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刊印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卷头插图解析

2021-11-13赵璟宁

名家名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妈祖郑和西洋

赵璟宁

一、天妃信仰的起源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着信仰妈祖的传统,妈祖是真实的人物,去世之后被人们祭祀,成为人们心中的神仙。北宋中期人们开始信仰妈祖,即天妃信仰,刚开始只是人们对海神的一种崇拜心理,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这种民间信仰渐渐流传到了更广阔的地方。妈祖文化传承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闪闪发光,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元素。历史长河中,妈祖文化与儒释道思想有着错综复杂的交融,它伴随着外交、海上贸易。

由宋至清,在这大约一千年的时间内,不管是开展海上外交、漕运,还是进行商贸、渔业活动,航海前人们一定要祭奠天妃,希望可以更加安全地通航。同时,在船舶中,往往也会将天妃神位摆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就能进行祭拜。一直到今天,这样的风俗在沿海地区依旧沿袭下来,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过去,只要跟大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人们都会崇拜天妃,天妃的身上充满了慈爱的光芒,可以帮助出海的人,让他们平安,帮助他们化险为夷,所以人们对天妃进行祭拜,希望她能够提供护佑。这样的情况在古时候是比较常见的,因为那时候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将对自然的敬畏归结到神明的身上,并且进行崇拜。航海者当然也是如此,希望得到保佑,让自己的出海更加安全顺畅。所以对天妃的信仰,已经成了一种信念。从古航海的历史可以看出,天妃给了水手很大的精神支持,使他们在海上的活动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在他们心里天妃就像一个保护神,在危难时刻会及时出现,毫无疑问,这种心理的暗示深深地鼓励了航海员,给他们增加了很大的勇气,而且持续地激励航海员与大海作战,从而逐渐发展了航海业。

二、天妃信仰的政治、文化背景

在明初时期,当时的洪武、永乐、宣德皇帝就非常重视天妃,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天妃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样就使其出现一定的皇权色彩。在永乐年间,这样的信仰活动达到了高潮,这期间政府非常看重天妃的作用与价值。当时在海岛上有各种复杂的势力,包括倭寇、反明势力等,当时的沿海区域并不太平,对于政府的统治是不利的。这也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为保障这些区域的平静,他开始禁海,并且专门建设卫所,应对各种隐患,同时,为迎合沿海居民对天妃的崇拜与信仰,他针对性地推出了《敕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诏》,明文对信仰活动进行了说明。而在之后的时间里,朱棣同样非常重视海外经营,并且开展了大量的海事活动,郑和、侯显就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代表。由此,海外交往同样非常频繁,对于天妃也进行了敕封庇护。所以,看重天妃的作用与这期间的海洋形势、海洋政策、民间思潮等有重要的关联,体现了当时皇权、神权的合一。郑和航海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其中有比较浓厚的天妃信仰,由此,也让其在沿海区域受到了更多的崇拜。这一点在福建达到了顶点,这是因为郑和在该区域经常驻留,这会让该区域变得更加安稳,使下西洋活动更加稳定地推进。

天妃信仰渗透了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并带有道教、佛教的特点,还融合很多巫觋、海洋方面的风俗,这是我国比较独特的信仰产生的过程,其中的天人合一现象非常鲜明,从而显示出妈祖文化多维度的包容性,构成包罗万象的妈祖文化。

三、《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插图解析

这幅图是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刊印的雕版佛画巨制。根据《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跋语中记录的内容能够看得出, 在永乐十五年,僧胜慧法师和郑和二人,一起经历了第五次下西洋的历程。胜慧在临行前发愿:“天妃要保人船无事,发心告许《天妃灵验妙经》一藏,用作匡扶,祈求平善。”但是在胜慧法师于永乐十七年回故乡后,没有来得及印刷经便去世了。然而,他在去世之前留下了遗言,自己的财产用来印造大量的《天妃经》,爰有永乐十八年(1420 年)刊印《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这一举动。在1420 年5 月20 日,天妃经得以印出。明朝政府实行的海洋政策和沿海民间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是造成宗教信仰在郑和的活动和海上航行中崛起的主要因素。郑和下西洋是有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目的的,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海外探险的目的所在,这一点从天妃信仰活动就可以看出,这种活动渗透到了明初政教合一的理念中。《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同样体现了四点重要的内容:第一,对天妃的慈祥、恩典不断地进行宣传,让人们感受到她的无限力量;第二,介绍天妃装束、形象、礼仪及所体现的保国安民的形式;第三,介绍天妃保佑当时航海和救助的具体内容;第四,赋予天妃所保佑的政教合一的思想。

整幅图由六面相连接而成,所绘为天妃助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下西洋的目标是让天妃成为大西洋的光荣守护者,同时也为新的航海旅程祈祷。图上部为天妃与其扈从诸神,下为船队。在《天妃经》卷首的插图里,能够看出:(1)上图中所画的是天妃宫中的画面。天妃坐在宫中,戴着皇冠,手捧着圭璧,殿上祥云缭绕,彰显出海神的威武仪表,有两个侍者在天妃的身后执雉扇护卫,文武侍卫们都站在台阶的前面。庭前站着千里眼、顺风耳,台阶下面波涛翻涌,处处是船只。在图的中间,天妃的位置是在舰队上方,这意味着无论在哪里都有天妃跟随,天妃像是守护神一样的存在,她的存在就是为了确保航行的安全。这一祈福心理,对于海员而言,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安慰,大大提高海员的自信心,激励他们与海洋的危险作斗争,从而获得战胜危难的秘诀。郑和在太仓所立的(通番事跻之记)碑中显示出:“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之神,威灵怖于巨海,功德着于太常,尚矣。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涉沧溟十万余里……海洋之壮,变态无时……直有险阻,一呼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正是一种真实的印证。(2)再观插图后面,偏上部位绘着一尊仙气缥缈的观音菩萨,观音之后还有三尊菩萨罗汉,自然而然能够联想到天妃是观音的徒弟,这部分绘画表达了对施资刊经者胜慧法师跟随观音、天妃保护船队远航西洋功成圆满的祝福。(3)向后看去,图中间和后面是天妃带领部下在天上巡视,下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五艘大船按顺序摆开阵势,寓意着正在海中航行,绘画中的郑和下西洋是如今发现的最早的绘画资料,验证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性,所以愈发珍贵。《天妃经》一开头的插图给我们展现了历史中的宝船样式。图中的船,艏艉突出,船舷巨大,吃水非常深,同历史中记载的福船形象吻合。仔细观察画中船队航行的图像,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气势磅礴的画面,所以仍然会为郑和下西洋感到震惊。

四、天妃形象表现的意义

全画展现的是天妃和观音诸神正在云头护佑郑和的船队下西洋的磅礴景象。雕版绘制的天妃形象实际是从她的原形所派生出来的。从意象到具体形象的呈现,介于对神灵的信仰和现世被人们无穷无尽地复制刻画出来,这里就要思考“表现”和“再现”的本质区别:当人们信仰身披祥瑞的有具体形象的神灵的时候,此时的工艺大师只是作为一个复刻者,决定了他的使命就是无休止地复制一个不能复制的对象。《陈规再造》是巫鸿先生笔下的著作,其中的《再论刘萨诃——圣僧的创造与瑞像的发生》内容针对祥瑞图进行阐述,它是一种基于思维中的图像,一种对经典表现的再表现,它不是艺术再现的原始模型,而是艺术再现的本身,这种瑞像图的作用主要是概念的,而不是视觉的,作者所体现的场景空间和叙事结构是有逻辑的。这里的天妃形象正合理地说明了此点。

五、结语

天妃信仰自宋代产生,流传至今已经历了1000 多年的历史。天妃信仰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所绘制的天妃助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为中国的民间信仰文化以及古代航海事业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与证据,也体现了明代雕版技术的高超与艺术表现的魅力。

猜你喜欢

妈祖郑和西洋
书法家郑和新书艺精品鉴赏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西洋菜煲陈肾汤
对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探讨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