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纪行

2018-11-13

娘子关 2018年6期
关键词:灵山扬州南京

●李 智

南京览胜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唐·白居易

戊戌仲春,携妻与弟一家三口,一行五人参团赴江南旅行。所到之处,景色宜人,眼界大开。可谓乘兴而去,平安归来。乃作文记之。

四月二十一日上午,我们一行五人乘旅行社大巴赴太原武宿机场。天气雾蒙蒙的,昨晚的天气预报说是有雨。但凡出行的人都是希望赶个好天气,所以心情难免有点沮丧。所幸一路顺畅,心情就慢慢放松下来。旅行社的导游小于已经等在那里。下午四点左右登机。但不知道什么原因,飞机迟迟不肯起飞。一直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腾空而起。天空阴霾密布,除了灰色的云彩再看不到别的。半小时之后,居然有阳光照进舷窗,人们的心情大好。交谈得知,此行有二十多个都是参团旅行的。而且还有一批二十多人已乘早班机飞抵杭州。一小时五十分后,飞机抵达杭州。时间已是晚八点左右,从飞机上望下去,只见人间灯火闪烁,绵延几十里,随着飞机高度的下降,公路、高架桥车流如河,车灯如虹,十分壮观。飞机降落在萧山机场。地陪小崔前来接机。一行人乘车到旅店住下。

第二天一大早,人们起床,来不及吃早饭,乘车赶往南京。三个半小时的车程,抵达已是十一点。南京古称金陵、建康。公元229年,三国时期吴国迁都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随后,东晋与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南京,史称“六朝”。六朝都城皆位于秦淮河北。公元589年隋灭陈以后,隋文帝下令将建康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推平,改作耕地,六朝繁华荡然无存,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定都金陵府城。

传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巡幸南京,有术士告知此地有龙脉,五百年后有人称帝。秦始皇遂纳术士之言,掘渠引淮河以断龙脉。此即秦淮河之来历。故虽有六朝帝都之称,历代均为短命王朝。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东晋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于是就有了唐朝刘禹锡的感叹:“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最为悲剧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援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被迫自杀于汴京。临死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南京,改称应天府。公元1366年,朱元璋在南京开始了长达21年的浩大的筑城工程,这就是至今尚有大部留存而闻名世界的明南京城。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改应天府为南京,这是南京命名之始。公元1645年清王朝于南京设立江宁府。公元1853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称天京。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江宁,改江宁为南京府。同年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27年“中华民国”复都南京。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南京遭受严重破坏。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有着说不完的历史和繁华。更因八十年前日军的肆虐,有着中国人说不完的伤痛。南京人都说这里的阴气太重,有历朝历代太多的冤魂,有大量死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无辜百姓,有当年日军屠杀的三十万民众和士兵,有国民党蒋介石杀害的几十万共产党人。

夫子庙位于秦淮河一带。作为南京标志性的景点,这里被打造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游人如织,熙熙攘攘。许多老外也混迹其中游览拍照。这里有专门为孔夫子设祀的夫子庙。有清朝专门科考选拔人才的总考场江南贡院。我们也看到了乌衣巷、王谢故居。唐朝刘禹锡诗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屡屡出现在古代诗人诗句中的地方。让你的思绪穿越到一千多年前。对了,前面就是秦淮河。据介绍,隔着秦淮河,一边是秀才文人们科考的神圣之地,一边是烟花妓女们的烟花柳巷。中间隔着一座文德桥。尽管有着清规戒律,仍然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寻花问柳。那个时代的妓女也特别富有才情和家国情怀。著名的秦淮八艳、桃花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唐朝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说的就是这里。我辈后人,除了感慨仰慕之外,也只剩照相留影而已。午饭是在就近一家酒楼吃的,品尝了南京十六道各具特色的小吃,是这次旅行比较难忘的一顿午餐。

下午去中山陵参观。我辈小人物,不敢僭越,谒灵不是我们的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来过一次。仰之弥高的博爱坊,三百九十二个台阶,庄严肃穆的建筑。在台阶中部两边有几株与这里高大苍翠的松柏迥然不同的矮壮盘旋的松树。据说是当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日本北海道的友人送来的。说的是1937年日军攻入南京烧杀抢掠,放火屠城。一个来自日本北海道的日本将军带兵来到中山陵,准备破坏。然而当他们冲上台阶时却看到了家乡的松树,于是马上跪倒祭拜,然后带兵撤回并告诫其他日本官兵不许再来。因此中山陵躲过一劫。再就是当年蒋介石撤退时,曾有心将先生灵柩移去台湾。但苦于先生灵柩用水泥牢封于陵内五米深地下,非动用炸药不可。而这样一来其后果可想而知,只好作罢。上次来的时候,还去参观明孝陵和灵骨塔,这次是去不成了。时间已是傍晚,乘车赶往扬州。从长江二桥过长江,远远望到南京长江大桥,据说正在维修。记得上次是步行走过了那里。不知道今后还有没有再踏上去的机会了。

扬州印象

朋友们得知我到扬州游玩的消息后,异口同声说我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便有些飘飘然,好像自己也成了古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过这里。不过是走马观花,一天的光景,全无半点印象。这次依然是找不着北。导游的行程安排是去一个茶社吃早茶,听清曲。六点半出发,步行二十分钟,来到茶社早已坐满了茶客。穿过几道爬满绿植的门廊。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赫然在目。然后有表演者出来抱着琵琶还是月琴开始咿咿呀呀地唱。唱的什么全然不懂,说是对牛弹琴并不过分。服务员开始上早茶,先是一杯清茶,后面全是烧麦、汤包、蒸饺之类的本地名吃,味道不错,而且吃得挺饱。吃饱抹嘴出门,才看到墙上一块铜匾,写明是扬州民建的文化产业基地。

扬州是个历史特别钟情的地方。它拥有2500多年历史,始于春秋时期,当时称之为广陵。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称为邗城。公元590年,称为扬州。隋炀帝时期(公元604-617),这里是中国南方的首府,隋炀帝穷奢极欲,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五代十国时期,这里作为吴国的都城被称为广陵,又称江都。早在唐代,扬州就享有“商贾如织”与“富甲天下”的美誉,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这里自古就是著名的风景旅游休闲城市。扬州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已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特别是古代的诗人们赞美扬州的诗句都成为经典传世。他们向往扬州,就写:“腰缠十万贯,乘鹤下扬州。”他们爱扬州的富饶,就写:“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他们想念扬州的友人,就写:“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他们回忆扬州的明月,就写:“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的历史文化积淀极深,历代以来人才辈出。从战国时期的吴王夫差,有名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宋代的秦观,明代的来济、史可法,清代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近代的朱自清、张玉良、汪曾祺等以及当代的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都是扬州的骄傲。至于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更是灿若繁星。

扬州人有血性,当年为反抗清朝统治,在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领导下进行了殊死抵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街头横尸几十万,史称“扬州十日”。

天下闻名的扬州厨刀、修脚刀、理发刀。“三把刀”在扬州人手中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扬州文化的一部分。近2500年来,扬州经汉、唐、清几度繁华,催生并刺激了“三把刀”行业的发展与兴盛。已经走出了本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成为扬州悠久历史的重要象征和名片。扬州菜刀是声名全国、享誉世界的淮扬菜的代名词。淮扬菜烹饪技艺以精工细作著称,案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严谨规范的刀功上。扬州厨刀工艺讲究,用起来得心应手。扬州修脚刀更是像一张城市名片,全国各大城市的浴池的招牌必是扬州修脚刀。而至于剃头刀则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就是扬州理发刀。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轻柔柔,绵酥酥,如春风拂面,似鹅毛撩心,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龙心大悦。乃赐扬州剃头刀为“御赐一品刀”。从此驰名天下。

扬州菜作为淮扬菜的代表,与浙、川、鲁、粤等几大菜系菜齐名,享有“东南佳味”之称。对菜肴的制作更有独特的要求:“选料严格,刀工精细,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南北皆宜。”明万历年间编撰的《扬州府志》对扬州菜有如下表述:“扬州饮食华侈,制作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扬名海外。”

此外扬州的玉器、漆器、剪纸和许多地方风味的特色小吃也非常多。可惜我只知道扬州炒饭。

吃完早茶,要去个园了。不远处,“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牌子赫然在目,个园到了。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为住宅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据说仅竹子种类多达一万多种。修篁遍地,曲径通幽,不愧是江南名园。令人赞叹的是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我辈一介草民,唯有瞠目结舌叹为观止。不过我想无论什么年代,总会出现和造就一大批呼风唤雨的时代弄潮儿。当然不乏富可敌国者、功成名就者,我们当代的成功人士恐怕比古人毫不逊色吧。临出个园,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园内导游把人们领进一个挂满书画作品的房间,向大家介绍一个据说是多部电视剧剧本的编剧。言此公能即兴为人们创作嵌名诗歌并写出书法,且只需交十块钱。一时间人们个个跃跃欲试。果然此公出口成章。然而写过几个人后,将作品写成装裱好的书法,要价五百元,大家这才明白又是套路,算来这位先生已经有几千元进账了。真是城里套路深,俺要回农村。加之时间太紧,于是纷纷作鸟兽散。

个园出来,天已近午。我们要赶往无锡。天空开始下雨,今天恐怕要挨雨。

灵山参佛

旅游大巴在江南公路上疾驰,沿途树木葱茏,生机盎然,水塘田陌,河流港汊交错。车窗外不时闪过江南农村特有的乌瓦白墙民居。更不乏造型别致的别墅洋楼。引得人们阵阵赞叹。其实谁都知道这里是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天空开始下起了小雨,而且有愈下愈大之势。一个多小时后进入无锡境内。掠过烟雾迷茫的太湖,车子直奔灵山。导游小崔是个精干泼辣,素质极好的漂亮姑娘。一路上口若悬河,给大家介绍无锡。无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阿炳的故乡。

相传无锡矿产丰富,特别是锡山产锡。青铜器时期锡对于青铜器的冶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部落为争锡矿导致战祸不断。秦朝大将王翦到此,在山上发现一块石碑,上书:“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诊,天下弊;无锡父,天下济。”王翦自认此碑出露标志着天下从此太平,故以“无锡”为此地名。

无锡有鼋头渚、灵山大佛、三国城、水浒城、唐城等影视城以及梅园、蠡园、惠山古镇、荡口古镇、东林书院、崇安寺、南禅寺等景点,“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是诗人郭沫若用来形容无锡太湖风景的。

说到无锡的山,远没有其他地方的山脉有名气,不过是不大的土丘而已。但因了太湖而很有名气。比如惠山、锡山、阳山、军嶂山,马山,雪浪山,斗山,产山等。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南侧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汽车在不急不缓的雨中驶入景点。人们撑起雨伞,匆匆下车。按照行程安排两点我们要进入梵宫观看大型情景剧《吉祥颂》。

作为无锡灵山胜境中的重要景点灵山梵宫,坐落于烟波浩渺的无锡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灵山脚下,气势恢宏的建筑与宝相庄严的灵山大佛比邻而立,建筑气势磅礴宏伟,布局庄严和谐,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高三层的梵宫采用退台式建筑布局,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呈对称分布,建筑面宽150米,进深180米,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后侧为曼陀罗形态的圣坛。造价高达18个亿。进入宫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佛教中的白象,而梵宫内部之庄严、之豪华、之宏伟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梵宫内部各建筑空间独立且互相贯通,由门厅、廊厅、塔厅、圣坛、三传会议厅、千人宴会厅等组成。精雕细琢的东阳木雕、敦煌技师的手工壁画、光灿夺目的琉璃巨制、精致典雅的瓯塑浮雕壁画、技艺精湛的扬州漆器、恢宏大气的油画组图、古雅精丽的景泰蓝须弥灯、精美的景德镇青花斗彩缸……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高达数十米的梵宫穹顶的壁画《天象图》,则结合穹顶的独特建筑形态,以炽盛光佛、九曜星全图、十二宫等为主要元素构成。圆心是祈福消灾的炽盛光佛,内圈是九曜星,外圈是十二宫,分三个层次依次排布于整个穹顶之中。二十八宿的图案散布其间,并将佛教文化特有的飞天、莲花、葡萄纹等图形与整个画面有机结合,每个穹顶四角各有一飞天,守护四方。呈现出四方天宇、高朗明丽、飞天腾跃、云气缥缈、天花旋转的图景。

步入具有会议和演出多功能的梵宫圣坛,一千多个蒲团墩早已坐满观众。仰望头顶,只见穹顶色彩斑斓、辉煌耀眼的莲花瓣图案不停地变幻着色彩。剧场上方是高度达30多米的巨大穹顶,千百盏金光灿灿的莲花灯瞬间开启,刹那间千万盏明灯拱聚的穹顶,仿佛星光灿烂的天穹,仰望中,恍若置身浩瀚的宇宙之中,绮丽而唯美。灯光变幻中,一场情境、意境、心境交融的《吉祥颂》演出在如梦如幻的美妙景象中拉开帷幕。演绎的是释迦牟尼舍弃王位,为普度众生毅然出家的故事。巨大的环形舞台上宫殿、亭台楼阁环绕,国王、大臣、官吏、军队、佣人、宫女、武士各司其职尽情表演,舞蹈韵味十足。天籁妙音间,一幕幕或神奇壮观或虚幻奇美的场景在时空变换中交替,人随其中,穿越过去、现实和未来,地狱、人间和天堂的世界转换,心灵在长廊楼阁和花草树木的恬淡中行走,在瞬息变幻的电光火石和狂风暴雨中历练,在时而飞升的万千彩蝶和神圣的菩提树下感悟生命。高潮时刻,一株巨大的菩提树在观众席中央缓缓升起,灯光闪烁,万众欢腾。全剧以完美的声、光、电三种形式综合演绎释迦牟尼成为智者、觉者的过程,这场与观者心灵产生无限共鸣的灵魂感应剧将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从剧场出来,下一个行程是去看九龙灌浴。雨还在下,人们撑起雨伞,赶往广场。

九龙灌浴位于灵山大佛的广场里,是国内最大的音乐动态青铜雕塑群,讲述了释迦牟尼出生的故事。随着音乐的伴奏,莲花开合、太子佛从中徐徐升起,在九龙喷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转一圈。根据佛教典籍《本行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一诞生就能说话会走路,他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走一步,地上就开出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吾独尊’,这时候花园里忽然出现了两方池水,天空中出现九条巨龙,吐出水柱,为其沐浴净身。”灵山胜境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龙灌浴,花开见佛”再现了故事中的绚丽景象。一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莲花铜雕矗立在前方,巨大的荷花由四个威武的大力士托起,底部衬托着白色的圆形大理石水池。九条飞龙和八个形态各异的供养人环绕着巨大的水池。当《佛之诞》音乐奏响时,巨大的六片莲花瓣徐徐绽开,一尊高达7.2米全身鎏金的金身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从莲花中缓缓升起。这时,九龙口中一齐喷射出数十米高的水柱,为太子佛像沐浴。顷刻间,广场四方鼓乐齐鸣,喷泉百态千姿。太子佛像在巨幅水幕中顺时针环绕一周,象征着“花开见佛”、“佛光普照”。随着乐声渐弱,莲花花瓣包裹着太子佛像缓缓合拢。我等凡夫俗子哪里见过如此恢宏的场面,更不用说对佛门知识一无所知,唯有瞠目结舌连呼壮观而已。

看完九龙灌浴,人们在导游的催促下,坐上观光车来到大佛脚下。抬眼望去,大佛在头顶上望着我们微笑。乘电梯直升五层,绕出门来,正是大佛脚下。人们依次过去,目的是摸一摸佛脚,取“抱佛脚”祈福之意。只见大佛的每一个脚趾都有我们的脑袋大小,一个个被摸得锃明瓦亮。相传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游历东南到此,来到现在的小灵山,见“层峦丛翠”,景色非凡,大为赞赏,曰“无殊西竺国灵鹫之胜也!”于是就给此山起名小灵山。并嘱大弟子窥基在这里主持开法。小灵山寺就由此逐渐发展。矗立在小灵山南麓的灵山大佛,包括莲花座在内通高为八十八米,相当于一幢三十余层楼房的高度,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出十七米,是迄今为止中国最高的巨型佛像。如果加上三层座基,总高度达一百〇一点五米。灵山大佛双目垂视,眼神睿智慈祥。不论游客靠近或走远,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关切之中;并且随着人的靠近或远离,眼睛仿佛在微微开合,靠得愈近,眼睛就睁得愈开;嘴角似笑而未笑,欲言而未语,诸多嘱咐即将出口,使人倍感亲切,引发种种遐想。

举凡世界宗教,我个人认为佛教是世界上最为慈善、平和、博爱的信仰。它提倡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没有哪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发生大的动荡和战争。这也算是参罢灵山大佛的一点顿悟吧。

猜你喜欢

灵山扬州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灵山胜景
扬州茶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南京大闯关
荔枝红了到灵山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灵山探梅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