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来阳泉四十年

2018-11-13李希曾

娘子关 2018年6期
关键词:阳泉农业工作

●李希曾

桃河桥下水清清 红旗漫卷第一城

枫叶染尽狮脑山 丰碑激励后来人

1978年6月18日,经商调我来到阳泉工作。国庆前市委正式下文任命我为市革委农工部副部长、农委副主任。从此,我在阳泉工作生活了整整40年。

初到阳泉人们告我:1947年正太战役中晋察冀三纵队八旅解放了阳泉镇。巧啊,我正是这支部队的后人——后为陆军63军188师的战士。阳泉解放50周年时,63军的老领导郑维山、徐信、马兆民来到阳泉。特别是徐信副总参谋长热情的讲话,使我心情激动,热血沸腾,倍感能在老一辈打下江山的地方工作,肩上的责任特别有分量……

三泉住了十八天

6月到阳泉,7月就下乡。郊区农办贾润川同志带我到三泉村搞调研。三泉是个大村,全村5000多口人,耕地只有1600多亩,人均三分多,是个大村、穷村,年年吃返销粮。我俩先在大队办公室住下,村里不给配饭,就在副业队食堂就餐。这里的饭菜虽然做的粗点,但天天是大米、白面,炒得菜油香油香的挺好吃。我俩天天到地里看看,村里转转,很快发觉三泉村的地种得好,没有草荒,玉米穗长得好大好大,比周围村子的庄稼长得都好。上地干活的人不是一群一伙,有一种说不清的新气象。

一天晚上,支部书记张进德、主任侯兵锁请我俩吃饭,还上了酒。他俩说:“你初来,大伙有点担心。住了几天,都觉得你人实在,心向群众,就向你实说吧。我们搞得是联产承包,两年啦。老年人和妇女种地,强壮劳力搞副业(挖煤、烧矾石、炼硫磺)效果很好,群众都受益。我们是按真理标准办事的。”我说:“这就对啦,我俩正想总结总结你们三泉村的做法。”我们在三泉住了18天,人熟了,情况也摸清了。年底中央召开了三中全会,接着又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国宝已去了北京,约定好每晚八点与我通电话,详细汇报三泉村暗地搞联产承包的详细情况。三泉村冒着风险搞联产承包两年,人平口粮超过了500斤,解决了吃饭问题。后来人们说三泉就是咱阳泉的“小岗村”。

在那时,农民有了饭吃,有了新衣穿,有了钱花,就谋算着盖新房、娶新娘。从此三泉村的张进德、侯兵锁在省里出了名,挂了号,成了农业战线上的知名人物。张进德又成了山西省农民企业家,成了全国劳动模范,还被选为中共十三大的党代表,出席了全国党代会。

省委书记李立功看了三泉村三中全会后的变化,题词写道:“三泉村、变化大、乡镇企业一枝花。”可惜,张进德一心为公,常年劳累,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我曾几次到他的坟头前,墓碑下,烧炷香,鞠个躬,倾倒三杯水酒,洒下永远怀念的泪水……

抓住优势“兴工致富”

1983年10月,我被任命为阳泉郊区区委书记。不当书记不知道,当了书记肩上沉,许多事许多工作,一下压在我身上,工作千头万绪,不知从哪抓起。好在当过几年副区长,总还见过前任如何当书记。经过一段思考,我和区长董厚德商定先抓几件事:

一是先把13个人民公社的班子调整好,充实好,配比好,这是全区工作的基础。

二是组织人手准备春节前后开好贯彻“一号文件”三干会、劳模会、工作会。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周密细致准备,把三个会合在一起开,会名叫“阳泉郊区致富会”。会议方式亦进行了改革:会期只开五天,不多印发文件,不出简报,讨论时间放在饭前饭后,晚上看晋中张鸣琴晋剧演出。大会最后,各公社书记做五分钟表态发言,各公社主任与区长签订以经济指标为主的致富合同。

这次致富会最响亮的口号是“以工为主,兴工致富”。原来想,多年来一直“农业学大寨”,群众是否能一下转过这个弯,但没想到“以工为主,兴工致富”八个字一喊出,台下的掌声一直响了三四分钟……参会人员激动地说:“我们郊区人多地少,多数村人均只有几分地,单靠几分地不仅富不了,连饭都吃不饱。我们不能抱着金碗讨饭吃。区委能说出我们心里话,我们一定跟着区委闹致富。”群众说的“金碗”就是地下埋藏的“黑白黄”等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这是郊区巨大的优势。抓住这个优势定能使郊区经济腾飞起来。因此,“兴工致富”很合他们的心意,抓到郊区经济工作的点子上了。

郊区致富会的前前后后,正是春节大闹元宵节的时候。我们把宣传郊区致富的典型人典型事和文艺活动紧紧结合在一起。如牵牛镇村的百骑摩托车彩灯队,派到各村各镇巡回表演,一下把致富、闹富、晒富活动轰动起来了。群众致富的心动了,想富的眼红了,在荫营镇有人把彩灯队尾灯打坏了。公安局长说是破坏文艺活动,要抓人。我说这是人们想致富想的眼红了,应该表扬,不能抓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致富会后,各社各村按照合同指标、承包指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劳动大竞赛。就这样忙了一年,干了一年,年底一算计,全区原计划增长2000万,一下过了一亿多,超过原定计划8000万,人均收入增了146元。全区上下人们都高兴,大家等着兑现拿票票……

三是奖金到底发不发?按照合同奖金是应该发的。可到了年前,省委突然来了不发奖金的明传电报,这一下发愁了。我们匡算了一下,按照年初合同,发奖金最多的是燕龛公社,人均达到1000多元,最少的西南舁,全区平均606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等于一个干部全年或半年的工资,饥渴了多年的干部群众盼望的就是年终能得到好收入和奖金。但是省委电报又不能不执行。只得向市委靳广杰书记汇报我们的意见。我们说人民日报说“合同就是小宪法”,年初郊区召开致富会,市里的书记、市长都在台上,都见证过奖勤罚懒的合同签订,市委应该请示省委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郊区发奖金的事。经过几上几下,最后省委还是同意我们发了奖金。

四是变革体制理顺职能。郊区是个县级单位,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都有,但没有财政、工业、财贸、文教、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都是市里的职能部门直接管理,区里仅是个办事机构,特别是平定盂县划归阳泉以后,更显得不适应。经过积极争取,半年后省里给了150个编制,相应机构得到了理顺。区里机构有了,但干部却派不起来,只得把村里精明能干的干部用起来,有的司机也提成了干部。对此,市里有人开玩笑说:“郊区牛牛马马都上了台。”

何康部长来阳泉

1985年夏天,正当我在郊区工作顺手的时候,市委路正西书记对我说:“省委已批准你任阳泉市副市长。”当时我觉得对农村、对农业、对农民感情这么深,要我刚当书记一年半就离开郊区真有点舍不得。还好,回到市里分工让我搞农村工作,又合了我的心愿。搞农业抓什么?经过一段摸索,觉得一个是旱作农业,一个是菜篮子工程。那时有个分工:省长抓粮食,市长抓副食。就这样抓了三年,干了三年,成效很显著。为此,引起省里关注,1987年国家农业部何康部长来山西视察,原定去长治屯留县,后改为直接到阳泉,来看旱作农业和菜篮子工程。现场不用准备,走到哪,看到哪,看得何康部长连连点头又称赞。在田间地头听介绍,问长又问短。先看了盂县后元吉村等东部地区,又看了中片苌池地域,最后走访了东梁西烟等高寒地域。何部长给了阳泉肯定,给了表扬,他说:“阳泉旱作农业、菜篮子工程有特色、有经验、要总结,要推广,要支持、要发展。”不久,农业部便支持给了阳泉5亿日元资助金(约3000万人民币)加上市里从省计委煤款中划出300万,菜田基金600万……我这个管农业的副市长一下成了全省最有钱的农业副市长,别的地市都羡慕的很,就连省里管农业的副省长郭裕怀都提出给他分一些。

有钱好办事。在路书记、光市长支持下,阳泉菜农一下有了五六十辆拉菜车,建起七八十个蔬菜大棚,还用日资建起了13层高的农业大厦。那年市长要我去日本,谈判援助金事宜。一起去的有副秘书长王红晓、菜办主任刘兆林。这笔款是日本政府出的,但日方不直接给钱,必须以物相赠。这样日方就要向本国企业招标。但竞标企业的物品,与我方要求不符。我方要的是汽油车,竞标企业是柴油车;我方要求给现款30%,日方只给5%。就这两个问题谈了三四次都没达成协议。这时日方官员大泽先生提议,先到乡下他家做客,第二天我们围着雄伟壮丽的富士山转悠了一天,下午才赶到他家,他与其父亲分住两座木楼,其父邀我们看了他的菜地,看了库房里的种子、化肥、农药、农具。种地主要用的是农业大学生,这些学生利用假期劳动两个多月,报酬就够学费和生活费用了,还学到了农业知识和本领,这种方法很实用。我们还参观了一个农业加工企业,其中有哈尔滨17位青年,叫研修生。他们上午工作,下午学日语,每年还能收入15万人民币。从乡下回东京的沿途,到处是盛开的樱花,漫山遍野,溪边湖畔,我们尽情领略了“樱花红陌上,柳叶落池边”那种令人陶醉的景象。回到东京大家心情轻松了许多,双方沟通好像也顺畅了许多,不到半天时间协议就达成了。

阳泉农业这样做,还引来李岚清副总理亲自到了平定理家庄,他讲了话,题了词,肯定表扬说这是科学种田的好榜样。

深山扶贫檀山沟

1990年换届后,我到了政协。碰见邻家韩奶奶,她说:“听说你到了政协?”我说:“是呀。”她笑着说:“政协政协正经休息!”到了政协,前任主席郭力同志告我,政协除了正常工作外,还有许多工作要抓,比如三十几个省、市联谊会,一年开两次。一次在湖北省鄂州开联谊会,会上有人开玩笑说:“全国政协是一家,去了你家来我家。”我想,大概政协就是这么个政治协商组织吧!不久,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说了三句话,他说:“政协工作要切实而不表面,尽职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这三句话很实在,对政协,对中国政治体制,对中共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有深切的认识和体察。我想,我当政协主席就应实施这三句话。

我在政协办了几件实事:

一是每年一次全会,提前人大会召开。我的理由是:两会主要是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政协委员如果在两会前提前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发扬民主,认真讨论报告的方方面面,把讨论意见反馈在政府报告形成之前,把政协委员的意见充实到政府报告之中,这样更能把委员的意见体现在政府决策之前。我们这样做市委书记非常支持,连续4年这样实行了,效果非常好,在全省政协会议上专门发了言,全国政协报还专门介绍了这一做法。

二是建立政协5个联系点。如盂县的檀山沟村,处在一条大山沟里,沟里还有几个小山庄,交通很不方便。檀山沟村虽穷,但有一条常年流水的檀山沟河,山民们就在这沟沟岔岔生活了几百年。不知什么时候,有位见过世面的人,告他们说这里的石头好像是个宝。经过鉴定,是石材里的花岗岩。就在这时,我们这政协扶贫小组就把联系点定在檀山沟村。扶贫小组组长是焦文禄,文禄同志与村主任崔双驴想把这里的石材开发出来,但是一没技术,二没资金。怎么办呢?我就在政协组织集资,每人100元的200元的,最多的是韩副主席,他虽离休,但他就是这里人,他集了2000元,共筹了10万元。技术呢?听说山东济南就有这样的石材厂,我马上就给山东省副省长王建功写了信,请他帮这个忙。他很快同意并运来设备,派来技术人员,指导安装、试车,忙了几个月,石材厂就运转起来了。檀山沟当年建厂就当年受益,年底村里人分了红,见了钱。崔双驴告我说:“他村当年办了四件事:四十多户人家买了电视机,村里架起差转台,还了山东垫的款项。”更让人高兴的是,当年村里8个光棍汉娶了媳妇,这在当时当地确实是动人心弦的大喜事。第二年,市里在檀山沟开了扶贫现场会。山沟里一下涌进四五十辆小汽车,外来的人比村子里的人还多,群众高兴得了不得。像这样的政协联系点还有盂县的磁材厂,郊区的驼岭头,平定的新村、宁艾等扶贫点均各有特色且很有成效……

2002年我虽退休,但市委又要我出山,出任了阳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经过几年经营,老促会干得还算像个样子:出席了山西省老干部先进集体表彰会,出席了全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得了个三等奖。更喜人的是,选了个促进阳泉农村核桃产业发展项目,奋斗几年栽下了20万亩核桃树。如今有的乡镇已达万亩,有的村庄已逾千亩。我到盂县下社乡乔家庄村看了看,全村420多口人,栽了1100多亩核桃树,人均二亩多,这些年不仅挂果,而且进入了盛果期,亩均产核桃600斤,每斤收购价10元钱,人均年收入可达1万多。你看这个项目多好,好在教乡亲们栽下了摇钱树,钱袋里已经鼓起票票,脸上堆满了幸福的微笑。真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又绘一片新天地!

退休后这些年,最称心的是静下心来编写了两本书:一是同孟宏儒等好友合作编纂了《阳泉革命老区概览》,二是把自己一生中的往事、趣事、苦事、乐事编了一本《留影留言留念》的回忆录。

正是改革开放40年,阳泉面貌大变样。

猜你喜欢

阳泉农业工作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泉阳泉,你听我说
不工作,爽飞了?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选工作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