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生活圈耦合的社区体育设施规划探讨
——基于福建省体育设施发展现状

2018-11-12

福建建筑 2018年8期
关键词:生活圈体育设施公园

吴 均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7)

0 引言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提出“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和“城市社区要打造15分钟体育健身圈”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福建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十条措施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福建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的发展目标。

基于落实上述目标的要求,福建省体育局编制了《福建省“十三五”公共体育设施发展建设规划》,鼓励各地新建各种社区体育设施或将各类公园如:湿地公园、休闲公园、郊野公园等改造成为体育公园,并将大力推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列入重点建设任务清单。

基此,本文拟依据国外社区体育设施发展经验,针对当前我国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现状尚存在的某些问题,并立足全民健身理念,探讨福建省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布局“设计理念和若干策略”,以助推福建省社区体育健康发展。

1 国外社区体育设施发展经验概述

国外关于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社区体育设施的引导和推动,提升本国国民素质和竞技水平。总结其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经验,主要有以下4点。

1.1 国家层面的规划引导

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将发展社区体育设施作为提升本国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早在1885年,波斯顿的社区规划中,就明确要求每个社区至少设置1个儿童游戏沙坑,这是最早出现的社区体育设施。到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大面积开展了以政府牵头、协调各个部门,共同制定体育设施建设计划。从表1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一段从国家层面的全民普遍性开展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过程。

表1 西方发达国家部分社区体育设施体充发展计划[1]

1.2 设施受益使用的公众化

英国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基本是基于政府的主导。政府在规划和建设社区体育设施时,始终注意社区的全保价值,注重与本国现实国情相结合。在充分了解国民运动需要的基础上,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建设室内运动场所;以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为主题,体现体育设施建设的丰富度和趣味性,吸引更多的人,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

此外,英国早期的体育公园建设另外一个特征,即以城市体育中心的形式出现。如Cavendish体育中心和Gosling体育公园,可以发现,无论从活动内容、服务设施还是经营方式上都极为相似[2]。在对体育公园进行定位时,建设业主会客观分析体育运动场所的现状特点及未来需求,通过在体育公园中修建大型体育建筑,使得体育设施更加系统化,形成室、内外全面发展;但受到英国本土公园拥有大量露天草坪的倾向影响,以体育中心为载体的模式,其公园的气氛普遍较弱。

1.3 体育设施建设标准配置与社会需求的契合

英美社区体育设施更面向社会大众以及年轻极限运动群体的导向不同,日本因为社会年龄结构的老龄化问题突出,运动设施的设置标准更加注重对特殊群体的关注。早在1933年,日本有关体育公园规划的技术标准就已经提出,体育公园的建设除兼顾运动、休闲、观光、比赛等功能之外,还应提供运动不便者或老龄人群使用的特殊体育设施。在保证快捷使用的同时,要专设人员管理确保安全使用。这充分体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对老龄化现象严重的日本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1.4 公众体育设施对社区体育设施发展的引领作用

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设施,其一般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即往往在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前后,更加注重引导大众体育的发展,在大型赛事之后,将相关的赛事设施面向公众开放。因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在设计和建造之初,对社区居民体育运动的特点有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赛事之后,要对既有的设施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 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发展现状与成因分析

社区体育设施是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居民在满足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后,追求更高层次生活质量的必然趋势[3]。近年来,伴随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北京夏季奥运成功举办和冬季奥运的成功申办,全民体育热情高度迸发,由此带动了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的关注和要求。我国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起步较晚,近年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建设的速度较快,但也存在一定的发展问题,诸如:功能简单、体育公园主题不鲜明、建设标准参差不齐等。其问题的核心成因,主要有以下3点。

2.1 体育设施短缺是当前主要民生短板

近年来,城市老年广场舞蹈似乎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其中既有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人口结构问题,但更多地体现了我国社区体育设施欠账的现实条件问题。笔者因参与编制福建十三五体育设施发展专项规划,曾做初步统计,约86%的城市现状体育设施为一般以下水平。此见,体育设施的短板,是当前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主要体现。如图1、表2所示。

图1 2013年福建省各县市体育设施服务水平

表2 福建省现状体育设施评价图表

2.2 规划不重视,用地难落实

指导城市各种建设事业的纲领文件(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庞杂,对于细节性的问题往往难以面面俱到。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体育设施的相关内容一般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中论述,且一般仅仅是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布点和预测;对于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在相关的规划成果中,往往内容和篇幅极少。特别是在用地指标统计时,往往只计算体育用地,一般不会明确到社区体育设施用地,导致总规用地难落实的现实问题。

2.3 既有相关设计规范的标准偏低

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采用的体育设施规划的指导规范,一般主要有两个,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前者有两个版本,其一是1986年版本,以及2002年修编的版本,从体育设施设定的标准看,尽管2002版规范比1986年版本有较大的提升,人均建设标准由原来的0.20~0.65m2/人(根据千人指标换算),修改为室外0.3~0.65m2/人,室内指标0.10~0.26m2/人,但较发达国家仍然较低,如表3所示。

表3 我国与发达国家现状体育设施规范标准比较

此外,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用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也不尽相同,这也成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3 体育生活圈理念的引入

体育生活圈,就是基于对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特征的分析,形成生活空间与体育设施需求的空间耦合。

在城市社会学中,一般将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划分为3类,即社区生活空间、城市生活空间和都市圈生活空间这3种形态。在不同的形态特征中,人们的活动和项目需求都不相同。社区生活圈内的体育活动,一般是以日常活动为主,空间距离一般在500m~1000m的范围内,在这样的空间距离内人们更强调的是社区体育需求的就地解决,对于设施功能的齐全性、混合性的要求并不高。

其对体育设施要求,主要体现在空间的可近性、社会的可近性以及人本的可近性,如图2所示。在这样一个社区体育生活圈内使用设施的人员一般比较稳定,多为周边区域居住和工作人员,易于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增加居民之间的熟悉度和认同感,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4 基于体育生活圈耦合的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议

大众社区体育,是开展全民健身的基础,与公共体育、竞技体育一并构成了我国体育发展的基础。此外,社区体育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针对福建省体育设施发展的现状水平,引入体育生活圈的发展观和新理念,本研究提出以下4点对策和建议,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和参考。

4.1 整体布局结构应推进设施的网络化

社区体育设施的网络化布局,是发达国家设施体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础。本文提出基于社区生活圈与体育设施的耦合,就是强调将社区体育设施作为构建社区服务网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建设的目的,是基于满足社区人民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而不是以赛事活动为目的,体现国力发展的竞技体育设施的建设,使城市居民在除享受到体育活动中心外,在居住地附近也能共享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社区体育设施,并由此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构成的城市体育设施网络体系,如图3所示。

图2 社区体育生活圈的设施发展观推导图

图3 城市体育设施网络化发展趋势图

4.2 规划思路应变被动规划为主动规划

贴近社区,方便使用。社区体育设施的选址,必须尊重居民意愿,要充分考虑适宜的服务半径和慢行可达性,以便于居民使用,如珠海香洲区社区体育设施,以居住街坊为单位,大量建设社区体育设施为群众提供身边的文体场所。

因地制宜,合理设计。运动设施也可结合地形布置,如美国迷你高尔夫球场、小轮车场地和日本运动公园中的攀爬设施随地势抬高,为儿童提供了特别的运动体验。可见,运动体验的多样性是提升体育公园趣味性的重要环节之一。

见缝插针,改造提升。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日渐扩大,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大,解决新建设施难以落地等矛盾,盘活存量,改造转型显得尤为重要。改造一些不良用地,提升土地及其周边地区的价值,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4.3 设施规划布局应建立在社区居民活动特征基础上

基于社区体育生活圈的理念,就是关注设施需求者的变化,深入广泛地调查城市居民对设施的需求,构建居民日常的时空行为路线和特征,设计社区体育设施规划的布点和内容设置。如,从居民日常生活的时间特征分析,就可以总结出日常生活时间、周末生活时间、长假生活时间等3种形态。不同形态则体现为不同的活动内容需求,周末时间的体育活动,更突出休闲活动的内容,以娱乐身心和锻炼身体为主;长假期间的体育活动,则表现为以体育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主,体育设施需求较高,尤其是市级体育场馆、体育公园等。基于不同的时空行为特征,可以设计合理的更贴切的社区体育设施规划的路径。

4.4 社区体育设施发展也应推进共享模式

当前,我省社区体育设施的现状缺口较大,新增和存量的使用两条腿走的策略是不错的选择。根据相关研究,我国各类体育场馆有67%在学校,且仅有56.7%的学校运动场馆对社会开放,而日本约有97.5%的学校运动场馆对外开放[4]。现阶段,居民社区运动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可进行集中统一安排,施行错峰使用,白天供学校使用,晚上和假日供居民使用。并且,要有专业机构进行日常设施的统一管理,统一维护。这种体育设施互补模式的推广,在节约土地资源、提高设施使用率的同时,又大大减少了投资成本,实现了资源间的共享。

5 结语

社区体育设施,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全民健身新常态下,社区体育设施是增进社区交往、活跃群众活动、营造社区全民健身氛围的物质保障。在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模式方面,应重视政府决策和引导,制定明确、健全的规模标准。要根据服务半径需求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征用土地的前提下,通过升级改造小规模、不规则的城市边角闲置地块,建设高品质、集约型的社区体育设施,促进社区体育生活圈的建设。还要在体育设施配置上下功夫,可以从社区体育设施使用对象的不同入手,建设多元化的体育设施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体育设施搭配,轻松地落实到用地上,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大力发展。

猜你喜欢

生活圈体育设施公园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比亚迪集团扶贫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城市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探索
——以南京为例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在公园里玩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