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作用对英文口语表达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补充

2018-11-13王佳乐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时态母语学习者

王佳乐

(北外壹佳教育青少教育事业部,北京 100123)

1 研究目的

在青少年英语(剑桥通用英语五级)口语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因受汉语母语影响而产生多种不同表现,其中包括积极影响即正迁移以及消极影响即负迁移。正迁移对学生口语产生加深理解和规范表达等作用,负迁移则会因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不同而对学生的口语表现产生阻碍或者固化错误的影响。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口语表达作为衡量习得者学习情况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受到诸如年龄,学习环境,教育背景等元素的影响。而这其中母语的学习情况对于二语习得过程中口语的表现又产生极大影响。本文旨在分析汉语母语的学生在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汉语对其口语表达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并且分析青少年(即小学高阶段和初中一二年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口语表达的优势和母语占主导地位后对其口语所产生的阻碍作用。由此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作出的判断,调整以及方法补充。

2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小学升初中的测评体系中,以北京地区为例,英语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被列为择校的通行证之一。在小学六年级上半学期结束前获得剑桥五级PET通过资格证书,并且通过指定学校的面试,学生即可顺利升入理想中学。而这一过程中面试即口语测试不仅仅作为口语考试出现,而是作为面试官评判考生是否具备符合该级别相应的英语水平的第二次测试。所以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英国的语言学家Ellis把“迁移”定义为二语学习者在构建二语知识的同时,并入自己一语的特征。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的语言规则(L1)与目标语言(L2)的语言规则存在相似性时,学习者的母语就会对目标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产生“正迁移”。正如Gass & Selinke所说,母语在学习新语言的特征起着启发式的作用,尤其是两种语言的特点相似时,能加快新语言的习得。当母语和目标语有差异时,那么母语便会对目标语产生干扰作用,即“负迁移”。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和话题,所以很多学者也专注于研究母语迁移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

而一直以来,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大多以高校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为主,并且对于口语表达的关注度也不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即使是正常的口语测试,其相应的口语测试难度也通常不与相应级别完全匹配:假设一名口语并存在优势的考生也可以通过套用句式和背诵例文的方式来提高口语成绩;而一名口语表达流利的考生却可能因为紧张等因素导致无法顺利完成考试。对于这些现象的研究也并不多。

所以如何调整并减小汉语对英语口语的影响并且促进英语口语表达作为本文重点进行分析。

3 汉语母语对英文中口语的影响

3.1 汉语母语对于英语口语的正迁移

由于汉语本身具有广博包容丰富优美等特点,所以在这个部分我们将重点从词汇,句法和语用三方面解读。

3.1.1 词汇

汉语以其丰富的词汇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被全球至少15亿人使用。词汇本身的丰富概念一旦被使用者获取之后,这一概念即可被目标语言的相应概念联通并理解。

罗长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把近代汉语里的外国借字概括为四类:(1)声音的替代(phonetic substitution),它包含四个小类:纯音译、音兼义、译音、误作译义;(2)新谐声字(new phoneticcompound);(3)借译词(loan-translations);(4)描写词(descriptive form)。

“芒果”(mango)、“米”(meter)、“福尔马林”(formalin)、“尼古丁”(nicotine)、“尼龙”(nylon)。借形的:“No”、“X 光”、“AA 制”、“GRE”、“CET”、“HI”、“SARS”、“DNA”、“NBA”、“VCD”、“DVD”。借意:电话(telephone)、纤维(fiber)、先生(gentleman)、水泥(cement)。语素:如“的”(来自taxi)“打的、面的、的哥、的姐”。“巴”(来自bus)“大巴、中巴、小巴”。“吧”(来自吧)“酒吧、网吧、吧台、书吧、陶吧、淘吧”。“秀”(来自show)“脱口秀、新人秀、发型秀、走秀、作秀”。借用词组:黄金时代(golden age)。这些词汇在青少年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具备辅助作用。一旦汉语中这个概念被青少年所理解,英文的介入对于学生而言不过是同一个概念多一个名字。

再者,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对于青少年来说非常常见,在汉语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也并非难点,所以在接触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一词多义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更加容易被接受。

3.1.2 句法

汉语的基本句型结构与英语有很大的相似性,按语气分,两者都包含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调动已有的关于汉语的句式,迁移到英语句型中,也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语序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型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简单句中,主谓宾的顺序几乎完全一致,很多时候不用改变单词顺序,学习者就可以自由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切换。直接按照相对应的关系表达就可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汉语功底扎实的同学在学习英语的句型语法时相对容易,口语表达的效果也更加好。换言之,汉语学习效果与英语学习效果是正相关的关系。不过如果汉语的口语表达不够流利的话,则很少能见到英语表达依然流利的例子。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学生的汉语水平越好,语速越快,思路越宽,相对而言口语表达越顺畅。

3.1.3 语用

语用迁移源于中国和英语国家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也就是人们的思考感受和相互交流的环境差异。我们生活中口语表达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文化的影响(Edward T.Hall)。基本礼仪,社交方式,习惯表达法等多有交集。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例如“Guess what?”你猜怎么着?“You don’t say. It’s true.”你别说,还真是这么回事。“You tell me.”谁说不是呢。“It’s no point.”这么做没有意义。许多日常表达都能体现这一点。青少年中日常对话与流行元素随着时代的推进,无论哪一种语言中率先出现一种概念,这一概念的传播与推广便可以借助这一语言推向全世界。而这其中翻译时效性的必要性变得越来越滞后。因为一旦这种概念流行起来便被大家以其本真的名字所接受比如LOL这一款游戏的流行,就正好证明这一观点。

3.2 汉语母语的负迁移

由于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两种不同语系下的语言之间巨大的差异必会导致使用者尤其是非高阶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规则用法。标准汉语语法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这一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使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没有语法也没有词类,就连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一书中,仍旧认为汉语没有语法和词类。现在的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有语法也有词类,只是它的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而且一个词语存在多词性现象。 汉语语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省略——不影响整体意思的词往往会被这么做。这个部分将被分成时态,人称,动词和文化背景四个部分进行分析。

3.2.1 时态

由于汉语的时态表达更多依赖于语境,而英语则不同于汉语,时态(tense)是一种动词形式,不同的时态用以表示不同的时间与方式。它是表示行为、动作、状态在各种时间条件下的动词形式,在英语中有16种时态。这就为学生的口语表达设置了许多障碍。

初学者首先要判断要表达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如何表达,时态转换都是学生口语表达中的潜在或者错误高发点。例如:Jenny never imagined that she would become a doctor. 珍妮从没想到自己会当医生。在汉语中这句话几乎没有人会考虑时态,语境,虚拟语气的使用。而对于青少年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将这些元素全部考虑清楚并且不出现错误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再如:What will you be doing this time tomorrow?明天这个时候你将做什么?当学生习惯借助动词和助动词来改变时态和表达法之后,将动词变回原形并放在恰当的位置也是不太容易被完成的任务。

3.2.2 人称

汉语中人称只有单复数,并无格的区分。而英语中的主格,宾格,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等的区分又为常常省略代词的汉语母语的学生设置了不小的障碍。英语的人称代词尤为复杂,汉语中每种人称只有一种形式,没有主格宾格之分,如we/us对应到汉语中的意思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汉语也没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our/ours也是完全相同的我们的。在口语中,第三人称单数的代词,汉语中发音都是“ta”,并用来指代他她它。对应到英文当中则出现了he/she/it/her/him.

比如KET级别学生常出现的错误有:She is a friend of us.这一例句中us的使用方法虽然在汉语中的意思不错,但是英文的表达应当使用ours。

3.2.3 动词

关于动词,英语和汉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两个语言里都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这样的共同点很让人兴奋,因为两个语言有相似之处时,正迁移即将产生,并且能促进语言学习。然而研究表明,动词的负迁移也常常产生,因为汉语的及物动词并不一定是英语的及物动词,反之亦然。另外,根据英语语法,及物动词之后必须接宾语,而汉语的及物动词之后宾语是常常可以被省略的。

另外,汉语中许多动词一词多用,诸如打电话、打人、打车、打电报,打饭,打水,打针等对应到英语中则是call/hit/stop/send/get/take等不同的动词。这些动词的选择和使用则完全依赖与学生平时的短语积累和惯用口语表达的记忆。若是在日常的口语表达中通过想意思,组词,组句子再翻译成英文,动词的选择则大大拖延了口语表达的速度。再如,看书、看电视、看电影则分别是read/watch/look; 两个不同的说say/speak 都是学生们一到嘴边就会犹豫再三的小障碍。

3.2.4 文化背景

其中社交用语负迁移(socio-pragmatic transfer)是指学习者在实施语言行为时,因为对目标语言文化缺乏了解因而按照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从而产生不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以下是学生在模拟对话中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现象:

问候语:汉语-打招呼时会说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呀?挺好的呀?等并不是真的具有疑问含义的寒暄语。但如果对等的翻译成英文并加以运用,则会使口语表达脱离语境并变得使对方莫名其妙,明知故问,或者过多干涉隐私之感。

禁忌语:汉语中往往不会对年龄、收入设限。但是英文表达法认为直接问年龄并不礼貌。而问收入基本上会引起人的警觉和不愉快。被人认为没有礼貌,会常常粗暴干涉别人生活。

赞美语:英语中对于别人的称赞会基本接受,这被视为别人对自己能力或者表现的认可。You’ve done beautifully.-Thank you. 而中国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也在逐渐发生态度上的转变,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礼貌,谦逊,含蓄,委婉表达依然被赞许。例如外教老师称赞学生的衣着搭配好看,学生会下意识地想要发送购买链接给外教老师而不是正面回答Thank you. 这时有学生会征求中教英语老师的建议,问链接和购买平台的表达方式,而事实上这就如同问候外教老师吃饭了没?外教老师疑惑的思考后认真作答时的感受完全相同。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汉语母语对于英文口语表达的干涉可以覆盖到许多方面。而对于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视并且承认它的积极方面影响力。而对于它的负迁移作用,要认识到由母语造成的干扰会从学生七岁之后(即大脑布罗卡斯区关闭之后)就不可回避。青少年英语学习者应放下心理负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负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推波助澜的节点,成为交际策略,促进学习者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以及口语表达的层次,进而更加趋近于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

4 教学方法的调整与补充

本文这个部分将主要针对汉语母语青少年学习者对于英语作为第二外语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现象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补充进行说明。在外语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Ellis(1985:29)认为,干扰错误的平均百分比为33%,一些研究表明在中国成年英语学习者中竟然达到了55%,因此,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英文思维,通过英语来理解英语表达英语,尽量减少或者降低母语对英文口语表达中诸如本文上一章节中所提及的负迁移作用。

4.1 教学调整

首先关于使用的教材。许多中小学大纲教材都是中英双语的版本,虽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无疑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但是对于日常口语表达来说就增加了一道手续,那就是翻译。如果学生的一语和二语几乎同步发展,则翻译对于英语日常口语表达来说则无关紧要。所以将教材调整为全英文,更加有利于学生英文思维的形成。

其次,英语学习起步时间。正如前文所提,学生的一语和二语如果可以同步发展,那么与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相应的英文教材则更加有利于学生英文思维的形成。目前中国学生普遍在义务教育下学习英语,而依据公立学校的进度和难度,英语教材的设置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学生汉语水平和认知已经达到某种级别,而由于英语的起步较晚,适应学生学习的难度,认知水平不够,学生会认为英语学习非常乏味;然而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应的英语教材或者读物又远远超出了学生英语能力的范围。由此更加不利于学生的英文思维形成和口语习惯表达。所以调整学生英文起步时间是关键点。

最后,浸泡时长。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有一个课外英语班就算是完成了对英语学习时间的补充。实则内里千差万别。调整学生的英语浸泡时间与时长是提高口语表达的关键。日常基础知识的积累,话题的展开,交流技巧与情商都有可能是拉开学生之间英语口语能力差距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口语锻炼自然必不可少,而英语听说读写等其他能力的锻炼也对英语口语产生互补作用。

4.2 教学补充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推荐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与游学项目或者出国旅行。

首先从心态上来说,有出国游学或者出国旅行经历的学生更加容易克服不敢说不敢表达的心理。

其次从阅历上来说,一旦遇到与自己过往经历相关的口语话题,这一类学生就更加有表达的兴趣和欲望。而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青少年英语学习者来说,老师再精彩的PPT也远不如一场真真切切的旅行来得更加有质感。

最重要的是从表达内容上来说,切身体会过的方方面面,包括旅行时的见闻如与书本相符,则学生会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若与书本表达有出入,则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找不同”这种题型一直深受学生欢迎。

5 结语

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互作用一直都是国内外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本文从正负两个方面谈论并结合实际做出分析和比较,在文章的最后也结合实际研究给出一些建设性的补充和意见。不足之处是没有结合数据,实证分析。接下来的研究可以收集学生在英文口语中常犯的语法,文化,修辞等错误的数据,统计错误类型,使研究结果对于以后的教学工作更加有帮助和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时态母语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动词的时态、语态
现在进行时
易混时态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