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高段语文有效拓展迁移策略

2018-11-12尹俊萍

新课程·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迁移拓展素养

尹俊萍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须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从而使学生在不同的课文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深化理解,扩展视野,来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有效地拓展迁移显得尤为重要。以拓展迁移的策略为切入点,从学生动情处、疑问处、想象处、领悟处四方面阐述在语文实践中探索的具体做法,以及这几种做法所能起到的效果,以此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真正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拓展;迁移;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尽的源泉。”的确,在新一轮的教改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学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本真,以教材为例,展开学习活动,适时拓展与迁移,学生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美丽的生命在语文课堂中异彩纷呈,尽显华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和运用语文的领域,让学生在不同的文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彼此交融、渗透和整合中拓展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而产生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何根据文章的内容,有效地拓展学习内容,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呢?笔者在高段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深入实践,反思改进,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在学生动情处拓展迁移,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文心雕龙》中提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的有效调动,可以使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凸显出学生的个性,这为文本内容的拓展和迁移奠定了情感基础,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最后一头战象》讲述了战争英雄嘎羧在离世前没有选择祖先的象冢,而是选择去埋葬着自己战友的百象冢,表达出了深深的战友情谊。同时,在离开它的村寨时,又表现出浓浓的乡愁,它围绕村寨走了三圈,来告别如同亲人一样的村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被战象嘎羧生命大限已至,披挂象鞍、亲临战场、凭吊战友、庄严归去的行为所深深打动,被战象忠诚、善良的高尚情怀所深深感染,被沈石溪作品细腻的语言、真实的描绘所深深折服。一句话,学生“情动而辞发”,笔者顺势引导:战象嘎羧与伙伴们的英雄壮举感动的不仅仅是村寨里的男女老幼,也感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如果让它参加“感动中国的动物”评选,大家会写出怎样的推荐辞。学生尽兴发挥,自由表达。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引导: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他还写了很多有关动物的作品,请大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课外阅读,并推荐给大家,说明推荐理由。通过这样的拓展迁移训练,学生的视野被打开,思维也更深入,学生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提高。

二、在学生疑问处拓展迁移,化难为易、由浅入深

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自然界的人、事、物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语文学习中,他们无疑会产生自己的疑问与思考,笔者常常运用讲解、联系课文理解,朗读感悟等方法,加以解决。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学生疑问处拓展迁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被有效激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释疑、自主探究,整个学习过程充实而又饱满。《全神贯注》主要讲述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对创作的积极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提出罗丹是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是雕塑艺术、全身关注的状态是什么样等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中,笔者进行了拓展,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罗丹的照片,查阅罗丹的个人资料,欣赏罗丹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在课堂上分享和展示课外收集的材料。在课程的后半部分,笔者运用多媒体梳理了有关罗丹的个人信息,通过视频带学生到罗丹的工作室看他创造的部分杰出作品,请他们谈谈感受,把这一节课推向高潮,学生也深刻地理解了全神贯注背后蕴含的意义。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存在疑问时,用拓展和迁移的方法,来丰富课堂内容,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解答学生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在学生想象处拓展迁移,丰富感受、加深理解

文本言语在内容上往往具有跳跃性,从而形成空白,我常常抓住这些空白,以此为点,引导学生想象,辐射出一个面,借此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中,让学生了解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詹天佑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面对这些困难时,詹天佑是如何应对的,以及修筑京张铁路的意义,再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了他当时的处境;《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在教学中,为了讓学生理解“相媚好”的含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老爷爷和老婆婆会说些什么,聊些什么,学生的言语中透露出了老夫妻享受生活的情调,课下还让学生围绕古诗创编故事。如此拓展迁移,不仅提高了学生领悟课文言语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主要的是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本人,学生自然会表现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四、在学生领悟处拓展迁移,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文本,在对文本的学习中应该要做到举一反三,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和水平。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创造机会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学生领悟处拓展与迁移,强化学生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个片段,直至整篇文章,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领悟,就可以拓展迁移,使已经获得的经验不断概括化、系统化,最终转化为终身受用的能力。

《金色的脚印》讲述了主人公正太郎和狐狸一家。课文中正太郎帮助老狐狸救他们的孩子小狐狸并和狐狸一家结下深厚的情谊。当正太郎遇到危险的时候,老狐狸又反过来救了正太郎,故事中处处体现出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与各种动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以此来激发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进而引导他们来爱我们的社会和祖国。在学习中,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布封写的《松鼠》,课文中对松鼠的外形特征、性格特征和行动特征的描写与狐狸的特征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这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紧接着让学生把两篇文章有代表性的语言找出来,通过多媒体展示,他们会在学习中发现了两位作者的写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通过比较的方式,唤醒学生感受语言形式、语言特点的警觉。课下我还拓展了丰子恺的《白鹅》、老舍的《猫》,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他们作品的异同。随后,当学生在创作有关“人与动物”为主题的写作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运用所积淀文章的语言形式、语言特点,哪怕是用词用字,学生都会在消化吸收中加以运用。可以想象离开拓展与迁移,学生的学习将会是僵硬的、呆板的、缺乏活力的,也只有在离开文本又运用文本中学生才会寻觅到知识的真谛。

总之,有效拓展与迁移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材料的拓展和思想的迁移,学生可以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学习的视野,扩大词汇量,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语文教育的灵魂在文本的拓展和迁移中得到了彰显。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将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有效拓展与迁移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杨传凯.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学研究,2005(4).

[2]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8.

猜你喜欢

迁移拓展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