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林

2018-11-05

公务员文萃 2018年10期
关键词:际遇蔡澜老婆婆

我够了

◎许崧

如何对待这个日夜不停提速的时代,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选择。社会一直努力绑架我们,手段花样百出。在我看到的背道而驰的人生中,有一位是淡水河边的老阿妈,她在那里卖冰激凌蛋筒,人家卖15元新台币,她卖10元,每天都还早早就收摊。我一位本地朋友有次实在忍不住问这是为什么,老阿妈的回答是:“我够了。”真是振聋发聩。

也许所有的秘密都在这里了。对抗这永无宁日的飞奔,“够了”是真正的解药。满足感毫无疑问是幸福感的来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希望得到更多和希望拥有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相悖的。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自己和别人的

◎张小娴

接受自己的失败总比接受别人的失败容易。自己的失败总是有理由的,譬如时不我与,对手太奸险等,别人的失败却是活该的。

接受自己的成功比接受别人的成功容易。自己的成功是运气加努力;别人的成功却纯粹是运气。

接受自己的际遇比接受别人的际遇容易。自己的际遇好,是自己应得的,际遇不好,是命中注定;别人的际遇不好,是他没有上进心,别人的际遇好,是他阿谀奉承得来的。

接受自己的软弱比接受别人的软弱容易。自己软弱,是因为很多人需要自己照顾,所以不能随便逞强;别人软弱,就是无胆匪类,没骨气。

接受自己出卖朋友比接受别人出卖朋友容易。自己出卖朋友,是情义两难全,出卖他,也是无可奈何;别人出卖朋友,则是无情无义。

接受自己出洋相比接受别人出洋相容易。自己出洋相,其实是故意娱乐大家;别人出洋相,却是出得特别难看。

接受自己变心比接受别人变心容易。自己变心是情至义尽;别人变心是寡情薄幸。

只有一件事情,是我们接受别人比接受自己容易的,那就是赞美。自己的赞美,也许是自欺;别人的称赞,却是真心的。

(摘自《想念》)

试看古潇洒,值得频回首

◎木心

中国古代人,能见于史册的,我注目于庄周、屈原、嵇康、陶潜、司马迁、李商隐、曹雪芹……他们的品性、才情,使我神往。我钦羡的另一大类:季札、乐毅、孙武、范蠡、谢安、张良、田兴……他们的知人之明,极妙;自知之明,妙极。孙膑没有及早看透庞涓,是笨了三分(笨不起哪)。田兴则聪明绝顶,朱元璋哄不了他,请不動他,只好激之以“再不来的,不是角色”(流氓口气活现)。角色田兴来了;话旧旬余,朱赠金银,田慨受不辞。出得宫来,悉数散与平民百姓,孑身飘然而去。

美哉田兴!

季札的挂剑而去,也是最高的潇洒——美哉季札!

潇洒是这样的潇洒,现代时装公司广告上的潇洒是指衣服裁剪得好。

试看古潇洒,值得频回首。

(摘自《琼美卡随想录》)

局外人困境

◎陈赛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失去,指那种总在担心失去或错过什么的焦虑心情,也称“局外人困境”。

一开始,FOMO似乎只是特指担心错过派对之类的社交场合,但后来范围渐渐扩大到一种普遍的焦虑感。你总觉得朋友圈里会有有用的,或者好玩的东西出现,不刷就会错过。或者你觉得别人都比你过得好,玩得比你开心,事业比你成功,人生比你有趣,从而造成一种对自身境况的不满,一种持续的压力,想要做更多的事,花更多的钱,获得更多有趣的体验——未必因为这些事情对你来说很重要,而是它们看起来对别人很重要。

英国《卫报》上有一篇文章这样描述FOMO的症状:“从一种尖锐的嫉妒开始。然后是焦虑、自我怀疑、一种啃噬人心的不足感,最后是强烈的挫败感和愤怒。”

据称FOMO主要影响那些对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之类的社交媒体上瘾的人。根据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大概有56%的社交媒体用户有这种毛病,而且已经有研究证实它与许多现代心理疾病有关,包括焦虑、抑郁、社交恐惧以及各种身心疾病。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知足

◎网文

有一次,香港美食家蔡澜在印度一个荒凉的地方拍戏,三个月一点荤腥都不见。他怀念肉的滋味,就画了一条鱼。

他把这条“鱼”给当地一位老婆婆看,问:“你吃过鱼肉吗?”老婆婆摇了摇头。

蔡澜遗憾地说:“你连鱼肉都没吃过,真可惜了。”

老婆婆回答:“这东西,我连见都没见过,有什么可惜的。”

人生是由苦与甜组成的,甜,往往源于满足的心态,正所谓“知足常乐”;而苦多源于贪婪,想要的太多,又不能得到。

有时候,人的占有欲越强,反倒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心理落差也就越大。

老婆婆一辈子没吃过鱼肉,但并不觉得遗憾,因为她对人生已经知足了。

知足是一种心态,能使人以豁达的心胸去面对这个世界。

猜你喜欢

际遇蔡澜老婆婆
言论
蔡澜杀价
永远不能出价
The Old Woman Who Lived in a Vinegar Bottle 醋瓶里的老婆婆
最棒的玉米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
老婆婆的绳子
(贪心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