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戊戌政变下的张荫桓

2018-11-13王明

新生代 2018年17期
关键词:慈禧太后光绪大臣

王明

鲁东大学 山东烟台 264001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后发布一道谕旨:“著严密查拿康有为事”,谕旨谕旨内容如下:工部候补主事康有为现经降旨革拿查办,兹据步军统领衙门奏称,该革员也已出京,难免不由天津航海逃脱,著荣禄于火车到处及塘沽一带严密查拿,并著李希杰、蔡钧、明保于轮船到时立即捕获,毋任避匿租界为要。这道谕旨的发布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当权派对已光绪皇帝为首的党派发动了强有力的冲击,这也是被后人称作“戊戌政变”的开始。在这之前也就是八月初四日,光绪皇帝被慈禧囚禁于瀛台,有不少学者将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在瀛台作为戊戌政变的开端,我认为这有待商榷。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著派军机大臣会同刑部督察院审讯徐致靖等事上谕:其张荫桓屡经被人参奏,声名甚劣,惟尚非康有为之党,著刑部暂行看管,听候谕旨。①在这篇上谕中出现了张荫桓,张荫桓为何会受到参奏?

我们先从张荫桓本人的升官记来分析:清代最重科举,州县以上文职汉员多半由科举出身;没有科举功名者,在官场备受歧视。而张荫桓连个秀才都不是,纯由捐纳出身,27岁才以候补知县出道,31岁即升为候补道,44岁补实缺道。在光绪十五年,也就是张荫桓47岁那年就当上了总理衙门大臣,升迁速度之快在晚清官场中是不多见的。所以很容易引起科举正途出身官员的忌妒。这也为后来张荫桓不断招致朝中大臣非议买下了祸根。那么张荫桓的为官之道又如何呢?光绪十二年三月张荫桓抵华盛顿履任,适值美国掀起排华风潮,当地华侨屡遭迫害,生命财产损失严重。仅洛士丙冷案(Rock Spring Mas-sacre)华侨:被害数至二百余人,“荫桓既达美都,即与其外部辩论,凡偿墨西哥银十四万七千有奇”,“其它乌卢公司槐花园、澳路非奴、姑力、阿路美的钦巴新蕾(槐花园)诸案,亦多所斡旋”②,美国赔偿华工损失之总额增至26. 6万余元。又多方促使西班牙政府同意清政府在小吕宋设置领事。纵观整个清朝,能在外交事务中处理的如此适当者,难出其右。可见张荫桓本人的能力还是无需赘言的。但是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方面,张荫桓似乎有些愚钝。据李提摩太记载:一天,李“应约到张荫桓的家里”,张曾亲口对李说,晚清政府中“仅有他及李鸿章明缭外国事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事务皆系他亲自办理,其他的人仅是些傀儡而已。”③由此可见,张荫桓虽然处理外务能力突出,但与朝中大臣相处则欠缺方式方法。也难怪后来慈禧太后认为张荫桓在总理衙门专擅权力。王伯恭《蜷庐随笔》说:“维时,总署惟张樵野一人主政。余皆伴食,合肥往,亦默坐不作一语,委蛇进退而已。”④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也说:“李文忠以旧辅再出,眷注甚隆,在总署亦惟侍郎之言是从。⑤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有一段更为生动的记载:“时,奕劻领译署,大臣中唯荫桓差谙外交,接宾议事,多以属之,俄使尝笑言,初谓贵署仅君一人耳。”由以上几点可推断出,张荫桓虽然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其的作风很显然与在朝大臣格格不入,因此张荫桓会招致朝中大臣的非议也在所难免,加之在戊戌变法中张荫桓得到了光绪帝的重用,因此才会出现“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著派军机大臣会同刑部督察院审讯徐致靖等事上谕”,此时还并未将张荫桓当作康党看待。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朝廷又发布了严惩张荫桓的上谕“为张荫桓应从重惩处并请派大员将康党要人妥速讯明事奏片:至张荫桓平日声名甚劣,虽非康有为之党,亦应按照屡次被参款迹,从重惩处,以儆奸邪。”也就是说后党针对张荫桓一天连发了两道上谕,在这篇上谕中提到张荫桓平日声明甚劣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著名的“张荫桓受贿案”,1898年中俄两国针对旅大租借问题展开了谈判,据俄国方面的材料记载:在旅大交涉中,为了推动双方迅速达成协议,避免俄军强行占领旅顺口时发生流血事件,彼时的沙皇俄国财政大臣

维特指使俄国财政部驻北京的代表去见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和张荫桓,希望他们劝说慈禧太后与俄国早日达成租借协议,并承诺馈赠李和张各50万和25万的贵重礼品。⑥李、张曾被俄国人收买的说法由此传播开来,这就是慈禧太后在八月十一日发布的第二篇上谕中提到的“声名甚劣”,那么张荫桓真的在此次谈判中有过受贿吗?目前看来,中方的资料里没有明确地记载,只是俄国方面的一面之词,此事真实性还需考证。抛开此事件真假性来说,第一:张荫桓在朝中确实不受待见;第二:有人想借题发挥,使张荫桓陷入苦难的深渊。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兵科掌印给事中高燮曾等为请将张荫桓等速行惩办等事奏折:初九日复奉旨拿问张荫桓等交部审讯。臣等理宜听候部臣定谳,何敢搀渎。乃昨阅天津《国闻报》,有西人定将干预之语。拟请皇太后、皇上当机立断,将张荫桓、徐致靖、康广仁、林旭、谭嗣同五人速行惩办。若稽延时日,万一张荫桓勾串西人,变生意外,悔将无及。⑦

从高燮曾这篇奏折中看出,已将张荫桓与徐致靖、康广仁、谭嗣同等共同看待,同日刑部尚书崇礼等为已将张荫桓等拿解到部请钦派大臣会同审讯事奏折:臣等正在派员办理间,初九日该衙门续奉上谕: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谭嗣同、刘光第等着先行革职,交步军统领衙门拿解刑部审讯。经该衙门遵将官犯张荫桓等七名悉数拿获,于初十日一并解送到部。崇礼也将张荫桓和康广仁、林旭等共同看待,那么张荫桓到底是不是“康党”呢?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朝廷发布的一篇著将康广仁等六犯即行处斩事上谕中提到:除张荫桓尚非康党,著暂行看管,听候谕旨,徐致靖著监候待质外,其情节较重之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等六犯均著即行处斩。在这篇上谕中提到“张荫桓尚非康党”,既然前几篇奏折中将张荫桓与康党共同对待,那么这篇上谕中为什么明确提出张尚非康党呢?因为张荫桓作为总理衙门大臣,如果被认定是“康党”,那岂不是对慈禧太后莫大的羞辱,因为慈禧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如此重要的总理衙门里出现“叛逆”分子,这是对慈禧太后和朝廷的羞辱。所以,张荫桓到底是不是康党,在慈禧太后看来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将他治罪就可以了。

从八月十一日和八月十三日针对张荫桓的奏折和上谕中我们不难分析出,张作为总理衙门大臣已经和“后党”水火不容,因此张的陨落是在所难免。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四日著将张荫桓等发遣监禁事上谕: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四日内阁奉上谕:已革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居心巧诈,行踪诡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著发往新疆,交该巡抚严加看管。沿途经过地方,著各该督抚等遴派妥员押解,毋稍疏虞。⑧至此张荫桓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上所述,张荫桓作为清末最具实力的外交家之一,在清末的政治漩涡中也未能幸免于难,这是非常可惜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对张完全的肯定,我们应该从中立的立场出发去看待戊戌政变下乃至乃至整个晚晴政局中的张荫桓。有些研究者抱持“了解之同情”的心态,过高地估价了张荫桓的地位,张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对于张氏的历史地位尚需进一步斟酌考察。李吉奎在《晚晴名臣张荫桓》中列出了张为人所诟病的三个方面,即恃才傲物,揽权招怨;受言官攻击贪污纳贿;背李鸿章投翁同龢,翁同龢张荫桓又非真洽,树敌过多,卒无所倚恃。⑨蔡乐苏等在《戊戌变法史述论稿》中认为“张荫桓为人最奸贪,尝独吞洋债回扣。”⑩鉴于此,笔者期望研究者能在前人基础上,将张荫桓放入综合的视野中加以全方位的研究,细致考察其政治生涯,文化思想及社会关系,并客观分析其在清末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猜你喜欢

慈禧太后光绪大臣
Painting the Buddha
谁的头留下了
京剧武生的机敏
转危为安的大臣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一句不真不假的话
卖羊
慈禧的御用司机:中国醉酒驾车第一人
为什么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
Scholar and East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