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阅读数量到阅读品质

2018-11-06郝忠勇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考考查题目

郝忠勇

中考是初中阶段重要的总结评价,其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毋庸置疑。“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开始于山东省潍坊市,在11年的实施推进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本文以2017年潍坊市中考语文中的阅读考查为例,探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发展走向。

一、初中面对的阅读考试评价

2017年潍坊市中考语文全卷满分120分,“阅读”部分考查分值占全卷分值的35%,其中名著阅读5分,诗词鉴赏4分,文言文阅读12分,现代文阅读21分。

1.名著阅读,包括《汤姆·索亚历险记》《童年》两部文学名著,均为课标推荐书目,以填空和简答的形式考查故事人物及段落分析。

2.诗词鉴赏题,选的是苏轼的《阮郎归·初夏》,考查题目有两个:一是分析表现手法及体现出的环境特点,二是赏析“弄”“碎”两个字的妙处。这两个题目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看学生能否归纳出词人所描绘的画面、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从学生作答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词的叙事视角把握不到位,不能把作者与词中所描绘的人物分清楚,没能从诗词中主人公的视角描述画面内容。有不少同学误认为“玉盆纤手”的“纤手”指柳枝,以为运用的是比喻、拟人的手法,对“碎”字的赏析也不到位。还有的学生过度解读词牌名,认为作品是在描写爱情。

3.文言文阅读也是课外篇目。题目一考查了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包括“造、劳、相与”,其中两个在《五柳先生传》《记承天寺夜游》中学过。题目二考查虚词“为、以、之、于”的意义与用法,出自试卷材料和课本。题目三是句子翻译。题目四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要求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旁人评价中总结人物特点。

学生在文言文考查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物特点,多引用原文来表示;二是要点不清,多数题目的回答内容重复;三是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文言文底子较薄。

4.现代文阅读两篇。《隐逃的倭瓜》是一篇散文,考查点既有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又有对精彩段落、句子的鉴赏,同时还有对写作思路及写作手法的分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全面的检验。从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关键字所对应的文句,而对暗藏的重点字词则容易忽略。很多学生能答出哪个是过渡段,却没有结合文章对其如何承上启下进行具体分析,在结合语境方面能力欠缺。

第二篇现代文是科技说明文——《寻找三体人的“水滴”武器》。题目一考查的是说明文开头的作用,需结合文章内容及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组织答案。题目二对说明文语言进行赏析,答案中必须含有“准确性”这个中心词语,表述为“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等。题目三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题目四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2017年潍坊市语文中考阅读命题选文新颖,全部来自于课外,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突出了人文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体现了时代发展与文化传承。阅读试题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注重从学生身心实际出发,重视对积累、发现、探究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考查学生真实的阅读水平。把中考的阅读篇目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比照来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阅读推广确实符合中考的要求。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考查趋势

根据近几年的潍坊市语文中考阅读命题分析,未来的语文中考阅读评价会更加贴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1.重视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语文中考阅读考查的最基本内容。中考具体考查学生在阅读语境中积累、梳理和整合语言的能力,以及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认识、理解、分析与表达的能力。

2.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要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章,探究和发现语言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能自觉反思自己的语言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阅读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教材的编排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成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读本三部分,这恰好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巩固和提高三个发展阶段相一致,为阅读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3.强调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要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从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欣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4.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能够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形成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详细阐述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强调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增加传统文化在中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三、阅读从数量到品质的必然追求

中考阅读评价是一种阅读品质的量化,以大量阅读为标志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阅读量的积累中,最终会实现质的飞跃。“读得好,写得出”,这是初中生阅读的理想状态。

1.适应个性需求的阅读。要清楚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内容。教师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学生的阅读需要,修正“齐步走”的刻板规范,多一些“量身定制”。有的学生喜欢《三国演义》,就给他们更多的历史资料帮助他认真阅读;有的学生喜欢图文并茂的书,就帮助他们收集有趣的绘本;有的学生喜爱侠义小说,可以推荐给他们《三侠五义》、金庸作品等。这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保护和培养。从一个喜爱的兴趣点入手阅读,更容易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兴趣。这才是一种适合时代发展的、尊重个体需求的阅读价值观。

2.建立更加灵活的阅读方式。如阅读《西游记》,班级可以制作海报,介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阅读方法等,张贴于走廊、教室、食堂等公共空间,让师生能随时品评。我們可以用观看影视剧的形式,弥补纸质阅读的不足;也可以组织戏剧表演,将经典情节艺术化地展示出来,在实践中提升审美层次……这些方式可以打破固有的阅读概念,赋予阅读更加立体、多元的内容形式。

3.尝试研究性小专题阅读。这是一种让阅读走向深刻的开创性尝试,即指导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如“古诗词中关于月亮的句子”“苏东坡的密州岁月”“课本中的传统民俗”。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文献的方法。阅读和完成研究报告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等能力的过程,可以使他们形成基本的阅读趣味和研究精神。

4.根据阅读内容制作出“小人书”。图文结合、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巩固阅读成果,除批注、摘抄等基本形式以外,我们还可以制作卡片,画出故事情节或者人物形象,配以人物小传等文字,形成一本浓缩版的“小人书”,便于记忆与交流分享。如将“金陵十二钗”“梁山一百单八将”做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根据个人爱好,可以选择白描、水彩画或者漫画等不同形式。这是一种创作式阅读,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5.用好阅读“脚手架”。“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每个板块前有阅读导引,阅读篇目中有批注,文后有鉴赏提示,另有“经典诵读”“古诗词诵读”等特色内容。这些都是极好的阅读辅助工具,是帮助实现阅读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的“脚手架”,一定要善于利用。

只要用考试来作为评测手段,阅读就不可能过于轻松和随意。以自主、大量阅读为特征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教材紧密结合,针对考试命题趋势不断优化更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推动阅读品质的提高,引导学生阅读由量变到质变。我们要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丛书,并合理拓展课外阅读,为学生中考持续助力!

猜你喜欢

中考考查题目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中考“三数”大扫描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