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工艺的当前机遇与挑战

2018-11-13邱春林

艺术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手工艺品手艺人手工艺

邱春林

一、手工艺处于历史转型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追赶西方工业化、现代化步伐,对于传统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仅是针对其私有制度、落后的管理制度,也包括对其纯手工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尽可能的机械化渗入。除农耕之外,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力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大工业生产为社会积累财富的速度和总量是传统社会中手工生产无法望其项背的。进入21世纪以后,数字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与此同时,智能化生产也迅速形成生产力,其发展趋势是要取代劳动密集型的大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竞争力正持续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工艺美术年生产总值超过万亿人民币,如果去除其昂贵的原材料如宝玉石、珍稀木材、金银贵金属的成本,生产附加值最多只占总额的三分之一。显然,与巨大的国民经济总量相比,手工艺占国民经济份额的比率很小,并且随着高新技术日益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驱动力之后,手工艺所占的份额还会持续下降,它早已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了。

但是,我国社会结构经过现代化、工业化、数字化的强力改造之后,传统文化被打散,仅碎片式地存在着。手工艺是残留的、仍然活着的传统文化,它作为一种古老的生产方式绵延至现代社会,保持了一定的生命活力,一方面说明它作为生产力依然有它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说明手工艺所携带的传统文化依然有存续的能力。因此,在工业化和数字智能工业化夹缝中生存的手工艺顽强地前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作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样板,以及传统价值的载体。

总之,中国当前的手工艺生产正处于由轻工业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双重社会属性的转变过程,这是手工艺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重大转型。

二、机遇:政府重视和文化消费需求上升

随着手工艺的社会属性发生转型,手艺人的社会角色也由单纯的产业工人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转变,手艺人的上行通道被打开。今天稍微有点名望的手艺人都可凭借其技艺获得各级政府表彰,在各种平面和数字化媒体的曝光率也很高。政府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人才培训上的力度也很大,不少手工艺传承人在近十年间快速建起了个人工作室、生产工坊、展览展示场所,甚至专项博物馆。在全球化时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此更为敏感和迫切,我国也将保护传统手工艺上升到了文化战略高度,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少不了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强大的社会舆论不断引导知识群体的眼光向下看,他们及时记录手艺人口述史,发掘和总结手工技艺的知识、经验以及相关哲学、伦理。这种基于跨文化间平等、尊重、分享原则的发展机遇对于中国手工艺行业来说真是千年一遇!

在开放社会里,全球资源配置和共同市场的形成,同样有利于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生产一直比较依赖本土产的原材料和本地市场,局限性很大。今天,这一束缚被解除,中国的手艺人尽可以只管如何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如何赢得更广阔的消费市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求自然包括文化消费需求,手工艺的生产可以满足老百姓个性化、艺术化的消费需要。

此外,随着数字化智能机器人生产方式的到来,难免出现心理不适应症和失业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手工艺劳动是人性比较完满的自由劳动,具有自发性强、灵活性高、分散加工经营的特点,它对于解决就业、缓解社会焦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社会大系统看,手工艺的未来发展还会有更大的空间。

三、挑战:要长期面对生存问题

在传统社会里,手工艺主要为全民提供生活日用品。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历程之后,手工生产的日用品的消费空间被工业产品挤压得越来越小,如今已退守到个性化的和文化符号性强的非必需品的生产领域。2012年以来,曾一度火爆的礼品市场被国家反腐败大潮抑制之后,手工艺品的真正消费市场尚没有提振的气象出现,这几年手工艺行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其中,那些非生活必需的工艺品生产锐减程度高,像全国玉雕行业从业人员从百万大军中撤出了五六十万人,陈设瓷的生产也逐步改变了过去遍地开花的局面。

除了来自消费市场萎缩的挑战之外,对手艺人的另一个挑战是社会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而手工艺生产方式对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明显不如数字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柔性化生产方式。手工艺讲究慢工出细活,生产周期长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工艺质量还有不稳定性。柔性化生产集成数据采集、设计、3D打样、智能机器人生产几个要素,形成快速、廉价、灵活的生产线,可以较准确地表达消费者独特的需求。因此,未来手工艺在生产个性化产品方面需要应对数字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柔性化生产方式的挑战。

在手工艺由轻工业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双重社会属性转型时期,其整体美誉度亟待提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手工艺与其他行业一样经过高速发展的过程,技术和经济跑在精神与文化前面,尤其手工艺所关联的传统价值丢失严重,手工艺领域的浮躁病并不比其他行业来得轻。国人对本土手工艺的信任度要低于对日本及主要欧美国家的手工艺。在一定时期内,中国手工艺品的主要消费还是靠内需,外销方面因缺乏知名品牌而难以进行市场拓展。面对如此困局,手工艺行业该重拾传统优秀文化价值,并尊重现代商业伦理,重塑手工艺行业的整体文化形象。

四、手工艺品还有什么用?

今天手工生产的制品还有什么用途?换句话说,大的社会需求在哪里?不排除极个别人可能在方方面面都用到手工艺品,但从社会需求的共性看,手工艺品的用处不外乎以下几种:

首先,生活日用仍然是最主要的需求,手工艺可以生产生活日用品,成为大工业化日用产品的合理补充。与大工业生产的日用产品相比,手工制作的日用产品一定要严格遵守手工生产方式,尤其是关键工序必须依靠手工劳动来完成,这样才能体现个性化劳动的痕迹,以及具有个人经验性的美感与肌理感觉。手工生产的日用品不可能在价格、花色品种的多样性、产品的标准化和大众化方面做得比工业化日用品更好,而是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去生产地域文化鲜明的、创意性强的、限量而小众的东西。工业化日用品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所以突出共性;手工艺日用品满足人们更富情趣的生活追求,因此是突出差异性。

其次,装饰和陈设之用是现代和未来手工艺的另一个主要用途。手工艺作为室内外建筑构件上的表面装饰,如各类雕刻,墙面和顶棚的彩绘,有手工工艺处理的金属构件,织绣包裹和垂挂,琉璃、景泰蓝对构件的表面包装等等,原本用于独立器皿上的传统手工艺完全可以拓展开来,巧妙应用于建筑装饰上,为公共环境或民用居所增添民族文化的情致。手工艺品做陈设之用是我国从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趣味不同的人们会选择不同品类的手工艺品来作室内陈设,从陶瓷到泥玩具、屏风,再到家具、小器皿等不一而足。好古的人可能会偏爱形制和质地古雅的手工艺品,求新的人会选择形式新颖、简洁的手工艺品,这也直接促使陈设类的手工艺品的生产一直保持着丰富的文化多样化。

再次,手工艺品还有礼仪之用,包括政府在公共环境的礼仪性陈设器和国家间交往的礼品等。中国是礼仪文化大国,手工艺的设计、制作和应用与礼仪关系密切。过去如此,今天也如此,未来也需要高端的手工艺品来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自豪感。

又次,有些依赖贵重而稀缺的资源发展起来的精细手工艺品早已成为收藏界的宠儿。也有一些手艺人凭借其突出的艺术水准和个人声望在社会上与艺术家齐名,他们独立创作的手工艺品同样具有收藏价值。

最后,也有一些手工艺品不太具有商品属性,而是满足于非商品性质之劳动体验目的。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手工艺的慢生活会吸引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前去体验手工劳动,通过短期学艺,靠双手和身体其他部位与材料工具密切接触,在释放各自创造力的同时,也收获喜悦,缓解精神焦虑。

五、对手工艺的保护,保护什么?

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应该道技并重。道指支撑手工艺组织生产、流通的伦理,中国手工艺的哲学、美学以及手艺人必须坚守的工匠精神;技指与手工艺相关的通用技术和个性化技艺。《庄子》告诉我们:道通于一,道与技是一,不是二,两者不能割裂。现在的遗产保护情况是重技不重道,无论是文化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媒体、舆论都把关注点放在传统技艺的保护上,仿佛只要有技术和技艺的传承,就能形成一定的生产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已得到合理保护。

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手工艺之道的传承长期不被重视,导致今天中国手工艺最缺乏的不是技术和技艺,整个行业恰恰最缺的是道德原则、价值立场和文化自觉意识。精气神的涣散导致行业发展过快、过急,出现产能过剩,同时各类评比乱象丛生,尚无办法遏制。这种混乱已经影响了手工艺在国人心目中的美誉度,终究还会严重阻碍中国手工艺走出国门。

把关注点单纯放在技术和技艺的传承上,其实是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眼前利益、轻文化战略的做法。生产力要不要紧?自然是要紧,但我们需要有质量的生产力,尤其针对未来手工艺而言,要的是文化生产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技术失传问题,后人要恢复其实不难,只要有社会需求在,只要遇到适合的土壤,传统技术就能够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与技术相关的哲学、文化、伦理的恢复相对而言要困难许多。事实也证明,今天仍旧活着的手工艺中有很大部分是1949年之后逐步恢复生产的,像五大官窑、龙泉窑、吉州窑、沉香雕刻等等手工技艺都得到挖掘、整理、恢复和发展,与此相关的文化、美学的复兴却很缓慢,而且往往丢失的是最精微的那部分内容。

从个体手艺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可能更容易观察到道与技割裂所带来的问题的严重性。近年来人们习惯于拿中日两国手艺人的状态来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手艺人普遍像商人,日本手艺人才像个工匠。中国手艺人在技术掌握上和技艺表现力上完全不输于日本手艺人,在文化多样性上更是远胜日本手工艺,两国的区别正是个体手艺人身上所承载的“道”的不同,我们几十年来过于重技术生产力,对精神的传承确实忽视太久了。

六、手工艺的未来形态

观察今天手工艺内部的分流形势,可以预判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形态。未来中国手工艺的生产组织形态是以生产与观光体验相结合的小微企业为主。这类小微企业既有家族式的,也有突破血缘关系的股份制式的。不管成员是何关系,纯手工的生产规模以几人或数十人居多,少数工序繁多需要集众人之力的行业可能过百人。

这类小微手工艺企业规模虽小,却机构不小,功能全面,可以集传承人工作室、传习所、展览馆、工作坊、体验室等于一体,做到小而精、小而全。所谓小而精,指安排位置精、专业精。所谓小而全,指满足生产、传承、观光、体验、销售多种功能于一体,真正实现手工艺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并重的社会需求转型。

这类小微手工艺企业还要做到小而美,即工坊美、产品美、工匠美。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建筑和老街区、古街、古村落的文脉设计好手工艺的工坊,美化生产环境的目的是让手工艺的文化得到直观呈现。在任何时候,产品美都是关键,好产品背后有好匠人、好灵魂。未来手工艺的经济很有可能主要靠粉丝经济,这就要求工匠本身要美,即手艺人要守住工匠本分,在工匠本位上做人做事,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吸引人,具有感染力。

这类小微手工艺企业更要做到小而强。做大不一定能做强,近年来由于礼品市场大滑坡,原先一味做大的手工艺规模企业很快遇到寒冬,很多企业资不抵债,纷纷倒闭,说明在今天乃至未来仍然要充分尊重手工艺发展的历史规律。如何做到小而强?小微手工艺企业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逐步建设企业文化,不能完全依靠大师个人头衔来营销。试想,十年二十年后,如果中国各省都一改有手艺没名牌的历史,各自出现数十家品牌响亮的手工艺企业,那么《振兴传统工艺计划》才称得上真正实现了。

除了小微手工艺企业之外,可能还会出现一种支流——即手工艺行业出现少量大牌艺术家,与法国手工艺人的工作状态类似,他们的个人创作也是手工艺的一种形态。

此外,在大都市或文化名镇会出现自由职业的手工艺人,他们以年轻人居多,往往单兵独战,借助发达的网络宣传和营销平台,既把手艺视作谋生手段,更把手艺视作生活方式。

至于地方政府十分期待并大力推动的手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必然是要走将手工与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相结合的路子,这类企业生产的轻工业产品仅仅是貌似手工艺品而已。这种形态的创意文化企业在未来依然会存在,而且颇具规模,但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手工艺未来形态。

猜你喜欢

手工艺品手艺人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英国手艺人的视野
A new beginning 新的开始
精品意识是手工艺品价值的基础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举办展览
卖手工艺品
手艺人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