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的真实意蕴和其哲学观本质

2018-11-10王晓珍

世界家苑 2018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

摘 要: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渗透在马克思的相关文本中,这些著作是学界高度重视的部分,也是撰写文章的第一手文献资源,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一切哲学思想的基础。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是由最初对哲学持肯定的态度缓慢发展到后来的对哲学持否定的态度。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相关的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引起很多争议和分歧,虽然学术界对此问题已经做过多方面、深入性的研究,但是总体上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因而文章有必要继续对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进行研究,以求为问题的释然做稍许努力,为更清楚阐述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的真实意蕴和其哲学观本质做一些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消灭哲学;哲学观本质

一、马克思对哲学态度的转变

1、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哲学的态度

这一时期马克思对哲学的态度是肯定的。1839-1841年这期间,马克思深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并与1841年3月底完成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从博士论文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哲学本身并没有产生怀疑。马克思博士毕业后随着社会经历的变化其对哲学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批判思辨哲学,但这并不是批判哲学本身,“我劝你们,思辨神学家和哲学家们,假如你们愿意明白真理,你们就应该从先前的思辨哲学的概念和偏见中解放出来。”[1]这是马克思在《路德是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的仲裁人》一文中的内容,明显看出并没有否定哲学本身。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德国的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正象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开始。”[2]“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3]就是说德国得以解放的唯一武器是哲学,而人的解放也是从哲学开始,是对哲学本身的一种肯定,再如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指出“许诺人们天堂和人间,哲学只许诺真理,哲学只是要求检验疑团。”[4],马克思谈论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用哲学来反对宗教,对哲学持肯定的态度,用哲学形式和宗教进行斗争。

2、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消灭哲学”的观点

马克思在1843年底至1844年1月完成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探讨了人类解放具体途径,也再次指出思辨哲学的缺陷,马克思在《导言》中说“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5]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消灭哲学”思想,即通过实践来“实现哲学”,用“消灭哲学”的方式使“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建立一种与之不同的新的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批判之前的哲学只是从抽象空洞的哲学概念出发,脱离社会实践,极限于思辨哲学。随着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怀疑,他对哲学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肯定阶段逐渐走入否定阶段,开始表述他自己的新的哲学观点。

3、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化了“消灭哲学”思想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6]表明了他与德国哲学的不同是一切哲学从人的实际活动出发,哲学来源于实践。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运动使德国社会发生了一次“空前的变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这场“革命”称之为“哲学叫卖”。也就是说“他们和黑格尔的论战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论战,只局限于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抓住黑格尔体系的某一方面。”[7]在这里马克思对哲学是否定的。“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質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个人的这种发展是在历史地前后相继的等级和阶级的共同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8]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他本身是反对从哲学的视角来理解社会历史及其人的本质,而是主张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来理解历史和人的本质。“在思辨终止的地方,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9]在这里马克思主张的是实证科学研究,反对抽象空洞的哲学观研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指出了旧哲学的缺陷,并主张新哲学的主旨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现或发明的思想、原则为依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11]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研究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认为改变世界的哲学并不是某个哲学家的单一的不变的哲学思想,而是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中的系统的哲学思想。

二、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在文本中的真实意蕴

1、《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说哲学的“丧失”的深意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12]哲学正如在哲学先驱那里已经开始的得那样,有太多的争议,哲学的实现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这里,实现哲学的过程是就是哲学实践的过程,这是马克思哲学与其它哲学之间的一种区别。如果一种哲学被实践的实现,就是将这种哲学意志强加在现实对象上,这样哲学的片面性就被克服,同时旧的哲学观念也会宣告结束,这就是“哲学的丧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文章中做了特别的说明,恩格斯认为,如果市民按照特定工序生产出某些工业机器,这就说明了人民赖以实践的力学原则的消亡,这也就证明了一种哲学只有它被提出来且未被实现时,它是一种哲学,但是,该哲学一旦被实现,就宣告其“丧失”,事实上,这种实现了的哲学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不是以理论形式存在,而是以一种实体的形式存在。

2、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言的“消灭哲学”的含义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说:“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13]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德国的“实践政治派”应该通过“实现哲学”来“消灭哲学”,这样才能满足实践派的政治要求,也就说实践派将德国的问题看作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哲学是不能够解决德国现实存在的问题的,必须通过实践得以解决。同时,马克思要求德国的“理论政治派”以“消灭哲学”来“实现哲学”,也就说理论派将德国的现实问题仅仅看作是理论批判的问题,认为通过理论批判就可以解决德国存在的现实问题。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哲学”实质是消灭德国哲学中抽象思辨的得哲学,通过实践派和理论派所采取的不同方式来实现“消灭哲学”。

3、《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取代哲学”的意指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思辨终止的地方,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替代,哲学会丧失其生存环境,”[14]首先,马克思认为传统哲学一定会被取代,传统哲学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哲学必须要有前提,是典型的本体论哲学,而马克思却消解了这种哲学前提。其次,形而上学的哲学最终会被取代,因为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很多神秘的现象被自然科学解释了。《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就要废除宗教、道德,因而与至今的社会发展是矛盾的,”[15]也就是说不管是最终为一种具体的哲学还是一种永恒真理的哲学都必将走向消亡。

三、马克思哲学观本质

1、马克思对传统哲学观的颠覆

众所周知,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非常感性趣,通过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及一系列笔记的写作,首次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了反省,颠覆古希腊哲学的实体精神,古希腊哲学家的实体精神几乎无例外的体现在对天体的直观和惊恐之中,很难理解如此奇异的天体现象,伊壁鸠鲁认为这只是对人的一种外在束缚,是人恐惧的原因,因而扬弃了这种外在直观的实体精神,马克思非常认同这一思想,是对传统哲学见解的历史性超越。随后,马克思度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现实物质做为研究的对象,再加之后来对国民经济学的浓厚兴趣,马克思的思想从主观性进入客观性,从理论上颠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国民经济学中,马克思最大的区别在于重新思考并定义了“拜物教”,传统哲学中认为“拜物教”是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之物的崇拜,而在马克思的笔下“拜物教”是人们对于资本的崇拜。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归根结底,马克思所颠覆的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传统哲学。

2、马克思的哲学观本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奠定了新唯物主义,从感性的对象发展到到感性的活动,实现了从感性对象到感性实践的转换,超越了费尔巴哈对感性现实只是从直观的层面去理解而不是从客体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是从实践的唯心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实现了从异化史观向实践观点的回归,黑格尔哲学中的异化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来解释的,而马克思将实践的概念扩展到经济学中的生产实践等。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发展空间,马克思认为生产是历史的起源和发源地,因为有了人的生产,产生了物的生产,出现了交流的语言和人的意识。社会绝对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说:“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统一,从抽象的天上下降到现实的地上的人类概念,就是社会的概念,”[16]这是马克思的社会概念,社会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历史、自然与历史的关键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批判与超越,小到自我意识的批判,大到历史和社会的超越,唯物辩证法与实证主义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2-33、123-124.

[2] [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15、31.

[5] [12] [13] [14]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3-74、292、292.

[6] [7] [8][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64、118、5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5-76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0页。

作者简介

王晓珍(1991-),女,甘肃白银人,汉族,陕西師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在读硕士,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方向:实践哲学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