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

2018-11-13甘轲晗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武士樱花美学

甘轲晗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72)

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点,一直是人们探讨分析的话题。在文学、哲学、戏剧、美术、宗教等各个人类精神文明层面都对死亡有过详细深入的展现,进而形成了多元的生死观和死亡文化。而其中,独具特色的日本死亡美学又成了诸多人士感兴趣的话题。

号称“第七艺术”的电影,作为一种视听、时空综合的艺术,在多维度呈现死亡主题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日本电影将其独特的死亡文化与审美融入其中,使得电影体现出了富有日本特色的审美价值。

1 绪论

日本电影凭借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民族文化特色,在世界电影中一直占有者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电影中一种十分独特的存在。

之所以选择研究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首先是因为前些天日剧《unnatural》一发而不可收,这部剧除了演员演技出色,制作精良外,其反映出的对死亡主题的阐释也是十分到位。加上老师推荐的《入殓师》,这部电影给我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其画面,音乐,反映的对死生的思考,都使我对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可以说《入殓师》这部电影和《unnatural》这部剧成了我选择研究这个话题的直接原因。其次还是因为自己一直认为日本文化有着非常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日本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从而形成的独具日本特色的死亡文化与死亡美学。最后,对死亡进行艺术化的审视,能够让我们明白如何去看待死亡,正视生命。

本文先从日本的文化入手,探寻日本的死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接着探寻死亡在电影中的功能,主要有符号表意功能,叙事结构功能,艺术审美功能。第三部分探讨日本电影中常见的死亡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是如何进行展现美学的。最后一个部分,升华到主题层面,即探讨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的主题,生死观是怎样的。

2 探寻日本死亡文化的形成原因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之一,其自杀率却是一直居高不下。日本独特的自杀文化可以追溯到平安年间武士的切腹文化,而日本生死观和死亡文化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地理原因。众所周知,日本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岛国,诸多“天灾”的发生让日本人对死亡的恐惧逐渐转化为淡然,因为经历多了自然就习以为常了。除了多地震这个地理原因外,还有一个地理因素就是日本的樱花。樱花盛开期很短,盛开的时候极其绚烂,而凋零时也十分迅速,落樱对日本人思考生死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羡慕樱花盛开的绚烂,也哀惋樱花凋零的利落,慢慢的,对落樱的思考中他们明白了过去的一切不值得留恋的道理,哪怕是对绚烂的生命,该凋零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震等天灾因素让日本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樱花的转瞬即逝让日本人渗透了正视死,不恋生的道理。

其次是物哀文化。物哀拆开两个字看,物是所欣赏之客体,哀是审美情感。物哀这个词几乎是日本禅宗的标志,也是日本文学与器物的精神宗旨。但日本人的哀是个人的,轻薄一些,缺乏抗争与不满,而是一种对于人生无常,宿命必然的完全理解。物哀,并不颓废,它的实质是倡导人要爱惜万物有灵,善于感受,欣赏美,赞叹美,又惋惜美,往往于最绚烂之时看到零落之后的悲凉,因此有一种物哀。日本的物哀美学大致是从江户时期开始,首先是由本居宜长提出的一个文学理念,其对日本文学作品影响颇深,例如中古日本名著《万叶集》,《源氏物语》。《源氏物语》中出现“哀”多达1044次。这种对事物流露出的物哀情感逐渐影响到日本人对生命的情感,对死的哀惋,对生的慨叹。

再有就是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集团是一个有着独特性格的群体。而武士道精神对日本死亡文化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武士道精神总结起来就是两点:一是对死的追究,二是对美的执着。因此,武士道就是死之道,带着美去死,是武士道的根本。而武士是极其重视其名誉的,一旦名誉受损无法挽回的时候,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武士的切腹文化对日本的自杀文化影响颇深,而武士道精神可以说是日本人重视名誉的主要原因。日本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较大,一旦遭到众人的抨击,日本人可能以死来挽回声誉;在日本,由于公司破产,老板自杀的不在少数。情人如果姻缘受到了阻碍,也喜欢拉手跳海。农村农民一旦在约定的时间内还不了债务,也会选择自杀,以避免失去信用使自己蒙受羞辱。这些形成了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最后再就是宗教因素。日本宗教的核心是神道教,神道教的核心信仰是相信生命的无处不在,认为生命是一个圆,而不是一个线段,强调生命的轮回性。这使得日本人都十分认真地关注死亡,把死亡看做了通向人生下一个阶段的一扇门。日本一直深受中国的影响,佛教传入日本后,佛教主张人“超脱生死”也让日本人无畏生死,看淡死亡。

3 死亡在电影中的功能

死亡在电影艺术中有着多种展现形式,或暴力,或恐怖,或凄美,或感人。死亡这个意象在电影中逐渐有了独特的气息和风格。而在日本电影中,其反映出的死亡美学是多元的,有《七武士》中的武士道精神,也有《入殓师》中对向死而生的思考,也有《情书》中的爱与死的纠缠。死亡在电影叙事中也逐渐展示出它自己的功能。

3.1 符号表意功能

死亡作为生命结束的符号,其表情达意的功能也是非常丰富的。因为生命的结束方式有很多种,而死亡的意义和价值也会因为生的质量决定。电影中的死亡情节,会给观众带来心理的冲击和震撼,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需要人们积极调动感官去欣赏。之所以人们会对银幕上呈现的世界产生一定的共鸣,从电影的特性来看,是由于电影具备高度的逼真性。电影中的死亡符号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符号,指示符号,蒙太奇。直接符号就是直接展示死亡,并不具有太高的审美价值。指示符号就有了较多的隐喻性和象征性,例如电影《香水》中香水瓶就是死亡的指示符号,其出现指示着少女的死亡。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就是利用蒙太奇,导演对镜头进行有意义的编码过程最终组合成一部电影和集体无意识,然而观众观看电影时能够通过对蒙太奇效应的上下解读进行解码的过程也是来自于电影所表现的再现现实和与现实相似却远远高于现实的集体无意识感受。入戏与出戏的畅快自如,正是电影的虚拟实在意义的体现,也即死亡虚拟实现再度建构的价值所在。

3.2 叙事结构功能

死亡作为一个时间节点,也使之成为了电影的叙事发展的关键点。因为死亡本身给人带来的恐惧感,所以导演可以在有死亡的地方做不少文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一般来说,死亡这个意象的运用会受到影片整体结构的约束,电影中意义较大的死亡通常被设置在整体结构的后段,是电影发展的高潮。而一些只是承担故事线索、中介、过渡等次要作用的死亡情节则是居于整体结构的前段和中间,意味着某个事件的结束和新的事件的开始。不论何种作用的死亡,都推动了电影叙事的发展。

3.3 审美功能

死亡在许多文人志士的眼中是一个值得审视的东西,例如泰戈尔的名言“死如秋叶之静美”。死亡在日本电影中也具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日本电影中有许多展现死亡的审美对象,例如樱花,雪山,风等等,这些日式风格的形象带有着象征意味,出现在电影中死亡的情节,直接或间接地预示或象征人物的死亡,展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能提升主题,丰富视听语言,还能使日本电影的死亡审美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影像风格。

4 日本电影死亡美学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影视表达

日本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电影中独树一帜,主要原因是因为其画面意象具有日本特色。日本电影中对死亡影像风格的书写自然多是以本民族的文化审美倾向为基础,反映出日本人对死亡的普遍心理认知和审美诉求。其中典型的美学意象有以下几种:

4.1 樱花

日本人酷爱樱花,樱花花期很短,花开之时美不胜收,花落之际又迅速异常,繁盛时期绚丽多姿的画面和凋落之后悲凉凄婉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花期短暂,由此给日本人带来的心理落差也直接契合了其民族审美观念。“中国诗人欣赏自然的永恒,宁静,万古不易的品格。日本人欣赏自然,着眼点恰好相反,他们关注自然景物的变易,飘零,毁灭”。日本传统文化中有“花为樱花,人为武士”一说。樱花的生长特点和武士道的精神十分契合,所以日本许多武士电影中,武士的死常用樱花作为意象,樱花的凋零象征着武士的死去。例如电影《忠臣藏》中浅野切腹的地方特意被安排在了樱花树下,缓缓飘落的樱花和稍显悲情的音乐渲染了氛围,展现死亡的凄美感。

4.2 白雪

日本人喜欢雪,因为雪花洁白无瑕,有一种素简之美;而下雪的过程一般是悄然无声的,体现了一种寂静之美;雪花消逝极快,又体现了一种缺憾之美;雪化成水,水再滋养万物,又给人生的希望。素简,寂静,缺憾都是日本物哀美学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日本人看来,雪是极富美感,极具灵性的东西。从下雪到最终雪融化,这过程都是悄然无声的,运用到日本电影中展示死亡,也独具审美特色。雪在日本电影中展现死亡意象的情况非常多见,最典型的例如:岩井俊二的《情书》,影片从下雪开始,到雪化结束,雪几乎贯穿了影片的重要情节。还有例如森田芳光的《失乐园》,男女主人公在雪中殉情的情节象征着这份爱情在圣洁的时刻永恒的停止。

4.3 武士刀

武士刀作为武士精神的象征,在日本电影的死亡美学表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武士将武士刀看做他们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武士刀不仅仅是一个武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小林正树的《切腹》中这样描述:“武士刀的刀刃上满载着武士的灵魂”,足见武士刀就是武士的生命和尊严,一旦武士拔刀,就会以不惜生命为代价去捍卫他的刀。在北野武的电影《座头市》中,武士服部源之助找到了当年羞辱他的浪人剑客,欲将其斩杀。但当他发现此时的浪人剑客已经是一个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的病人,而且这名剑客一直使用的是木刀时,源之助抽出自己的武士刀将那名剑客的木刀拦腰斩断,而并没有去杀那名剑客。因为他知道,手中握着的这把武士刀并不仅仅是一件杀人的工具,而是他武士精神的象征,武士是要拿回属于自己的尊严,而并非无故杀戮。武士不会让自己的刀随意沾血,因为沾血一定会意味着生命的陨落。

4.4 风

风来无影去无踪,飘忽不定也很容易让日本人诞生生命无常这样的想法。在日本电影中,尤其是武士电影中,风常常营造一种肃杀的氛围,昭示着死亡的到来。例如电影《七武士》中勘卫兵营救小孩的情节,勘卫兵来到仓库前时,刮起了微风,当勘卫兵冲进仓库时,风势增大,随后强盗跑出来倒下,这里的风展现了勘卫兵的身手敏捷,也暗示了强盗的死亡。《七武士》中的一句台词“这次也算是打败仗了吧,赢的是那些农民,不是我们。武士就像风,从大地上漫卷而过,那些农民却始终和大地在一起,永远的活下去”展现了武士和风之间的联系。

5 日本电影中死亡美学的主题

对死亡的思考与展现是日本电影青睐的主题之一,虽然“死”给人是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但是日本电影对死的展现更多的是美学化的反思。许多日本导演喜欢通过死亡这个意象来展现或升华主旨,他们善于思考死亡,乐于展现死亡美学,希望从死亡美学中给予人们更多的思考。

日本电影中死亡美学的主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5.1 向死而生,死生合一的观念表达

死是生命的边界,思考死亡,面向死亡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这种观念的表达在许多日本电影中都有所展现。例如:《入殓师》中的台词“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其实就是门。”所表现的实质上是认为生与死之间的关系在实质上并未割裂,生与死之间存在一个循环过程,死亡通向的是下一个新生。日语“死生观”表述本身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死用在生的前面,同时,死与生的问题获得同等理解,接受死亡即是向生。向死而生,死生合一这个观念充满了对死亡的崇敬感,也体现了积极面对死亡的一面。

5.2 爱与死亡

日本电影中常常将死亡和爱情两大主线连接在一起,死亡让爱情呈现出或凄美,或伟大,或另类的特点。不管电影中讲述的是何种类型的爱情,最终都会因为死亡的介入使观众陷入对爱情价值和意义的沉思。

日本的纯爱电影就是反映爱与死亡主题系列的典型,死亡笼罩下的悲情爱恋,打动了许多观众。纯爱电影无论是哪种故事,最终都是悲剧结尾,这与美国电影大团圆式结局形成了对比,电影的感情基调始终透露着一种哀伤,体现了一种残缺的物哀美学。纯爱电影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也让人明白爱情的可贵。

5.3 名誉与死亡

日本人非常重视自身的名誉,这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密不可分。武士对死的态度和对生与死的选择,是了解武士身份者名誉观念的重要角度。名誉是武士选择生死的坐标。日本电影中展现名誉与死亡的主题主要是武士电影,电影创作者对武士的影像书写大致可分为三类:以死为代价洗刷污名;以死为代价体现忠诚,例如电影《忠臣藏》;主动选择以死来实现名誉。

生死只是瞬间,名誉则是永恒。而死亡之后的永恒正可以用来做名誉的寄托。

6 结语

死亡,一个神奇之谜,一个我们不能不猜而又永远猜不透的千古之谜,所以人们总是会在死亡这个话题上孜孜不倦地探索与追求。任何一种艺术都会受到当时的时空环境与文化语境的影响。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因为深受日本独特的死生观和死亡文化的影响,在日本电影独特的意象中展现出了多种主题和影视风格。有对死生循环的探讨,有对纯真爱情的追求,有对名誉责任的坚守……这些都展示了日本电影集中体现的审美话题。而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意象:纯洁的樱花,寂静的白雪,高贵的武士刀,无常的风……这些都构成了反映日本死亡美学独特的风景线。日本电影对死亡多角度的影像表达,流露出该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对死亡的痴迷和好奇。

《入殓师》里曾有一句台词“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的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探究死亡,发现其中的美学并用电影等艺术化的方式呈现,这不仅体现了日本民族对死亡的认知,也直接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最有效的捷径是什么?就是考察这个国家的人是怎样看待生死的,是怎样理解死后世界的。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描绘已经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成为其代表名片之一,研究其死亡美学,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对生命的尊敬!

猜你喜欢

武士樱花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赏樱花
剑龙是武士吗
纯白美学
“武士”挡道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一抹樱花粉
剑龙是武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