飞甲》《血滴子》《刺客聂隐娘》《道士下山》《天将雄狮》《三少爷的剑》《白发魔女系列》《四大名捕系列》《太极系列》《狄仁杰系列》《叶问系列》《绣春刀系列》等一批风格迥异、特征鲜明的武侠电影,不仅丰富了武侠电影的创作内容,更推动了武侠电影的美学发展。

五、结 语

回望过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是伴随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而实现的,武侠电影的审美变化也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社会环境综合作用下实现的。过去已然过去,唯有敬畏历史方能开创新篇。当今世界全球化影响不断加深,世界文化的话语权逐渐加重,世界电影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因此,中国电影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要建立起一个立足于国内市场、发展于国际市场的系统、强大、完备的中国电影产业体系格局,从而真正创作出既有极强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内涵的电影文化,让世界观众真正产生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面对全球化浪潮,面对新的历史时代,相信中国武侠电影必将以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姿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历史功绩。在这个过程中必将会推动中国武侠电影审美的变化,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世界电影中形成中国武侠电影的蔚为大观。

猜你喜欢

武侠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新武侠元素在数字漫画中的应用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新武侠电影叙事形态的流变
武侠传说中的十大“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