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罗婺风云

2018-11-14

金沙江文艺 2018年2期
关键词:狮子山土司

岁月无痕,江山代谢。一部罗婺史几乎占据了整个武定史。

罗婺部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6个朝代。由于史籍断代,有史可查有37名罗婺世袭后裔执掌部长、知府、土司帅印,跟随朝代更替而沉浮兴衰,表现出自强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令后人赞叹敬佩。

罗婺部崛起之前称谓 “爨恐纳洟部”。明景泰《云南志》∶“武定府,蛮曰纳洟昵共笼,又曰爨恐纳洟部。”

罗婺部崛起于滇中高原重峦叠嶂,万物滋生的大自然中,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相信自己是太阳的儿女,火的民族,龙、虎的后代,能得到苍天大地所有神灵的庇佑。

无数次刻骨铭心的灾难,都比不上3400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洪水灾难,彝族同胞们掩埋了亲人的尸骨,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行至洛尼山时,始祖笃慕,召开分家大会,彝史称 “六祖分支”。将存活的血脉宗支分六支朝六个方向迁徏。其中五祖 “布”,即慕雅克,公认是罗婺及黑彝的先祖,他带领他的家支,颠沛流离,忍寒受饿,最终在武定、禄劝一带开辟新家。

与生俱来的生存欲望,开启了罗婺彝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阀门,遇到生死危难时刻,罗婺彝人总是挺起自己的脊梁,迎难而上。

东汉开辟灵光道,从四川会理入元谋经武定虚仁驿、管驿等过富民直达昆明。古丝绸之路使大批汉人陆续进入,汉文化和生产技术随之进入。土著罗婺彝人识大体,不排斥汉人与汉文化生产技术,与汉民族和谐共生交融一体。

《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云:“武定军民府……诸葛城在府东二里。武侯初过大渡河,驻扎于此。今故城遗址犹存。”

诸葛亮大军是否经过武定不重要,关键 “七擒七纵”孟获的攻心战术,影响历代云南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成为“以夷治夷”社会稳定,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的典范。

三国时,“滇彝分五十八部”,罗婺部之前的 “爨恐纳洟部”为其中一部,亦为后来的 “雄冠滇东黑爨三十七蛮部”之一。

唐朝在滇置府州管辖云南。《新唐书·两爨蛮传》说贞观二十三年,设有“傍、望、览、邱、求”五州,求州指武定。南诏政权崛起。东爨及滇池一带的“诸蛮”形成了三十七个氏族部落,号称“滇东黑爨三十七蛮部”,亦称“东方三十七蛮部”。致使云南呈 “三足鼎立”态势。

适者生存。“三十七蛮部”的土著头人懂得弱肉强食,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强者更强,反之弱者更弱。

天宝十三年 (754年),唐朝派云南都督兼御史李宓、广府节度何履光、中使萨道悬逊三人统率二十万大军分三路进攻南诏。阁罗凤一面向盟军吐蕃求援,再邀 “三十七蛮部”配合作战,全歼唐军,将李宓射死在淤泥中。

“三十七蛮部”骁勇善战,贡献突出,南诏政权除感激外,更多是震惊,从此不敢小觑貌似不正规的土兵。

石城 (今曲靖市)出土的 “三十七蛮部会盟碑”,看到三十七部帮助段思平灭南诏杨干贞,建立大理国的史迹。段思平履行盟誓诺言:“既承众列士兴义,相从是盛举也,我对众立盟誓,我若得国,不负大义,既患难与共,自然富贵同享”。对滇东三十七蛮部免除徭役,颁赐奖赏财宝,册封各蛮部部长。

叱咤风云的三十七蛮部,雄冠三十七部的罗婺部,从唐至宋脉络正史无记载。幸亏谪至云南的状元杨慎等撰《增订南诏野史》,说清了三十七部分布位置,后经方国瑜先生考证确认。罗婺部在武定,邻县禄劝则有洪农碌券部、掌鸠法块部。发现了罗婺部非在禄劝而盘踞武定的真相。楚雄境內还有禄丰罗次的罗部、元谋的华竹部。

罗婺这面大旗始终高高飘扬罗婺大地,靠的是罗婺部及其世袭后裔的自强不息。读《元史·地理志》诸史料知晓,执掌罗婺统帅的人,当从宋孝宗淳熙年间大理国王段智兴任命罗婺部长阿而至新中国成立前那安和清,跨越5个朝代共传37人,其中凤氏之前传16人,凤英后10人,那天凤后11人。

罗婺世袭后裔中,首推罗婺部长阿而,他使罗婺部首先进入宋朝高层的视野,成为正史记载的第一人。

阿而之后的第五任罗婺部长矣格,夸他文武双全,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半点也不为过。当元世祖忽必烈及兀良合台铁骑两次征伐云南时,他并没有效法禄劝掌鸠法块部的部长逞匹夫之勇,最终牵连无辜部族惨遭屠杀。

矣格率领罗婺部归附元军,避免血腥杀戮,保全了部族血脉和赖以生存的罗婺大地,为罗婺部后裔世袭土官,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开了先例。历史记住矣格,是他开辟了武定仅次于省的行政机构。

大理王朝的五城、八府、四郡及乌白蛮三十七部,面对朝代更替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以卵击石的抵抗毫无作用。当临灭顶之灾,生死关头,矣格表现出过人的政治智慧,保全并壮大了部族。

蒙古宪宗七年 (1257年),元朝廷废除南诏国,大理国沿袭“三十七蛮部”机构,改置19个万户府,下设千户、百户。矣格归附有功,册封为万户侯,执任14年,才智出众、文韬武略,深得云南行省平章赛典赤赏识。至元八年(1271年),升任北路总管府总管,仅次蒙古人“达鲁花赤”一级,管辖罗婺、仁地 (寻甸)、于失 (贵州普安)、阀畔(东川)4个万户。疆域面积广袤为罗婺历史最顶峰,书写了罗婺部驰骋磅礴乌蒙,纵横金沙江沿岸的历史篇章。

矣格死后袭任土官总管之职的子孙,平庸之辈不赘述。一代雄才大略的安慈脱颖而出,他智勇双全,是个难得的帅才,被授正武德将军、行省参政。据《元史·百官志七》,武德将军为正五品,而行省参政为从三品。不排除元统治者笼络人心,滥发官帽。且不论安慈是享受从三品待遇,还是挂个虚衔,毕竟论其官职,安慈的官衔在罗婺的历史上无人可比。

此后罗婺世袭后人安慈之子弄积,又名三保奴,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他战功卓越,除袭土官总管之职,兼管八百司元帅 (从二品)、亚中大夫 (从三品)。八百司在今泰国清迈一带。《明史土司·八百传》曰:“八百,世传部长有妻八百,各领一寨,因名八百媳妇。”可想而知,弄积能在近千里之外的异乡担当元帅要职,没两刷子何以服众?

当元朝统治者势力衰竭,元王朝面临崩溃,大明王朝即将替代之时,罗婺后裔弄积死后,其子海积尚幼,其妻商胜于夫亡子幼时袭任,开辟了罗婺世家女人统治武定的先河。

洪武十四年 (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将军,沐英为右将军,兵分三路征讨云南梁王。大军到处势如破竹,大理段氏、曲靖达里麻和乌撒等不识时务,率兵抵抗不堪一击。危难之际,女土司商胜断然将祖上元授予的金牌印章缴出,亲自运千石大米至昆明金马山慰劳明军。她获得了“胜虽女流,然质直慈爱,夷民安之”的赞誉。彰显了女流不让须眉的超人智慧谋略。果不其然,商胜被授中顺大夫,世袭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对照《明史·职官》为正四品。

女流之辈商胜继矣格后,以超凡胆略,过人气魄,临危不乱的智慧,生死关头时再次挽救了罗婺彝人血脉,延续了罗婺部的千年寿命,使武定的三级行政机构得以延续,功不可没。

她执政期间,能 “善于抚蛮,质直宽恤,夷民安业,地方宁谧。”她是一位杰出的女中豪杰。

罗婺部民众从元朝就信奉佛教,历代罗婺土司均为大功德主。史称 “实为西南禅学之滥觞”。土官知府商智修山门、阿宁建钟楼,后来的凤英于狮子山修筑石城维护狮子山,此举昭然可见。

朱元璋长孙建文帝朱允炆,被四叔燕王朱棣推翻还遭追杀。建文帝逃往云南投奔沐春、沐晟,沐氏将建文帝送往离昆明最近,最安全的武定军民府躲避,遁隐狮子山为僧数十载。期间受罗婺后裔海积、萨周、商智三位知府暗中庇护。

皇帝出家的狮子山,称 “西南第一山”缘自徐霞客。当年徐霞客在武定府土官陪同下,游至狮子山时惊恐万状,他察觉朱允炆在狮子山为僧的真相。这些年寻找建文帝,从陆地到海洋翻个底朝天,却不见踪影,今日却在狮子山找到了。他稍喘口气沉思片刻,便决定不透露建文帝在狮子山的秘密,冒险犯一次欺君杀头之罪。否则,势必连累沐氏、罗婺后裔窝藏暗护朱允炆之罪。即便时过境迁,却是朱家天下,难免再遭诛连九族之灾。于是将来武定府7天的日记毁灭,只留下短短13个字表明来过武定,对外谎称日记丟失。

无独有偶,早于徐霞客百年的状元杨慎,来武定府游了一趟,只字不提狮子山风光和武定府景色,偏写诗赞元谋、禄劝。两位大文豪皆有难言之隐,畏惧朱家皇威。后来他欲写《武定实录》,因犯廷威仪轨入狱,放弃了写作计划,未免可惜。

所幸,寺僧请徐霞客为正续禅寺题雅号寺名,他大笔一挥写下了浑厚雄劲的 “西南第一山”。

凤氏土司之所以姓凤,始于矣本之庶子阿英。明弘治三年 (1490年),赴京谢恩,明孝宗皇帝朱祐樘问及武定有什么奇珍异宝?善于临场发挥,口齿伶俐的阿英,说起自己爱吃的野鸡,描述夸张成凤凰一般。明孝宗闻之龙颜大喜,不仅赐其凤姓,其母妻子也授为恭人。《武定凤氏本末》载:“帝宠之甚,赐姓凤,赠其母索则,妻索国俱为恭人 (为四品)”。从此,罗婺后人有凤姓了,部族彝人纷纷效法汉人有名有姓。

凤英被赞美为 “正己爱民,勤于政务,四礼正家,一经教子,历练武勇,弓马娴习”的奇人。他武功高强,屡战屡胜,难得的奇才。奉命征贵州普安,剿寻甸叛乱,功升云南政司右参政从三品,授亚中大夫、中大夫、大中夫、大中大夫。征战师宗豆温立功,授尽忠报国金带一具。

世事无常,一切皆在变化之中。凤英死后,政局发生巨变,明朝统治阶层在全国推行 “改土归流”政策,彻底改变之前 “以夷治夷”的治国方针,地方首任长官由朝廷委派,本土官员只能坐第二把交椅,甚至更小的官了。

明朝的做法,惹怒了本土官员,诸如世袭的罗婺后裔土官们,岂能心甘情愿退让热乎乎的宝座。

为争利益与权力而战,已成为人类无法改变的通病。从凤英之子凤朝文始,明末清初先后暴发了七次大规模的战争。其因主要是凤氏后裔反抗朝廷的战争。给贫民造成的血灾胜过任何天灾。

“改土归流”后,凤氏世袭土司丧失执政地位,如失落了太阳般沮丧,无奈,加之七次战争,加剧了明王朝对凤氏的防控力度,凤氏土司崩溃瓦解,四处逃离。传说其中凤拔一支遁入金沙江畔的慕莲 (今万德镇),乔装打扮的凤拔遭遇明军追杀,当问其身份时,他急忙用彝语回答:“那塞、那塞”。明军问:“你说什么、你姓那?”凤拔灵机一动用汉语回答 “是、是”。明军见其不姓凤就放他一马,走了。从此以那姓隐蔽起来,先在奈木窝,亦称新衙门养精蓄锐再至慕莲建那氏城堡,势力逐渐发展壮大。

传说,明朝廷封凤拔为土舍。有清至明末,那氏盘踞慕莲,今万德镇,建起那土司衙门,传有11代:那天凤、那备、那德洪、那嘉猷、那显宗、那振兴、那嘉猷、那仁安、那靖保、那维新、那安和清。末代女土司,人称 “老母官”的那安和清,可谓女中豪杰,可惜生不逢时,武定解放时病死。

那氏不乏才人,雍正乾隆年间 “那氏二才女”名声大噪。那宪章、那宪英两姊妹,当时诗坛誉为 “西南双珠”,作品载入孙髯《国朝诗采》《滇南诗略》流传至今。

那安和清之子那维新,就读于燕京大学。是个热血进步青年,曾被龙云任命为金沙江防司令,他呼吁其母将耕地财产分给贫苦农奴,遭那安和清的反对。那维新愤书写对联:“这土司不过草莽之臣,享祖先现成福耳;真丈夫当存鸿鹄之志,为人民谋幸福也。”他提出 “打倒土豪劣绅”等革命口号。由于过于激进,后被人暗杀。一代那氏英俊青年如流星消失,今人伤感痛惜。

那氏土司扎根慕连后,顺从武定府州,从不与其发生矛盾,而官府汉人不通语言,山高路陡障碍难行,只得利用土司维持当地治安,催办赋税钱粮,差役等琐事,免除诸多顾虑。只要不威胁地方政权,任由土司扩张地盘,致使那氏土司清期至民国时,实际控制武定有效面积1600平方公里,占武定实有面积3222平方公里的半壁江山。那氏土司从清朝至1950年武定解放,存在370余年。与环州李氏土司、勒品 (羊街,1960年划元谋)李氏土司称霸武定,史称 “武定三大土司”,慕连土司最大。随着武定解放,三家土司被历史潮流淹没。

猜你喜欢

狮子山土司
狮子山下,香江奔流,紫荆花开正盛——祝福香港,明天更好!
《狮子山下的故事》纯正烟火气带来真实感动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Fort Besieged
狮子山
明天更美好
余庆毛氏清朝科举人物考
国家认同视野下的土司文教制度:乌江流域例证
播州杨氏土司军队建置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