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民歌《绣荷包》探究
——以烟台《绣荷包》为例

2018-11-13◎赵

北极光 2018年1期
关键词:荷包小调民歌

◎赵 磊

作者:赵磊,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声乐演唱;指导教师:陈虎。

一、山东民歌《绣荷包》

荷包,主要是指佩戴于腰间的袋装饰物,是年轻的姑娘用她们手中五彩丝线和各类布料绣制而成的,她们亲手绣制的荷包各式各样,包含了她们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憧憬以及对情人的思念之情。她们边绣边唱,把心中的情感绣在荷包里,唱在美妙的歌声里。山东民歌《绣荷包》跟所有的民歌一样,是通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斗争中形成的,是一种有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意志的艺术表达手段。山东民歌《绣荷包》歌颂赞美的范围很广,有的歌唱家乡的美好风光,有的咏唱历史人物和故事,有的描述劳动生活。它们大多是结合了山东人的特点,山东人的朴实、坦率以及直白都在民歌里有所呈现,这使山东民歌更加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来自于生活,被劳动人民编创、传唱,充分的抒发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二、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历史

《绣荷包》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不同的记载。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就提到了《绣荷包》曲名,另外现代曲艺理论家傅惜华(1907—1970)考证,《绣荷包》应该是由明清俗曲流传变化而来。道光八年(1828年),山东历城人华广生编辑的《白雪遗音》中记载的有《绣荷包》唱词,而《绣荷包》最早的曲谱记载为工尺谱,是道光十七年(1837年),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卷12第78篇萧香主人小调谱第2首,里面的唱词和《白雪遗音》中的记载是相同的,但仅仅填入了歌词的前两段。

山东简称鲁,拥有着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山东人有着朴实、忠厚直爽、外粗内秀、讲义气的特点,这使山东民歌具有了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和风趣的特点。山东《绣荷包》是传统的小调,山东的地形特点、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等,使民歌《绣荷包》的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特点。

三、山东烟台《绣荷包》的艺术风格分析

民歌的创作是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通过自己的形式来反映生活,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从整首歌曲的曲调、歌词的结合中能够明显的体现出来。

1、曲调分析

烟台福山小调《绣荷包》它的旋律是由小调体和秧歌体两种曲体结构组成,它的音乐多变化,采用了二句式的曲体结构,一、二句完全重复,三、四句又是承接关系,旋律婉转曲折,后面突然出现了三个八度的大跳,使旋律变得很有张力,这里多次使用“3”在情绪上就显得比较欢快活泼,最后的五小节不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旋律上都是五至八小节的变化重复,使整首旋律结束在非常欢快的情绪上。大姐姐便把二妹妹叫,二妹妹那个听根苗,锣鼓喧天好热闹”表现出了姐姐叫上妹妹去看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

2、歌词分析

从唱词方面来看,前面的八小节是典型的《绣荷包》歌词,“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儿高,春风摆动柳树梢”后面的歌词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姐姐便把二妹妹叫,二妹妹那个听根苗,锣鼓喧天好热闹”表现出了姐姐叫上妹妹去看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也表现了当地人民群众见到锣鼓喧天的场景所产生的兴奋之情,大姐姐急忙叫上二妹妹去观看,使得场面更加热闹非凡。衬字“哇”是在秧歌体里面经常出现的,像这种歌词一般是当地的人民群众在闲暇之时即兴演唱的,这其中方言与旋律结合的也十分紧密。

四、结语

“历史告诉我们,失去生活依据的音乐必然要走向死亡,能够传承下来的音乐总有客观的原因……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它需要保留、传承其风格,更需要发扬、光大其风格,它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中国民歌是博大精深的,它之所以被代代传承,是因为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情感的传递。山东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齐鲁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大量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音乐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要将山东民歌原汁原味的继承,更要将其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赵殿元.论民歌风格,音乐生活[J].2003,(01).

[4]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易人.情深意长的<绣荷包>,群众乐坛[J].1983,(03).

[6]钱建明.西安音乐学院学报[J].2002,(3).

猜你喜欢

荷包小调民歌
剪下个荷包样
绣荷包
戴荷包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