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昙花一现的朝贡

2018-11-13梁二平

丝绸之路 2018年8期
关键词:天妃静海大明

梁二平

2012年,《南京条约》签订120周年时,我在南京静海寺策划了“近代海战图展览”。静海寺是当年议约《南京条约》的地方,现在这里挂着一口巨大的警世钟。如今的静海寺是改革开放后复建的,但这个地址却是老静海寺的旧址。当年建寺的目的与后来议约《南京条约》,恰好是相反的两个纪念之意。

静海寺建于永乐十七年(1419),这一年,刚好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载誉归来”之时。朱棣为了纪念下西洋开创的“远扬国威,万国来朝”的太平气象,在应天府凤仪门外下关江边上,敕建静海寺并赐额,其名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寺庙内供奉着郑和从海外带回的佛牙以及水陆罗汉像和许多艺术珍宝,相当于一座西洋宝物展览馆。寺院中还种植着从国外引进的植物活株。那真是一个风光的静海寺。

现在的静海寺院子里,仍存留着一个比这座寺院还老的石碑——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明永乐十四年(1416),郑和第四次远航西洋归来后,为纪念船队多次在海途中遭遇险风恶浪时受到妈祖庇护,特在南京下关狮子山下的天妃宫中遵敕命竖立此碑,俗称天妃宫碑。朱棣为感谢天妃娘娘护佑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归来,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并赐建天妃宫。其后,郑和每次下西洋前都专程到天妃宫祭拜妈祖。清咸丰年间,天妃宫毁于战乱,所幸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保留了下来,后来移到静海寺保存。

2005年,我在南京参观刚刚复建的天妃宫,宫址已偏离原址,建在狮子山西南麓。《重建天妃宫记》上写着:“郑和航海六百年春秋,神州追忆,倡导和平,古邑金陵仪凤门外狮子山下,胜迹重修,天妃端庄,风采尽显,宫阙披彩气势恢宏……”不过,早年搬入静海寺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经过风吹雨打,已经风化,再经不起搬迁了,只好永久留在静海寺院内。后来,又建了碑亭,并用玻璃钢罩将其保护起来。

永乐朝,经过诸太监多年来的海外访问,开创了大明海上外交的新局面,南洋的许多国家和部落首领,都以能到大明访问作为人生和国家的一大幸事。此间,往来的小国中也有小到今天甚至考证不出其具体地址的国家,但当时也是一国之君,受到了一样的礼遇,比如,古麻剌朗国国王来访。

《明史·古麻剌朗》是少有的关于这个小国家的正式记载:

古麻剌朗,东南海中小国也。永乐十五年九月遣中官张谦赍敕抚谕其王干剌义亦奔敦,赐之绒锦、纻丝、纱罗。十八年八月,王率妻子、陪臣随谦来朝,贡方物,礼之如苏禄国王。王言:臣愚无知,虽为国人所推,然未受朝命,幸赐封诰,仍其国号……明年正月辞还,复赐金银钱、文绮、纱罗、彩帛、金织袭衣、麒麟衣,妃以下赐有差。王还至福建,遘疾卒。遣礼部主事杨善谕祭,谥曰康靖,有司治坟,葬以王礼。命其子剌苾嗣为王,率众归,赐钞币。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古麻剌朗国王斡剌义亦敦奔1417年的到访,不是一次简单的朝贡,更重要的是请求大明皇帝下诏,准许以古麻剌朗为国号封之。朱棣当然乐于接受此类诉求,当即准其国号,赐其印诰、冠带、仪仗、鞍马、文绮、纱罗、金织袭衣,并赐给王妃冠服等物,让客人照着中国礼制与模样回去当皇帝。

原本斡剌义亦敦奔是打算带着印诰礼器回国当皇帝的,不想走到海边,突然得了急症,在福建病逝。《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对此有清楚记载:

十九年夏四月,丙辰,古麻剌朗国王干(斡)剌义亦敦奔归至福建,以病卒。

福建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出发港,福州城不远的长乐港是郑和船队秋季等北风南下大洋的港口。在明代中期的《福建舆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福州南边通向大海的长乐港的描绘。前些年,我曾考察过长乐南山下的这个港口,现在已被辟为郑和下西洋纪念园。山上的天妃宫里至今保存着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前刻下《天妃灵应之记》的石碑。此碑记述了前六次下西洋的时间,并再次请求天妃保佑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想来,斡剌义亦敦奔是在这里等秋季北风,以便南下大洋,可惜天不假年,最后永远留在了福州。明代学者罗日裘在所著《咸宾录》中,曾感叹过此事:

其王掣妻子臣屬,越海献琛,殒身万里,略无愁悔,非其盛德,曷能俾之向化若此哉!然赐谥立碑,春秋享祀,其凭藉中国宠灵,亦足以夸示诸夷矣。

这些话当然有点居高临下的意思,但这也是历史使然。

斡剌义亦敦奔去世的第三年,即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病逝。古麻剌朗国新国王剌拓非常重视先王与大明的友好情谊,特派使臣奉金表笺来到大明慰问。这是古麻剌朗国和中国的最后一次往来。此后,史书中就没有古麻剌朗国与中国往来的记录了。

人们推测古麻剌朗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消失的原因有二:一是朱棣死后,继任者没继续执行他的大外交政策;二是古麻剌朗国发生了政权之变,以致音信断绝。史载,公元1450年后,苏禄王国开始走向强盛,扩拓疆域,其领土包括了苏禄群岛、描丝兰、巴拉湾、北婆罗洲和三宝颜南端。古麻剌朗国很可能在苏禄帝国扩张的过程中被吞没了。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古麻剌朗国的地望到底在哪里?《明史》虽有关于此国的记载,但作为中央大国,大明并不注重周边国家的实际地理位置,记载多大而化之。《明史·古麻剌朗》中,关于其地望只有一句“古麻剌朗东南海中小国也”的记载。前些年,上海学者徐作生考证,古麻剌朗国在棉兰佬西南部,具体讲就是今天的菲律宾棉兰佬岛西南小城库马拉朗。但也有专家认为,1952年以前的棉兰佬岛西南还没有库马拉朗这个地名,古麻刺朗国也有可能在今日的描丝兰之兰沓湾镇。

古麻剌朗国的地望成谜,斡剌义亦敦奔的墓地所在后来也成为一个历史谜团。

明代文献中记录斡剌义亦敦奔“归至福建,以病卒”“有司治坟,葬以王礼”,说明这位国王被葬在了福建。再查《福州府志·家墓》,志云:“康靖王墓在草市都茶园山。”解放初期,海外一些专家学者曾来人或来函,查找斡剌义亦敦奔之墓。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者也多次到市郊勘访,未发现有关线索。前些年,原福州市晋安区文管办主任、文史专家黄荣春做了考证:康靖王陵的位置应在今天的杨桥路茶园山一带。有当地乡老证实,1951年以前,这里的确有石翁仲、石碑存在,而且,经当年文物部门考证,通过石碑文可以确定此处就是康靖王陵。20世纪60年代初,因福州市传染病医院选址于此,石人、石马、石羊亦从茶园山半山坡被推土机推下山来。后来,这里又建公路,没对康靖王陵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基本都填埋在原地了。据说,康靖王陵呈圆丘形,封土系米汁与石灰、沙土拌和而成,十分牢固。或许,再有什么大建设时,埋在地下的康靖王陵,才会重见天日。

和苏禄东王一样,古麻剌朗国的斡剌义亦敦奔墓地,也留有守墓的后人。后世有记载的只有已改为中国葛姓的后人,其他族人已不可考。明嘉靖时,葛姓人家还参加过科举考试,中过生员。至晚清时,这一葛氏家族大多散居于福州杨桥头、宦贵巷、仓角一带,他们多以教书为业,同治年间,还有人中过进士。而今,葛氏家族中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仍不在少数,有的还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讲学。

永乐朝对东洋小国的礼遇恩待,产生了良好的外交影响,浡泥国、苏禄国和古麻刺朗国三位王访问大明。其间有一位大明使臣,特别值得一提,他就是张谦。永乐六年(1408)、九年(1411)、十五年(1417)和十八年(1420),他曾多次奉使东洋,访问浡泥国和古麻剌朗国。其使命也由此显露,似乎朱棣对东、西洋外交,有意作了分工。张谦几乎就是一位经略东洋的职业外交家。由于张谦出色的外交活动,这一区域海洋诸国来大明朝贡或访问形成高潮。张谦原本是个中官,也因此提升为太监。张谦还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才。永乐十五年(1417),从古麻剌朗国返回大明时,张谦还与倭寇打了一仗。据《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90载:

时官军在船者才百六十余人,贼可四千。鏖战二十余合,大败贼徒,杀死无筭,余众遁去。上闻而嘉之,赐敕奖劳官军,升赏有差。

这样看来,张谦经略东洋,郑和船队偏重于经略西洋。清张廷玉纂修《明史》,称郑和下西洋是“寻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并展示大明的兵力”。但郑和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文中记的是“往诸番国,开读赏赐”“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强调的是外交。

猜你喜欢

天妃静海大明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刊印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卷头插图解析
到延安去
最美的背影
明代关于“天妃”封号的论辩
佛教抑或伊斯兰教?
让私生子成亲子榜样,真相揭开血案就来了
Stability-driven Structure Evolution: Exploring the Intrinsic Similarity Between Gas-Solid and Gas-Liquid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