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推进安徽省城镇化发展

2018-11-07许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城镇安徽省

◎文/许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一、安徽城镇化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安徽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健全新型城镇化体系,完善相关推进机制,提升城市承载功能,不断扩大城市规模,逐步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城市间融合不断加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城镇化发展加快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省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50.5%,比2010年提高了13.8%,年均增长3.17%,高于全国增长速度。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23965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开发4424.6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102.3%和96.5%,年均增长分别为15.1%和14.5%。目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加快,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

2.城市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安徽省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容,面积快速增加。2015年,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926.36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了29%。城市建成区的公共设施、道路广场、绿化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2015年,安徽省城市道路面积31万平方公里,绿地覆盖面积7.9万公顷,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55.6%和41.8%。

3.城镇体系优化发展

全省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实施“两圈两带一群”的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合肥、芜湖两个中心城市率先发展,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形成了全省层级合理、分布均衡、梯次分明的城镇体系。2015年末,全省设省辖市16个,县级市6个,县城55个,建制镇946个;16个省辖市中,城区常住人口200万人以上的城市2个,100万~200万人的城市7个,50万~100万人的城市5个,50万人以下的城市2个,城镇化率超过50%的城市9个。

4.户籍改革有所突破

近年来,安徽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2015年,安徽全面实施居住许可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实现了户籍统一化。建制镇和小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户籍制度改革加速了全省农民进城的步伐,城镇人口向城市和县城集聚。2015年末,全省地级城市占城镇人口为52.86%,县城和乡镇占城镇人口的比例为47.14%。

二、安徽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较低,不仅低于发达省市,也低于全国平均值。2016年,安徽城镇化率52%,低于全国57.35%的平均水平。

2.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

在安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率通常用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常住人口包括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2010—2015年,安徽省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5%;超出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率2.08%,城镇土地低密度扩张趋势明显;安徽省城镇化率从43.20%提高到50.5%,年均增长3.17%;城镇人口从1973.18万增加到2008.68万,年均增长0.5%,表明人口城镇化发展明显慢于土地城镇化。

3.城市发展不均衡

一是城镇化空间区域发展不均衡。安徽城市群发展存在中优、南强、北弱、西小的发展态势:中部合肥经济圈和南部皖江地区(包括黄山)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实力较强;由于资源约束和地理位置影响,皖北地区经济实力较弱,皖西城市规模较小。同一个区域经济圈中,各城市发展也不同步。处于产业和城镇化的核心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距中心城市1小时自然距离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居住人口少、城镇化发展较慢。二是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不均衡。2015年皖江城市带人口占全省44.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67.9%。皖北地区人口占全省48%,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28.9%。皖北地区人口多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皖江、皖南地区人口少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三、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1.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对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管理体制等进行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促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高人口城镇化率。加大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投入,实现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土地占用机制,根据各城市的承受能力,决定进城农民数量和增加用地数量。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挂钩政策,改变现有土地征用收益分配格局,使土地增值充分反哺失地农民和土地综合占补平衡。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城镇化的合作机制,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实施整体开发,引导安徽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镇化考评机制,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质量提升为内容,制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2.推进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人口和经济在区域空间合理集聚的过程,由于以往城镇化建设存在重城市建设、轻乡村建设的问题,导致城乡经济二元制,城乡差距明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是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差距,城乡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征。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建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平台,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加快城乡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3.推进新型城镇化绿色、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政策导向,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从低成本要素拉动型粗放发展模式向创新和绿色的双轮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科学规划城镇生态发展空间。科学治理绿色空间,严格划分生态用地,留出省内各地生态环境发展的空间。加大城镇环境污染治理,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注重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将城市规模扩张与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相结合。鼓励申报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二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制定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制度,将环境治理纳入法律范畴,以全民守法引领、规范、保障新型城镇化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违法成本,放宽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督权限,创新环境治理的联合执法体制机制。三是推进绿色生产。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建立绿色低碳的发展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包装、配送等整个产业链的绿色环保,生态环境与和城镇经济良性循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统一。

4.建立开放、包容的新型城镇化

开放的发展理念,一方面是对外开放,即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开放的环境和开放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对内开放,即城镇化内部的开放,城镇之间的资本和信息的流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一是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理念。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加大对外开放宣传,制定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二是强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逐步改变以产品为主的对外开放方式,以城市生态环境、文化、投资环境等软实力来吸引外资,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强城镇发展规划、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多层次对外合作,推进合作创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实现互惠互利,扩大城镇发展规模,提升开发层次,打造城镇经济综合试验区、技术创新试验区等对外合作平台,增强对外合作支点建设,深化新型城镇化开放度。三是优化城镇内部的发展资源,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强化城镇与周边发达城市的外部联系,为开放发展提供设施保障。鼓励资本、技术、产品的开放流动,利用会展、物流等各种条件搭建交流平台,实现新型城镇化开放包容、互惠互信的网络治理。

5.构建共建共享机制

城镇化的共享发展理念是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权利,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一是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城镇基本设施建设,满足城镇居民生活基本需求,加大城镇公共服务投入,解决城镇居民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问题,提高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确立新的城镇生态观,实行绿色发展战略,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体系,切实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二是完善农民市民化推进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本质就在于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惠及新市民,完善农民工就业及社会参与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让进城农民能够共享城镇经济的发展成果。建立城乡一体并以常住人口为依据的新型户籍管理体制和人口登记制度,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家属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并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租购、公共文化等方面享有城镇居民同等权益,以合理化、合法化推进农民市民化。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城镇安徽省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成长相册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文化边城镇远
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1.2%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