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学生是首要的课程

2018-11-06莫纪锋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情研究教育

莫纪锋

在新的教育生态下,更加需要关注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而每个个体需要教育人用心用情去研究挖掘,因此,研究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起点,也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终极目的。

一、读懂学生,才能读懂教育

当前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教会学生知识或学生如何学会知识,很少照顾到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于是,总有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尽管这些学生并不占多数,却恰恰是最需要教师给予关注的群体,也就是说,在“多数人”面前,这些“关键少数”只能被选择性忽视。新生态学校更加重视根据不同时间段学生特点进行施教,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重塑教学流程。比如根据初中生不同时间段的表现,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知特点等,从而确定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学段,教育的侧重点在哪里,研究初中学段如何上挂高中、下联小学。也就是说,在教育工作中只有始终聚焦一个对象——学生,不断用“互联网+教育”的思维去探究,读懂学生,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对刚入校的初一新生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用信息化手段精准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分类施教;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案跟踪,为每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学习方案;每学期进行一次学情碰头会,用技术手段分析学情,便于老师们依据学情变化开展差异化教学;初三毕业时,让学生总结自己3年的收获,制作完成“致我们逝去的初中时代”的电子档案,逐渐深化研究学生特点的课题: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的研究。

这样,我们的教师就不是只扮演“教学的师傅”,更重要的是扮演了读懂学生的“分析师”,将教育教学管理和对学生的研究紧紧地结合起来,从而确定不同学段不同的教育重心。如初一,学生入学,一切皆“新”,迈好中学第一步,重点抓好适应与养成教育;初二,学生步入成长分水岭,重点抓好青春期教育,预防两极分化;初三,学生面临升学和成长双重压力,唱响青春主旋律,重点抓好励志教育和科学备考指导。

二、把握学情,立足教学实践

学生不仅是教育资源,也是教学资源,研究学生会发现学生也是教育资源,具有独特性、差异性、组织性、认知冲突性的特点。因此,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成为“重组教学的设计师”,相信只有差异学生,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可以在老师的有效帮助下走向自己的成功。

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借助大数据等新技术,读懂学生的认知状况,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评估学生的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学习推送方案。比如课堂教学中,一是针对学情,分层教学:分层设定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分层进行课堂练习,分层进行课堂评价,让每一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二是小组建设,完全放权:从设置办法到座位排列,从文化建设到职责分工,从组规制订到评价办法,完全由学生讨论制订,决议实施;三是研究学法,自主学习:根据文、理科思维特点以及记忆规律,重视预习、学习、复习等环节,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研究学生是怎样学习和成长的,读懂学生的非认知状态,包括动机、情绪、品质、价值观等。这些信息在传统教学中容易被忽视,因为教师看重的是结果,而非过程。可是,教学是一种整合的活动,远比想象中复杂、丰富。两个学生的分数可能是一样的,但他们的学习动机、投入程度、学习品质等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相比认知因素来说,学生的非认知因素作用可能更大,甚至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关键。所以,把握学情,研究学生的非认知状况,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如通过多种方式和学生研究这五个问题:探讨我们为什么学,来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探讨学什么,来解决内容、目标问题;探讨怎样学,来解决过程与方法问题;探讨学不会怎么办,来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探讨学得怎么样,来关注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问题。

总之,只有把握学情,才能让学生明白,学会是起点,学会才有兴趣,学会才有信心,从而引导学生打造一条“会学、乐学、创学、学会”的学习生态链条。

三、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

长期以来,教师只有选择怎么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教师变成了传递规定内容的管道,任务就是将教材内容“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学生。于是,课程被窄化为教材,教材又被肢解为不同的知识点,然后又进一步细分为重点和难点,几乎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些孤立、割裂的知识点进行的。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人综合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种子思维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所有的教育都是为种子的成长提供环境、创造条件的;而种子本身具有成长的DNA,只要给予适宜的土壤、阳光、水分、养料,种子自然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研究学生就要基于对种子思维的认识,让自主成长成为学生生命的主旋律。

学校管理,让学生会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成为常态;班级管理,让学生当家,尝试让班级行政管理小组解决纪律、卫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事务,班级学习科研管理小组解决各科学习上的问题;课堂教学,让学生做主,同学之间的互学、老师的助学、小组的合作探究,都服务于学生自学,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文化建设,让学生设计,力争做到每处景观的创意设计,都先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评选最佳方案,把文化建设的过程变成学生接受自主教育的过程。

总之,在新的教育生态下,研究学生应该成为学校首要的课程,如果教师观念不变,任何教育变革都难以实现。教师除了教授知识,还应负担起读懂学生、把握学情、锻炼学生的职责,这既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使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当我们教育者真正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进而做到尊重个性、点燃灵性、激发创造性的时候,一切教育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责编 欣 航)

猜你喜欢

学情研究教育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