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伤风抗毒素与头孢类药物致多重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

2018-11-06李世欣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2期

李世欣

【摘 要】目的:分析破伤风抗毒素与头孢类药物致多重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中2018年3月应用破伤风抗毒素与头孢类药物致多重不良反应的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原因和预防措施。结果:此次入组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出现皮疹,10例患者出现眩晕,12例患者出现心悸,发生率分别为45%、50%、60%,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时间及其合理性存相关性。结论:破伤风抗毒素与头孢类药物致多重不良反应与患者过敏性反应、用药时间等因素相关,临床用药中,应当关 ⒑喜⒂靡┛赡艽嬖诘某俜⑿浴⑶狈⑿圆涣挤从Γ繁S靡┑暮侠硇浴*?

【关键詞】破伤风抗毒素;头孢类药物;多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2-056-01

破伤风抗毒素与头孢类药物是临床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两类药物,但近几年,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其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也屡见不鲜,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将给患者带来健康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其它严重的相关性损伤[1,2]。为确保用药的安全性,我院对2012年6月中2018年3月应用破伤风抗毒素与头孢类药物致多重不良反应的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其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6月中2018年3月应用破伤风抗毒素与头孢类药物致多重不良反应的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此次入组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4例,其中12例患者足部被铁定刺穿,8例患者因锈蚀的建硬物致伤,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7.5±2.1)岁。

1.2 治疗方法 经诊断后,给予了TAT皮试,结果显示为阴性,而后进行TAT皮下注射,用药5~6min后,患者出现白色苍白、胸闷以及恶心等症状,给予患者吸氧,并保持平躺,同时给予500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所有患者均在30~45min左右好转,平均时间(36.5±2.3)min;而后给予头孢氨苄缓释片治疗,每天0.5g口服,并于当日下午出院,其中11例患者于5日后在此入院,9例患者于一周后在此入院,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皮痛痒,而后扩散至颈部、双腿内侧,经询问后得知患者多次使用头孢类药物,均未见不良反应。身体检查见:患者躯干、面部以及四肢均有风团样皮疹,考虑因TAT导致延缓型血清病,并给予1.5g头孢硫脒+250ml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第一组);10mg地塞米松+1g维生素C+500ml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第二组),同时停用美丰。头孢硫脒静滴速度控制为45滴/min,大于5~9min后,患者见心悸、眩晕症状,立即停止用药,给予5mg地塞米松注射静脉推注,而后开始第二组用药,指导患者取平卧位,输液结束后,患者症状好转,并收入皮肤科进一步观察治疗。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为0.941,白细胞技术22.6×109/L,血糖水平平稳,尿葡萄糖++,经询问患者不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以及肝炎等传染病病史 袢鲜澄铩⒁┪锕簦也淮嬖谥卮笫质跏贰⑼馍艘约笆溲贰Fし艨埔谰菔笛槭壹觳榻峁?0mg甲强龙、酮替芬等药物进行了抗炎、抗过敏等对症治疗。伴咳嗽、咽部不适、血象偏高患者,给予左眼氟沙星抗感染治疗,甲强龙使用2~3d后,患者症状缓解,皮疹消退,逐步减少用量,约5d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并经持续观察2d后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准予出院。

2 结果

此次入组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出现皮疹,10例患者出现眩晕,12例患者出现心悸,发生率分别为45%、50%、60%,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时间及其合理性存相关性。

3 讨论

经分析发现,本次入组患者中,所有患者均表示有明确的头孢类药物用药史,但未见不良反应,且基本排除受食物过敏或其它接触性过敏的影响,在用药后5~6min内出现了心悸、眩晕症状,并在停药后,症状好转,因此,可以认为过敏反应与使用头孢硫眯有明确、合理的时间关联性[3]。

TAT中含有异体蛋白,可能引起过敏性体克和血清病等I型变态反应。此次组患者均在皮下注射5~6min后,出现白色苍白、胸闷以及恶心等症状,在5~7d后出现皮疹症状,经血常规检查见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水平升高,因此可以认为药物不良反应与注射TAT有明确、合理的时间关联性[4]。

此次入组患者在口服和静脉滴注头孢类药物后,均出现了不良反应,因此,考虑皮疹的出现可能与头孢氨苄导致的迟发性不良反应或联用TAT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头孢氨苄与头孢硫眯是否存在交叉过敏现象。此外,头孢氨苄引起的迟发性过敏性反应也值得关注[5]。

综上所述:破伤风抗毒素与头孢类药物致多重不良反应与患者过敏性反应、用药时间等因素相关,临床用药中,应当关注合并用药可能存在的迟发性、潜发性不良反应,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余超,徐玉茗,徐瑾等.破伤风抗毒素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16,13(1):36-41.

[2] 曾小丽.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致延缓型血清病一例[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6,10(4):432-433.

[3] 陈霞.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与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过敏反应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5,(17):44-44,45.

[4] 孙蓉,班炳坤,韦敬土等.破伤风抗毒素皮试致儿童过敏性休克死亡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0):968.

[5] 陈彩莲,王桃林,朱流财等.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和破伤风抗毒素的过敏 从Ρ冉希跩].世界临床医学,2017,11(8):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