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十载力创“茶疗”的回忆

2018-11-06林乾良

茶叶 2018年3期
关键词:茶学食疗功效

林乾良

本人1950年至1955年就学于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外科医生(浙二医院)。第二年被卫生部调沪参加首届中医研究班。三年后(1959年)回到浙江医学院执教中医学,后来调到中医学院任教至退休,拥有五十余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经验。

大约在1969年~1981年,我发现从中医临床、中药研究、养生保健、本草文献以及食疗五个领域的好多内容都及于茶,大感惊奇。后来综合各方面材料,才觉得其中大有文章。就先从茶的传统功效与茶史这两方面全面收集古今资料,希望有所作为。1982年的暑假,足足化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前后查阅不下五百种的文献,包括茶学、中医药学、经史子集三大块,将其中与茶叶功效有关的61种文献依时代次序排列起来。由于仅是资料汇编,自觉还未大成。因为忙于研究老年医学,就把这件事搁了下来。

1983年的“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我便撂下其他课题,赶写出两篇论文:《茶叶药用之研究》与《茶史片甲》。尤其是前者,将此前所得之资料逐条剪得粉碎,再逐词加以标志。如“明目”、“益气力”、“止渴生津”之类,各注以文献出处的序号。大盒中,充满了数千小片。然后再按中医论药的功效各装入几十个小盒中。再数度排比调整,终于得出茶叶药用功效共20项。仅仅剪、标、分、理,整整用了五天的工夫。必须一次做完,否则花时既多、家人也无法生活(只因到处摊着大小盒子)。这两篇论文如今尚在(附图1)。后来又经多次增修为24项,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定局。

30年前的那次大会,是我国茶学、医学(中、西及基础、临床)与文化人的首次大聚会。我的两篇论文,居然引起广泛的重视,后来都在《中国茶叶》上发表了。在此基础上,我的第一本茶书《养生寿老话茶》,于1988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上述两篇论文的发表,仅是这次会议对我的一大推动;此外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茶疗”的提出。

由于这次大会前后历时六天,大家都食宿在按钮中,大大促进了不同学科研究者之间的亲密交流。在会程的后半段,我想到笺笺茶叶、竟有如此多的防治疾病的功效。除了总结的20个中医传统功效外,又有降血脂、降血压、抗癌、抗衰老、抗辐射……等现代发现的功效,可称中西医药中独一无二之事,非同小可。联想到自己1955年医学院外科系毕业以来经历过的种种疗法:如理疗、食疗、睡眠疗法、封闭疗法、鸡血疗法、卤硷疗法、巴甫洛夫疗法等,何以不能有“茶疗”呢。在分组讨论时我便提出:唐时陈藏器已有“茶为万病之药”的意思(但今辑的《本草搭遗》尚无其文),加上千年来的补充应可专列“茶疗”。后来又与几位大师级人物请教:医学方面如王季午、何任、杨继荪;茶学方面如吴觉农、庄晚芳,均微笑以为可,令我大为振奋。于是会后立即行动起来,作为试探,于1985年在《福建卫生报》以《茶疗专栏》发文廿余篇,又在1985、1987两度在杭召开的国际茶学会议上发表《茶疗》专文,在国内外造成很大影响。

十五年磨一剑,终于1998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我与学生陈小忆合作的《中国茶疗》一书(图2)。这本书在国内外的影响可真非同小可。这里插两句:一是其间又进一步追查古今文献(以古为主),得到材料者照样分条梳理。遂从92种文献中,共梳理为茶的传统功效24项,乃成经典;二是曾在1991~1999年于《茶叶》杂志发表《茶疗专栏》18篇;又在2004~2006年在《茶博览》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10篇。其他专著如《茶印千古缘》、《茶寿与茶疗》等。

《中国茶疗》一书的初版曾数度加印,畅销海内外。在大陆已出3个版本: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第1版,2006年中国农业出版社第2版,201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的是第3版,与其他四本中医书合为《林乾良医学丛书》。

海外,则有由台湾宇河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茶疗》全书。2013年初,由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与美国Beffer Link Press 联合摘译成英语出版,书名为《Tea Therapy》。此书在西方世界颇为流行,以致波兰出版商当年即提出要出波兰文版。8月份即与他签订了合同,翻译工作紧锣密鼓进行,很快在2014年出版该书的波兰语版。

茶疗实分三大类:单味茶(为茶疗之主体)、茶加药与代茶。代茶其实无茶,用的是其他食物(如大麦、焦米等)或药物(菊花、胖大海),但“一依煎茶”(宋《太平圣惠方》)。其用法以内服为主,亦可外用与体外应用。内服中,以汤为主,兼有茶剂、丸剂、散剂与食疗等。有效佳、面广、无毒、味美、价廉、便用六大优点。妙哉!茶疗。

图1

图2

猜你喜欢

茶学食疗功效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消化不良 食疗帮忙
藏雪茶的养生功效
食疗助你远离感冒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食疗养生祛湿气
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