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我国歌舞剧的萌芽与发展

2018-11-12万蕾琪

牡丹 2018年24期
关键词:白毛女歌剧戏曲

万蕾琪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国家都应该有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才能在国际文化中取得一席之地。戏剧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历经坎坷却经久不衰。我国民族歌剧萌芽较晚,在歌剧的发展中,戏剧为它做了不少铺垫,无论是歌剧还是舞剧中都少不了戏剧的影子。

一、戏曲的没落

早年间,笔者跟随地方赶集时,经常能看到戏台子上会有老生、青衣、花脸等角色在表演,台下乌泱泱坐了一片人,很是热闹。后期,笔者在采访已从剧团退休的老艺术家时,他们反馈了一个信息:他们年轻时演出,经常是艺术家在台上表演,百姓在下面不仅认真听,还会跟着一起唱;或者他们坐在舞台邊上端个杯子,想唱就唱,下面也会有一批跟随者,艺术家和群众常常融为一体,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发展的过程中,戏剧变得越来越程式化,和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不再那么亲民。越来越多的表演舞台从民间舞台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音乐厅、歌剧院,渐渐变得正式化、舞台化,使得戏剧慢慢变成一种纯欣赏类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审美的进步,慢慢地,这种艺术正在消亡。以至于现在,人们已经很少能见到地方戏台上还有艺术家在表演,就连戏台,有时都会被放置一些闲置物品,当年的盛状已经一去不复返。笔者曾经看过一张图片,风雪中,只有一个打着伞的老人孤零零地坐在台下看着京剧,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凉!戏曲从我国古代发展至今,当前却落寞到如此境界,这是一种文化的丢失,是人类史上的悲哀。当情况变成这样时,那么艺术倒戈的时候也就到了。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与阻碍

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菁华,它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庆幸的是,我国戏曲形式中的板腔体和曲牌体这两种形式没有被破坏,中国戏剧有它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说戏剧是属于中国的,那么歌剧一定是属于世界的。歌剧融入了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及美术等艺术形式,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艺术形式。

从瓦格纳的乐剧改革运动后,西方歌剧就走向了繁荣,受到西方歌剧的影响,我国歌剧也渐渐开始发展。20世纪初期,黎锦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被认为是我国歌剧的萌芽。而1945年《白毛女》的演出成功标志着我国新歌剧的开始。解放后,一切艺术形式都带有革命性质,其间诞生了很多带有革命性质的歌剧,如《刘胡兰》《赤叶河》等。《白毛女》被称为新歌剧,主要原因有:一是内容新颖。它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生活,取材真实,丝毫没有庇护恶势力,这也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呼应。二是音乐新颖。背景音乐不仅运用了我国传统乐器,还加入许多西方管乐。管乐的加入使歌剧表演更加栩栩如生。三是形式新颖。在创作时,人们并没有因为歌剧源于西方,就对西方歌剧照猫画虎,而是根据国人的审美习惯进行创作。

20世纪,中国歌剧处于发展初期,不断摸索前行。在剧目的创作中,其中融入了很多我国戏曲元素。昆曲为百戏之祖,西方歌剧很难达到的High C音高,在戏曲中却属于一个常见的音。我国的民族歌剧融入了很多戏曲元素,演唱技术要求甚高。我国民族歌剧与戏曲有异曲同工之妙,属于民族本土文化,无论是唱腔还是音高,不是谁都可以表演的,这给我国歌剧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间接导致中国民族歌剧在对外发展中较为缓慢。

三、代表剧目《白毛女》的分析

(一)剧目背景

《白毛女》是20世纪广受群众欢迎、影响力巨大,被多种艺术形式争相演绎的一部延安文艺代表作,也是中国歌剧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白毛女》被谱写成歌剧和舞剧,一直进行演出。

20世纪上半叶,我国国内政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如何把歌剧这种艺术体裁与我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和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相结合,一直是音乐工作者为难的事情。于是,音乐工作者决定深入群众生活,在实践中找寻歌剧在我国的合理发展路线。1945年,《白毛女》成功演出,标志着我国民族歌剧正式拉开了帷幕。

(二)舞剧《白毛女》分析

解放后,人们普遍认为,西方的就是资本主义的,芭蕾是国外的、是资本主义的。为顺应当时的政治背景,芭蕾舞剧《白毛女》虽然采用了芭蕾的下肢步伐,但是上肢的肢体动作还是具有一些革命性动作,中国特色浓郁,符合政治背景和人们的审美,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细节决定高度,歌舞剧《白毛女》被称为民族新歌剧的里程碑,作品内容、形式、音乐极具特色,更重要的是细节真实。其中具有很多我国民族独有的审美细节,这是构成该剧民族性特征的重要原因。例如,油灯、灶神、包饺子、扎头绳、贴门神、点蜡烛、张灯结彩、划拳碰杯等细节铺垫,都烘托出中国除夕大年夜的气氛;翻账本、打算盘、立文书和按手印,则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农民遭受凶残压迫的阴暗面。正是源于细节琐事的真实性,《白毛女》更富有感染力并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获得了广大人民的认可,成为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在歌剧中,戏歌综合唱法保留了西洋唱法中较好的呼吸方法,将传统戏曲唱腔的各种优点融入其中,从而初步形成了一种较适合新歌剧的演唱形式。

在音乐运用上,歌舞剧《白毛女》一开始的音乐和《梁祝》中衬托旧势力的音乐相似,用铜管乐器演绎出阴森沉重的音调,像是旧势力在慢慢靠拢群众,有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第一段大春和喜儿的舞蹈,运用了小提琴独奏,而后齐奏。扎红头绳时背景音乐是板胡,扎完头绳为长笛小提琴演奏,这样中西音乐的结合不仅符合群众的审美,也在作品中有了创新。黄世仁到来时,运用铜管乐器和三弦表达了恶势力的阴森与奸诈。革命期间有一个突出特征,那就是镰刀斧头闹革命。大春决定参军后,背景音乐变为小号演奏的进行曲,铿锵有力,代表了对党的信心与参军的决心。

第二段《冲出狼虎窝》运用了《小白菜》的主题音乐。第三段《要报仇》,开头用单簧管独奏《我要活》。第四段《盼东方出红日》,八路军战胜了恶势力,他们凯旋归来。这时,锣鼓乐、竹笛一起演奏来烘托喜庆的场景。其中,红色代表革命,所以当人们抓起一把把红枣时,这种细枝末节都体现出革命的重要性,一切红色都是革命。张二婶向大春诉苦时,用小号演奏出革命性音乐,铿锵有力。长笛做半音阶伴奏。第七段《太阳出来了》,喜儿和张二婶相见,板胡伴奏,如泣如诉。尾声时,用熊熊燃烧的烈火代表共产党人,他们可以消灭一切旧势力,斧头劈木板,代表推倒一切旧势力。齐舞时选用了秧歌剧,中国特色十分浓郁。

整场舞剧共有两条线贯穿,一条线为:和谐秩序—恶霸入侵—家破人亡—绝处逢生—报仇雪恨,这正是本剧的一种民间隐性结构,拉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另一条线是喜儿与大春的爱情故事,男女相爱—良家女子落入恶人之手—英雄还乡—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也是一个隐性结构。这是颇有生命力的结构线,强化着文本的缠绵和温馨。此外,人们精心创作了《北风吹》《我们的喜儿哪里去了》《扑不灭的火》《扎头绳》等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该剧的艺术表现力。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白毛女歌剧戏曲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创作排演史事考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走进歌剧厅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