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类散在治疗干槽症中的疗效观察

2018-11-10王权炳程刚高金星丁榆德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碘仿纱条创口

王权炳,程刚,高金星,丁榆德

作者单位: 310014杭州,浙江省人民医院

干槽症是拔牙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在下颌阻生牙的拔除中,由于拔牙难度大,创伤较大,发生干槽症的概率也较其他患牙高[1]。该病发生后可造成患者拔牙创剧烈疼痛、口臭等症状,给患者的心理及生理上造成很大的痛苦。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利用碘仿纱条填塞,但是处理术后,患者仍有疼痛及口腔内异味感明显等症状。本研究就锡类散运用于干槽症处理中,可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拔牙创口愈合,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干槽症患者共78例,干槽症评价标准为患者拔牙后3~5 d内,拔牙创疼痛感较之前加重,伴有拔牙窝空虚,口内有腐臭感,伤口处疼痛在按压时明显加重[1]。入选标准:(1)拔牙术后3~5d内发生创口剧烈疼痛,伴口内有腐败臭味症状;(2)无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等全身系统疾病,排除全身系统疾病对拔牙术后创口愈合的影响;(3)能按照本研究要求进行随访及复诊;(4)患者知情同意并由本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按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男19例,女20例;平均年龄(22.45±2.82)岁;干槽症牙位:第三磨牙26例,第二磨牙4例,第一磨牙7例,其他2例。观察组男18例,女21例;平均年龄(22.18±2.13)岁;干槽症牙位:第三磨牙28例,第二磨牙4例,第一磨牙6例,其他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常规口腔消毒,在甲派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用双氧水、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拭擦拔牙窝创面,去尽腐败坏死组织,彻底清除牙槽窝内容物,暴露新鲜牙槽窝创面。观察组采用锡类散(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纱条填塞牙槽窝,对照组采用常规碘仿砂条(新乡市华西卫材有限公司生产)填塞牙槽窝。术后给予头孢呋辛250mg,3次/d,口服常规抗炎治疗。术后7d复诊,拆除碘仿砂条,观察创口肉芽组织覆盖情况。拆除碘仿砂条后观察组每天饭后漱口,清除食物残渣后,向牙槽窝内继续喷入锡类散2喷,3次/d,用药2周;对照组拆除碘仿砂条后,无特殊处理;继续观察第2、4周牙槽窝愈合厚度及第4、12周牙槽窝CT值。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程度评价标准 患者清创治疗后24、48、72h疼痛指标评价用数字评分法(NRS),用数字代替文字来表示疼痛的程度,将一条直线等分成10段,按0~10分次序评估疼痛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中间次序表示疼痛的不同程度[2]。

1.3.2 肉芽组织覆盖率 术后7d复诊拆除碘仿纱条,评价创口肉芽组织覆盖骨壁情况,如牙槽窝四侧骨壁肉芽组织完全覆盖记录为覆盖完整,两侧或者三侧骨壁肉芽覆盖为部分覆盖,只有一侧骨壁覆盖或全部骨壁暴露未覆盖则记录为未覆盖[3]。

1.3.3 牙槽窝愈合厚度 以术后第7 d复诊,拆除碘仿纱条后,以牙槽窝底到邻牙颌面的垂直距离记为La,术后第2、4周复诊同样测量垂直距离为Lb、Lc,第2周愈合厚度D2=La-Lb,第4周愈合厚度D4=La-Lc。

1.3.4 牙槽窝的CT值 采用芬兰Planmeca Promax3D口腔CT机及牙片数字成像系统分别在第4、12周对牙槽窝进行CT值测量,测量参照平面以干槽症牙槽窝前邻牙牙颈部下5 mm作为横断位平面,颊舌径中线作为矢状平面,在拔牙窝内以两平面相交的线上取三点 CT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牙槽窝的CT值。CT值越大,说明骨愈合程度越高[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24及48h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术后72h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比较两组术后7d拆除碘仿纱条后,观察组肉芽组织覆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3.92,P<0.05)。见表2。

2.3 两组牙槽窝愈合厚度及骨愈合CT值比较 两组术后第2、4周牙槽窝愈合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4周牙槽窝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2周牙槽窝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表3 两组牙槽窝愈合厚度及骨愈合CT值比较

牙槽窝的愈合一般是术后5~7 d,肉芽组织开始覆盖创面,到20 d左右,更成熟的结缔组织开始替代肉芽组织,牙槽窝进一步愈合,1个月后,原始纤维组织样骨组织开始替代结缔组织,并在术后3个月形成稳定的骨组织[5]。干槽症是拔牙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般发生在拔牙后3~5 d,拔牙创疼痛感较之前加重,伴有拔牙窝空虚,口内有腐臭感,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6]。对于干槽症发生的病因有很多因素,常见因素包括感染和创伤,国外有研究发现,在女性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干槽症发生率较未服用药者高,而服用避孕药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提示干槽症的发生可能与纤维蛋白的溶解有关[7]。还有很多因素如吸烟、全身因素及解剖因素等,目前认为干槽症是综合多因素的结果。

缓解疼痛和促进创口愈合是治疗干槽症的主要目标,而清创和抗感染治疗是目前治疗干槽症的主要手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在清创好的拔牙窝内填入碘仿纱条,其碘仿纱条由脱脂棉纱布、碘仿寄甘油组成,主要作用机制是碘仿遇到组织后能够持续缓慢的释放游离碘,产生持续的杀菌、抑菌作用,而且对组织细胞刺激小,同时碘仿纱条还具有一定的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8]。但长期临床应用发现干槽症发生后,虽经碘仿纱条治疗,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但术后肉芽组织创面的愈合较正常拔牙创愈合明显减缓,容易产生食物嵌塞,影响患者的生活。

锡类散原载清·尤在径《金匮翼》,由青黛、珍珠粉、象牙屑、壁钱炭、牛黄、人指甲和冰片7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消肿止痛、拔毒生肌、解毒凉血、促进黏膜溃疡愈合之功效。在现代药理学上青黛、牛黄、冰片具有抗菌消炎、提高机体免疫力,象牙屑、珍珠、指甲、壁钱促进肉芽生长,有利于创面愈合。国内有学者研究发现锡类散能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胶原沉积和TIMP-1的产生而激活成纤维细胞,促进创口愈合[9]。

本研究结果显示,将锡类散联合碘仿纱条应用于干槽症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满意,说明锡类散用于干槽症的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拔牙创肉芽组织的生长,并能促进早期骨愈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碘仿纱条创口
比缝合更好的创口封闭方法
心灵创口贴
牵伸对纱条条干不匀影响的模拟研究
改良型创口贴
纱条中纤维排列状态与纱条不匀的关系
小伤口都能用创口贴 ?
细辛纱条在痔疮术后换药的应用
樟脑酚+碘仿在难治性根尖周炎的疗效
双极电凝联合五黄油纱条鼻腔填塞治疗鼻出血的效果
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根管充填治疗牙根尖周炎40例及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