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移理论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2018-11-05蔡帅

科教导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迁移理论语言学习汉语

蔡帅

摘 要 本次论文运用迁移理论解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在查阅相关文献之后,我将这篇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解释语言中的迁移现象及因此而产生的语言迁移理论;第二部分介绍解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第三部分,我将勉力运用相关的语言迁移理论描述并解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关键词 迁移理论 汉语 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8.022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migration theory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fter consult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author divided the paper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migration phenomen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language and the resulting language migration theory.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explain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results;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will use the relevant language transfer theory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Keywords migration theory;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1 有關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首先是一种现象,而因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理论被称为语言迁移理论。

1.1 语言迁移现象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学习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Ellis在1965年提出将“对于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设”作为对“迁移”这一心理学概念的定义,而且他认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概念是“语言迁移”。

现在我们可以对语言迁移进行一个较为恰当的描述: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就是语言迁移(奥德林1989)。

1.2 语言迁移理论

1.2.1 语言迁移理论的前世

学者们在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为了解释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语言迁移概念。这一概念在上节中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针对这一概念,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语言迁移理论。

最初,语言迁移理论是与行为主义相关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是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迁移”就是母语习惯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学界提出了正迁移与负迁移之说。负迁移:当母语与目的语形式不同时,母语知识等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干扰”作用;正迁移:当母语与目的语形式相同时,母语知识等会对二语习得产生“促进”作用。此时迁移理论是作为对比分析假说的基础理论之一而出现的。

随后,因为偏误/错误分析的兴起,对比分析假说受到挑战。实验数据表明,目标语与母语之间的差异不一定会引起迁移,即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差距距离的大小并不总是与目标语学习难度成正比。这一时期的语言迁移研究徘徊在低谷。

后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与语言学的进一步结合,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的内部系统结构,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认知技能的习得过程,我们在分析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时,不光要考虑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差异,而且也要把学习者的认知心理纳入考量的范围。而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往往是其母语环境带给他的经验和态度。

1.2.2 语言迁移理论的今生

语言迁移理论发展到今天,对于语言迁移现象,从类型上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正迁移、负迁移。

正迁移是因为跨语言相似性的影响,对语言的习得起到促进的积极作用。目的语和母语词汇之间的相似可以促进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发展,元音系统的相似可以利于学习者识别元音,书写系统的相似可以使学习者更快地熟悉目的语的阅读和写作模式,句法结构的相似可以促进语法的习得。

负迁移是由于跨语言相异性的影响,学习者在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错误或产生不符合目标语规则的形式,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现象。同正迁移相似,负迁移在二语习得的各个方面广泛存在,而且由于负迁移主要体现为与目标语常规的偏离,因而相对较容易辨认。

以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迁移,二语习得的各个层面上都可能发生语言迁移,例如语音迁移、词汇迁移、语义迁移、语用迁移等。

2 二语习得

2.1 什么是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后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人们主要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2.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即是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过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汉语语音习得研究;二是汉语词汇习得;三是汉语语法习得。就汉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导向而言,所谓习得过程研究是以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有别于以结果为导向的研究。

2.3 小结

通过这两节的介绍与解释及联系理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洁的概括。

总而言之,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中的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语言迁移理论是用于解释二语习得中有关语言迁移现象的成体系的理论。运用语言迁移理论可以从某一角度描述并解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3 运用迁移理论描述、解释二语习得

在对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移理论、二语习得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将勉力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利用语言迁移理论尽可能描述、解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时其中反映出来的语言迁移现象。这部分章节将分为三个层面,一为语音的迁移,二为词汇的迁移,三为语法的迁移。

3.1 二语习得中语音的迁移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在学习者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语音是极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一节中,我将结合欧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在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产生的偏误,利用语言迁移理论描述并解释母语与目的语差距距离对二语语音习得的影响。

3.1.1 声母偏误

汉语的声母、英语的辅音,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汉语的声母仅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英语的辅音则没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但是有清浊之差别。

英汉语言语音上的差距距离的不同导致了欧美留学生在不同声母的习得中国年的差异,他们对于某些声母的发音可以做到零偏误,比如p, m, f, t, n, l等。因为英语中也有相对应的音,而且发音方式相同,所以欧美学生可以较准确的发出这几个音,这就是母语正迁移所起到的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

然而,因为英汉的语音体系存在较大差距,欧美留学生在其他声母发音的学习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偏误。比如舌尖前音的偏误,欧美留学生常常把z[ts]读成英语中的[z],而且汉语中的z[ts]还与英语中的ds[dz]读音相似,所以欧美留学生也常倾向于把汉语的z读成[dz],这便是明显的由母语的负迁移而导致的偏误。欧美留学生都把以z开头的字读得特别重,这就是因为他们把汉语的清音z读成了英语中的浊音[dz]。

3.1.2 韵母偏误

欧美留学生在习得汉语韵母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偏误,其中有关韵母i的偏误最多。i在汉语中代表三个不同的元音[i]、[-i]、[-i],辨识这三个音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十分容易的。当i跟在不同的声母后时,我们能够自然地发出相应的元音。对于欧美国家的留学生来说,受到他们母语的影响,只会把i发成[i],而常常很少注意到其他两个音位的不同之处。

3.1.3 声调偏误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在汉语中,不同声调的读音就会产生不同的含义,而英语是没有声调的语言。欧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因为没有感知经验作为基础,在习得汉语声调和五度标记法时,留学生只能是概念化的理解,而不能有直观的感受。因此他们的发音常常忽高忽低,特别是在遇到音高变化幅度较大的声调,如上声、阳平、去声等,往往会出现偏误。

例如上声的发音,欧美留学生往往起得偏高,下降又不到位,并且前短后长,这样字就常将上声发成介于阳平与上声之间的324调,并且上声和阳平之间的高低对比非常小。

3.1.4 小结

我们不难看出,在语音习得方面,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非常巨大,而这种影响又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当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发音有相近或相同的地方时,这种相似性便能够使得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语音发音,这是正迁移;但是若是学习者的沐浴中没有类似的感知经验作为基础,比如声调的学习,那么他们理解汉语的声调就非常困难,这是负迁移。

此外,不难发现,在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两种语言的相似性不仅仅会起到促进的作用,还有可能会起到干扰的作用,即留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寻找母语中相似但实际上错误的部分来代替二语习得中正确的部分,这又是一种顽固的负迁移了。因此我们可以说,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距距离与它能否促进或干扰目的语学习之间并没有确定的成正比关系。这种语间的迁移在结构和行为上来说应当是随机的。

3.2 二语习得中词汇的迁移

在词汇的习得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对目的语中词汇的词义理解和运用。宽容地说,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接下来,我将结合日本、欧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在词义方面的偏误,利用语言迁移理论描述并解释母语与目的语差距距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3.2.1 词义

日本学习者在刚开始学习汉语时,由于日语词汇中有许多和汉语词汇相似的地方,因此他们面对汉字词汇的时候,没有多少陌生感。相对非汉字圈国家的学习者而言,日本学习者往往要接受得快,但正是由于母语正迁移带来的轻松感和熟悉感,日本学习者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两种语言的细微差别,从而导致了“越学越难”,学而不精的后果。

在例如对“爱情”、“关心”的词义理解方面,在日语中,“爱情”既可以指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也可以指男女之情;而汉语仅限于男女之情。另外,在日语中,“关心”有两个意向:①关怀;②对特定的人或事感兴趣。两种义项皆为名词。而汉语中的“关心”则作动词使用,这就导致了虽然日本学习者能够辨认出词汇,但是因为受到母语习惯的影响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形相近而义微差的词汇,而且不论学习者是否清楚此类汉字词的词义,在使用上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偏误现象,而这种偏误多数很可能是由于其母语与汉语的“类而不同”产生的,这便是母语所帶来的负迁移了。

欧美留学生则与日本学习者不同,因为母语是纯粹的表音文字,接触到表音文字时,不会因为“类而不同”而产生的词义理解和运用偏误问题。欧美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熟悉了母语词汇高度的概括性和模糊性,从而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于使用条件极多的汉语词汇出现漏用、错用现象。

英语具有直观、概括、模糊,特别是一词多义,一个词语承担很多意义和用法,母语的特点导致了欧美留学生在汉语习得中错误的发生。

3.2.2 小结

汉语词汇这部分的习得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类而不同”而导致的词义理解偏误;另一种是因为构词法内在逻辑不同而导致对词义的大小范围或者搭配使用有误。

简单来讲,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到母语的形式上的干扰或者是内在逻辑思维的影响,都会在学习汉语词汇中产生一定的偏误,在这方面,很明显的是母语带来的多是负迁移,无论是形似的日语还是形式不相同的英语。

3.3 二语习得中语法的迁移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语法好似一门语言的灵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规则,在二语习得范畴内,学习者需要在自身母语语法规则的语境下去学习另一种新的语言(如汉语)的语法规则,这其中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及其迁移现象是非常常见而值得深究的。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将汉语作为二语习得时出现的语法偏误等来解释这一语法迁移现象。

3.3.1 遗漏

在初学汉语的欧美留学生常常会出现话语中缺少了一个在语法上必需的成分这样的偏误。例如:他穿了一顶白色的帽子,一件白色的衬衫,一条白色的裤子。这句话中“穿”能和“衬衫”、“裤子”搭配,但却不能与“帽子”连用,学习者在造句时由于汉语动宾搭配的复杂性而遗漏了适当的动词,只保留了常用的一个。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通过对比英语的语法规则我们不难发现,英语中无论穿戴何种衣物,只需用“wear”一词表示即可,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3.3.2 误代与错序

汉语的语法规则里,虚词和语序是极重要的语法手段。而母语为英语的二语习得者往往很难理解到这一点。例如:他遗失着一个钱包。“遗失”是一个结束行动词,表示动作无法持续,因此不应当加表示持续时态的“着”,而应该换成表完成态的“了”。

错序指的则是语序的错误,例如:我看这篇文章完了。这便是语序的颠倒,因为英语中多有“动+宾”或“宾语+非限定动词”的句子结构,将宾语直接放于动词前的现象,则完全没有。

3.3.3 小结

汉语的语法比较特殊,主要表现为词类和句法成分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往往借助语序和虚词这两大句法手段;而英语属于屈折语的语言,是词形变化规则和用词造句规则的结合。

因为两种语言在语法原则层面上的不一致,导致了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偏误,往往母语不能提供一个相似的学习经验和感受,反而是延续下来的习惯干扰了新的语法的习得。

4 总结

学习者在将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的偏误,这些偏误大多是由于其母语或其过去的学习经验在新的语言中迁移导致的。

比如在学习汉语语音的过程中,学习者对韵母和声母的理解往往会求助于自己的母语经验,从而导致了相似却错误的发音,另外如果学习者之前的学习经验中没有关于声调的知识,其在学习汉语的声调、语调时,往往会表现出发不准、发不好的情况,如果学习者本身母语有声调,那么便能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汉语的声调。

将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加强正迁移,减弱负迁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重视语言迁移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具体作用,也应该在把握其在整体学习过程中的影响。二语习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迁移随时可能发生,它可能发生在母语和目的语间,也可能发生在中介语和目的语间,更可能发生在多种语言之间。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更有学习者个体的因素。此外,除了语言知识的迁移,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文化和情感也会有迁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周大军.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外国语,2005(6).

[2] 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外国语,2002(6).

[3] 夏洋.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研究.黑龙江大学,2005(1).

[4] 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

[5] 张述娟.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相关问题的综述——语言迁移 中介语 二语习得.理论界,2009(12).

[6] 毕慧超.欧美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的偏誤调查报告.黑龙江大学,2011.

[7] 刘春艳.日语中汉字词汇对日本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迁移作用研究.山东大学,2015.

[8] 许小霞.汉英词汇对比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西北大学,2012.

[9] 陈卓伦.关于英汉语法对比研究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四川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迁移理论语言学习汉语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扎根语言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让英语教学闪现创新智慧的灵光
社交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用
论河南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汉语与拼音
试论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