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关系要论

2018-11-13钱琎

山东青年 2018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

钱琎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与其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极大的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深刻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升华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保持红色文化的根本特性和内涵的必要性问题进行论述,讨论红色文化的功能,从多个视角分析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红色文化;关系

在党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始终应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此来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这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全面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进一步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我党旗帜鲜明的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并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我党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1]。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通俗化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构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与我国现有的文化互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化→大众化”的基本路径[2]。大量的革命历史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表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与其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极大的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深刻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升华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1.红色文化的属性与内涵

1.1红色文化记录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寻求一条适合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望,长期以来,无数的爱国人士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尝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几乎所有的尝试都最终失败了,即便曾经出现过短暂的辉煌[3-5]。只有中华民族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上才真正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使中国社会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前行。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辨证的看待继承和摒弃之间的关系,以及不断的学习和革新,最终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红色文化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

1.2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

红色文化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纳入其中,并最大限度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并以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中国的革命实践史表明,红色文化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充分结合革命实际发展起来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所以说,红色文化的理论与思想基础便是马克思主义,后者对红色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3红色文化见证了新中国的历史

我国的近现代史本身就是一部抗争史,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献出了大量的宝贵的生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向中国美好的明天进行艰难的探求。最后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国工人的先进代表才能实现这一梦想,找到民族发展的真正出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全心全意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并最终获得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在这期间,红色文化全面完整的见证了党的成长历程,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真实记录。

2.红色文化的功能解析

2.1思想批判功能

毋庸置疑,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因其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使其具有了思想批判功能,而这又是对红色文化真正的继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批判性功能还在于对本民族的文化特性的珍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中蕴涵的意义和价值的自信[6]。与此同时,红色文化一方面要坚守自己的思想阵地,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对外来的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与先进文化融合、与敌对文化抗争。此外,还要以批判的态度,辨证的看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2.2价值整合功能

红色文化通过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集体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任何社会的价值观都存在个体上的差异。要想实现价值观的整合,就必须要经过统一的文化影响,使其在社会生活、思想意识等方面形成基本一致的认识[7]。即通过社会文化肯定的事物与行为,影响社会成员的追求。红色文化能够使社会个体的价值体系系统化和协调化,具有整合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功能,并将价值观进一步内化为个体的行为规范,使其最终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和模式中来,以此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2.3社会导进功能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与自身相配套的导进系统。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体系中,红色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系统中,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的理论指导,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一份宝贵的社会遗产,红色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是通过社会改革和进步取得的历史成果[8],并通过具体的形式——科学的、时代的、民族的和创新的形式——渗透到社会成员的思想之中,对其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3.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1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于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中国革命,并自农村革命根据发展而来,在这一初级阶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基本形成,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和中国实际结合之后产生了实质性的成果。因此,红色文化从一开始就饱含革命精神,充分体現着党和群众的共同作风、信念、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由此可见,由于红色文化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变成了现实。从这个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就是红色文化,其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质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要素。

3.2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核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任何外来思想体系的本地化一样,都是无法一劳永逸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不断在新的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群与对新旧理论进行时代性的概括,以此来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性和应对挑战的灵活性。而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能否与对立思想的抗衡,使其在正确的道路上向前发展,除了需要我国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以外,还取决于我国的文化竞争实力。这就需要继承和弘扬我国的红色文化传统,使其根植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我国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

3.3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主要方面。作为一种来自于西方的外来思想,马克思主义要想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强大思想体系,就必须使其能够为我国的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并最终产生信仰,指导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而红色文化便是在这种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红色文化的最初形态出现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红色文化的体系逐渐完善起来,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其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前提的,是其实质的内容。

4.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1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義大众化的载体

通过历史的经验可以看出,红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其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支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在红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合和融合过程中,不但能够对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弘扬,还能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得通过红色文化进行育人的环境和氛围愈加浓厚,育人机制更急完善,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会更加便捷和容易。为此,需要将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将其与媒体结合起来,拓宽传播途径,增强红色文化场所的建设和开放力度,在硬件和软降两个方面,共同增加红色文化传播的渗透力度。

4.2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托

正如前文所述,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是其诸多功能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为此,需要以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为契机,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和爱国主义理想,引导和促进社会成员坚定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使社会公众能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接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并在对红色文化进行发扬光大的过程中,指导者自身的行为,在继承和扬弃的过程中,使这一理论体系逐渐壮大起来,最大限度的抵制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依托。

4.3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是红色文化的基础和灵魂,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得红色文化能够长期的维系和发展,构成了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动力。而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顽强的革命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红色文化得以维持的动力源泉。此外,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革命道德,是红色文化的道德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谷松岭.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要论[J]. 前沿,2011(8):141-143.

[2] 刘艳.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新探索[J]. 广西社会科学,2011(5):16-19.

[3] 纪亚光,等. 论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17-120.

[4] 钟利民,等. 红色文化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社会主义研究,2009(2):4-6.

[5] 何克祥.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论[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2):10-12.

[6] 杨晓苏. 新时期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作用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4-6.

[7] 谷松岭,等. 试析红色文化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2):128-129.

[8] 胡海波,等.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对当代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3-18.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5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