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国际结算》实践教学

2018-11-10吴薇

世界家苑 2018年10期

摘 要:本文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将国际结算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根据各自的目标、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国际结算支付手段和支付方式,并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知识分类理论;国际结算;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在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专业中,学生对各种结算方式和支付工具的熟练使用是《国际结算》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课程的实操性很强。基于这些特点,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以知识分类为前提,学习目标为主线,学习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模式。

一.国际结算实践教学内容的知识分类

知识分类理论将知识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该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获得过程、在头脑中存储和激活等方面存在差异。国际结算实践教学中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使用属于程序性知识,各种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的风险分析以及不同场景下支付工具、支付方式及其融资方式的灵活运用则是策略性知识。不同类别知识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有区别的,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程序性知识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是对概念和规则的应用,国际结算中各种票据行为、各项业务流程的实操就属于程序性知识。进行国际结算实操训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国际结算模拟软件进行授课。向学生传授票据行为、制单操作和支付方式及其融资方式的流程(其实这些本身是陈述性知识)后,借助模拟软件进行实际操作。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回忆这些流程、步骤,而是要通过反复的实践能够运用所学的概念、规则进行实际的操作,通过变式练习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例如电汇汇款业务的教学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是分析与电汇业务相关的情境,进而发现电汇所需的当事人和业务流程,此步使用图示法比较能清晰地展示业务流程,而案例法能直观反映电汇业务的情境;第二步是利用模擬软件练习电汇流程中的具体步骤,模拟软件一般是分汇出汇款和汇入汇款两部分来进行变式练习的,每个部分又细分成不同角色和若干步骤,学生可以反复练习直至熟练记忆;第三步是练习整笔电汇汇款过程的操作,这是将第二步中的分解练习进行综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电汇流程的系统记忆;最后通过整笔电汇业务的实操测试反馈学生对程序性知识习得的情况。

像业务流程步骤这类程序性知识习得速度慢,但是通过反复的实操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也不易遗忘,而且容易激活记忆。所以国际结算中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的流程教学应该以模拟教学软件的实操训练为主。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是对程序性知识的创新。所以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国际结算课程中对于各种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风险分析和支付方式及其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就属于策略性知识。这个类别的知识不同于陈述性知识,应避免以教师主动讲解为主,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因此主要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有趣和有序的教学环节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复杂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主动解决问题。例如设计一笔医疗设备的出口贸易情境,以出口商的角色确定支付方案。将学生分组后,各组成员搜集、整理和分析该笔出口贸易的相关资料,确定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既可以是单一的支付方式,也可以是几种支付方式的组合,还可以是支付方式与融资方式的结合等。各小组的最终方案是在小组成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得出的。最终方案会由其他组和教师给出评价,该小组成员据此进行反思。在一个开放性的情境下,通过学生对各种支付方式的优劣对比,以及分析该情境下出口商的需求与风险,学生可以将习得的各种支付方式、融资方式以及相关的贸易金融专业知识进行应用和创新。

2.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后,选用合适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讲授国际保理业务的双保理模式下出口保理商和进口保理商的权利义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借助现有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案例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后,将案例中涉及的双保理业务的当事人——出口商、进口商、出口保理商和进口保理商等角色分配给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国际保理的相关法律和国际惯例确定自己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和可以享受的权利,分析其面临的风险,最终结合案例对该角色进行评价,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结论进行点评,帮助他们反思自己对这个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问题的思考方式等。案例教学不能是教师单方面讲解案例背景、经过和结论,而应是引导学生参与对案例的了解以及分析,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情境教学还是案例教学的设计,都应该是贴合实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应该能基于国际结算业务的概念、理论、程序和规则等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灵活掌握,即获得策略性知识。同时情境创设与案例选择要具有时效性,紧密结合现实,选择近期的情境和案例,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国际惯例与规则。

总之,将知识分类理论应用于国际结算实践教学中,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类别的知识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应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锻炼实操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宗祥,徐捷.国际结算(第六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2] 张红梅.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探讨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

[3] 张晓旭.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设计 [J].滁州学院学报2009(8)

[4] 钟永红.金融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管理 [J].中国电力教育2008(9)下

作者简介

吴薇,1975年9月出生,女,汉族,湖南益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