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的科普传播

2018-11-10张银柱蒋守龙

戏剧之家 2018年22期
关键词:情感性客观性自媒体

张银柱 蒋守龙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主流媒体的信任度正在逐步降低。如今,越来越多的网民更愿意相信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新闻信息。2016年《牛津英语词典》将“post-truth”(后真相)选为当年的年度词汇,对于科学界而言,这象征着后真相时代的科普传播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在后真相时代,科普传播活动欣欣向荣却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处理好客观性与情感性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科普传播工作者及科普传播受众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后真相;自媒体;科普传播;客观性;情感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212-02

一、问题提出及概念界定

(一)后真相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1.后真相的含义

“post-truth”(后真相)在2016年被《牛津英语词典》选为当年的年度词汇。《纽约时报》将“后真相”定义为“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当公众开始挑选并相信自己认为是真实有效的信息时,世界变得和以往不再一样。近些年来,随着自媒体的诞生与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拥有话语权,大众探讨热点话题,揭露事件本源似乎更加便捷。然而,情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即,尽管事情已经发生,却没有人关心事实的真相是什么。[1]

2.后真相的表现形式

当前,在崇尚快餐文化,缺乏耐心的公众面前,消化“真相”往往只需要三步。第一步,由粉丝众多的微博大V、未经认证的“权威机构”、“野生科普菌”发起的话题。如,特朗普获胜当选美国总统后,他的女儿伊万卡·特朗普变为某些自媒体平台的“座上宾”,文章的名字是《富养的女儿是这样的》,文中大幅介绍伊万卡从小到大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极力倡导读者向她学习。第二步,由键盘侠、“局内人”发起的不破不立型话题。针对某一事件,当传统媒体发表观点后,大众可能依然存疑,接下来种种“知情人”会将剧情推向进一步的“真相”。近日,文坛大师李敖谢世,众多名人纷纷发文悼念时,女诗人、“国家一级女作家”赵丽华发文“披露”李敖生前发生的事情,并对其大骂:“这人渣终于去了”。对此言论,有人反感也有人赞同。事实上,关于李敖生前的行为,公众依然“雾里看花”,不明所以。第三步,参与人员为普通看客。按专栏作家王小山的话说“中国网民最忙碌,早上睁开眼到晚上钻被窝都在“批阅奏章”,大事件下来句“到此一游”才是正经事。真相?能借着纷纷扰扰抒发点生活的小郁闷小牢骚,那才是真相”。总而言之,在这个时代,真相变得不再重要,公众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内容。

(二)科普传播的内涵

1.关于科普

科普的内涵是一个不断扩展和延伸的过程。最初,“科普”主要是指科学普及;上世纪50年代,“全国科普协会”成立后,“科普”概念被拓展为科学技术知识普及;进入80年代后,科普包含的范围更是扩展到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甚至是科学道德的传播和普及。

从本质来讲,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并不属于同一范畴,严格来讲,科学普及是科学传播的一部分。

2.关于科普传播

一直以来,科学传播是科学普及的新形态,科学普及属于科学传播。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普及的模式不再像传统的科学传播一样,交流模式仅仅属于单向运动范畴,而是将科学知识、科学信息类比为地表水与地下浅层水关系,双方应当具备实现双向透过的功效。对于科普受众,科学不再“高深莫测”,而是更易理解并能交流对话,科学普及也就走向了“科普传播”的领域。

二、后真相时代科普传播的挑战

在后真相时代,科普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两方面,分别为:客观性背离和情感性误读。

(一)客观性背离

科普报道、科普书籍刊物、科普影视作品等都属科普传播。在后真相时代,科普传播从业人员必须要尊重客观实际、尊重科学,即,尊重科普传播的客观性。去年,有这样一则“科普贴”在微博上广为流传。发帖人称:“如果你被挟持要求输入取款密码,你可以用倒转输入密码的方式间接知会警方”,事实上,除各地警方相继辟谣外,还有网友亲自试验佐证,最终结果是“机器提醒你输错了密码。”

严格来说,银行卡密码设置是按特定法则编成,用以对通信双方的信息进行明密变换的符号。而上述科普帖的出现只能说明,在后真相时代,科普传播受众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内容。

(二)情感性误读

科普传播不是科学家内容的学术交流,而是一个“科学下嫁”的过程。目前,国内外比较成功的代表性作品中,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受到很高的赞扬,有人认为这部科普作品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在后真相时代,科普双方为了摆脱以往照本宣科、单向灌输形式的科普传播形式,在肯定科普传播需要具备情感性的同时,也陷入了错误渲染情感性的误区。当下随著人们对健康话题的关注,部分“野生科普菌”大肆宣扬“癌症不用治疗”的言论。为此,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研究专家李治中专门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否认了这一言论。

(三)客观性与情感性双重错位

1.居高临下的科普传播

具备客观性、科学性特征的科普传播与专家学者之间内部交流的科学传播有明显的区别。后真相时代的科普传播,如果不能将科学信息、科学知识化晦涩难懂为通俗易懂,那科普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欠缺情感的科普传播,往往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做到“以科普传播受众为中心”而是选用专业术语,以一种“冷漠”的姿态,向受众传递科学知识与科学信息。以科技期刊为例,刊载文章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受众对期刊的评价。[2]在科普传播作品,使用大量专业术语,会出现“懂的人不用看,不懂的人看了还是不懂”的尴尬境况。

2.情感性夸张呈现的科普传播

情感性夸张呈现是指在科普传播过程中,在形式和内容上,片面追求哗众取宠的科普传播效果,忽视和弱化了科普传播的客观性。[3]

科普传播的情感性夸张呈现在内容层面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那些吸引科普受众的话题性内容,而忽视了科普传播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往往选择信任度较高的媒介手段,运用夸大其词的言语来代替科学信息、科学知识的本源真相。

三、平衡科普传播客观性与情感性的策略

针对后真相时代科普传播客观性与情感性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应对策略。

(一)规范科普传播建制

后真相时代的科普传播,应该将服务社会公众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解决科普传播客观性背离问题时,政府机构应居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有关科普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较为落后,如何规范和调整科普传播的建制(组织、机构、制度等)及其建制的布局,增强和保障相关机构的权威性和专业性[4],在充满挑战的后真相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当背离客观性的所谓科普传播行为出现时,相关机构要做到,将纠正错误传播活动变为常态行为。后真相时代,科普传播传统媒体、自媒体平台积极“发声”需要被鼓励,更需要被监督。

(二)变革科普传播观念

后真相时代,科普传播的特点是兼具客观性与情感性,科普传播方应注意两者均衡发展。既要摒除高高在上,灌输式的科普传播,又要避免过分宣扬情感性弱化客观性。政府机构、科协以及广大媒体应充当科普传播观念变革的开路先锋。

第一,科普传播要以科普受众为核心。以气象科普动画为例,尽管其科普传播内容是严肃严谨的气象科学知识,但考虑到科普受众是广大青少年群体,那这样的科普传播在传递科学信息、科学知识的同时,在表达方式上要尽可能地加入情感元素,以保证传播的功效性。

第二,科普传播要以客观真相为基础。情感性元素的应用要“守本分”,不能喧宾夺主。以农业科普片为例,故事化策略和戏剧性效果不可或缺,但故事情节一定要围绕科学知识点展开。脱离知识点为中心的农业科普片只能称为“披着科普外衣的故事片”。

(三)培养专业科普传播人才

科普传播人才,是指在科普传播工作岗位上从事科普传播工作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各类专业科普传播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当前科普传播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后真相时代,媒介科普传播从业者存在知识结构不均衡的缺陷,或出身重理工科,不懂科学知识、科学信息的“软传播”;或出身文科,科技理解范畴浅薄,信息传递不准确。

培养职业化科普传播人才已迫在眉睫,尤其是对于广大高校而言,培养具备科普传播专业素养的人才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具体培养模式是将“职业化”分成国家级综合大学模式、地方性綜合性大学模式、专业性大学模式、民办大学与职业技术学院模式。[5]

四、结语

后真相时代的科普传播,其客观性与情感性均具备自身独特的表征方式。科普传播客观性的表征方式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决定了科普传播形式与内容的客观性;科普传播主体和科普传播受众需具备理性思维是科普传播客观性的内在要求。科普传播情感性则表现在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趣味性、“亲和性”和“独特性”。事实证明,在后真相时代,二者在科普传播中,依然不是分割的独立单元,而是在目的与手段、形式与内容上的“同生共荣体”。

参考文献;

[1]蓝江.后真相时代意味着客观性的终结吗[J].探索与争鸣,2017,(4):10-11.

[2]陈相雨,李桂芹.论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的形象传播[J].编辑学报,2010(2).

[3]陈玉海,邢怀滨.论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向度及其辩证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5).

[4]范春萍.科技资源科普化:人才是瓶颈[J].科普研究,2010,28(5):34-35.

[5]陈相雨,卫欣.论“职业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途径[J].东南传播,2010 (3).

猜你喜欢

情感性客观性自媒体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客观性与解释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后现代椅子设计中的情感性语义表达
浅谈语文课情感性的激发
语言的情感性之于高效课堂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