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与批判

2018-11-02庞艳宾

出版广角 2018年18期
关键词:通论唯心主义哲学

【摘 要】 《哲学通论》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哲学本质的学术性专著。该书以西方哲学史为理论背景,意在帮助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和提高理论境界,从而实现人们对于哲学本身的觉解。该著作主要阐述了哲学的独特思维方式,依托的生活基础,面对的主要问题,发生的派别与冲突,经历的历史演进以及崇高的修养与不朽的创造,突出了其批判性和反思性的特质。《哲学通论》这一著作对于我们学习哲学、理解哲学,具有启发性。

【关 键 词】《哲学通论》;反思性;批判性;孙正聿

【作者单位】庞艳宾,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8.

哲学是什么?这也许是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即使是哲学家,在这个问题面前也会显得捉襟见肘。孙正聿教授在《哲学通论》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释,并赋予了哲学概念一定的当代意义。高清海教授说:“哲学就是哲学,必须从哲学自身去理解哲学。”[1]高清海教授在此强调了要从哲学本身的观点出发来审视其发展,而这所面临的问题需要设置特定的哲学通论课程来探讨和阐明。于是,孙正聿教授根据哲学这一特殊属性撰写了《哲学通论》一书。

一、爱智的追求

本书在导言部分就开始引导读者“进入哲学思考”,孙正聿教授以追本溯源的方式,从古希腊先哲追求的“爱智”入手,他认为古代哲学扮演着一切智慧的总汇角色,而有着爱智追求的哲人则是一切智慧的人格化。孙正聿教授详细地比较和论证了智慧与爱智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爱智是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安身立命之本的大智慧。孙正聿教授结合中国古代哲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张载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还结合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寻求最高之原因”,进而使人崇高起来,从而探讨生命的意义。所以,这种“爱智之忱”饱含着哲学家对时代困境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展望。孙正聿教授一再强调哲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同,它不是某些现成的知识,我们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不能只记住某些现成的条文,或仅运用一些哲学概念,这样去学习哲学会一无所获,永远走不进哲学。孙正聿教授在回答哲学是什么的时候,明确表达了哲学不是一切知识的总汇,也不是科学之上的科学,他强调哲学是一种“爱智之忱”,它为人类的安身立命寻求意义和价值。

在“哲学的自我理解”中,孙正聿教授对哲学展开了刨根问底的一连串追问:“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它也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它也赋予人以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它也启迪人以真理?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它也劝导人以向善?难道哲学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吗?”[3]针对这一系列的追问,孙正聿教授回溯了西方哲学史的各种派别,概括了“普遍规律说”“认识论说”“存在意义说”等等。孙正聿教授认为这些问题要用马克思的实践论说才能得到更好的阐述,所有的哲学问题只有从人类的实践活动,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出发点才会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人的自身存在以及提高人生精神境界的意义。孙正聿教授一再强调哲学在当今时代只是作为人类所拥有的把握与理解世界的其中多种基本方式之一,所以,只有将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基本的出发点,科学而又全面地理解人类所把握和解释世界各种各样的基本方式,才能真正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哲学的各种“文化样式”。孙正聿教授把实践观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基本立场,用实践观来理解各种哲学观。孙正聿教授还介绍了经验常识的、神话传说的、宗教信仰的、科学真理的、伦理规范的、艺术审美的以及哲学的等诸多人类诠释世界的方式。人类由此在思想中构成了不同的图景,它们之间相互冲突,进而凸显出哲学世界图景的重大意义。

二、反思的内容与批判的精神并举

在《哲学通论》第一部分中,孙正聿教授反思了哲学同经验常识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晰地阐述了哲学首先要反思以及批判经验的常识,从而超越经验常识,强调了哲学要规范经验常识的价值。

在讨论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时,孙正聿教授一再强调不能把哲学科学化。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是科学和哲学。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性,但是又有对立互补的关系。孙正聿教授点明,“人类的理论思维起源于对幻化的神话思维的超越,并形成于对经验的常识思维方式的超越。”他认为,科学和哲学这两种思维方式就是在超越古代神话和经验常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很长的时间里,哲学和科学没有分离,科学也包含在哲学的母体之中,哲学和科学并不像后来那样泾渭分明。哲学发展的历程经由了:作为“知识之汇总”的古代哲学,意图充任“科学之科学”的近代哲学,以及包含着人本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哲学,这说明了处在不同历史阶段,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也互不相同。从“同时态”方面看,两者各自蕴含着独具特色的知识系统、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规范这三个方面的要素,孙正聿教授把它们概括为“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内涵性和逻辑的展开性的三方面特征”[3]。这都是哲学与科学的共同特点,表现了哲学与科學之间高度的相似性。在“同时态”上区分哲学与科学的不同时,孙正聿教授用了三种方式,“一是区分二者的对象,二是剥离二者的职能,三是划清二者的领地”。

《哲学通论》第二部分介绍了“哲学的思维方式”,孙教授阐述了哲学反思的特性,也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他认为,在现代西方哲学所研究的范围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仍旧为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它包含的所有矛盾关系,都源自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只是其中的应有之义,现代哲学的其他转向,只不过是从不同的方面深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哲学的反思活动中,孙正聿教授从反思的“维度”“思维”“对象”“特性”四个方面做了归纳与概括。在哲学的反思方式中,孙正聿教授很重视实践论的反思方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革命和最根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实践论反思方式的这种批判和反思的特性表达了人关于自身存在的反思性、批判性和自我不断超越等特性。通过反思,哲学为全人类构造出了一个具有崇高意义的世界,用崇高的理想引导人们去寻求终极价值,引导人们去追求人类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哲学通论》第三部分介绍了“哲学的生活基础”,孙正聿教授认为,哲学要以生活为基础和出发点,才能实现哲学的自我理解,并且要在人类自身的生活中才能理解哲学。孙正聿教授认为,“哲学的秘密在人”,哲学是关于人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它先对人类自身进行反思和批判,继而去发现人类生活世界中的意义,引导人们去创造自由和美好的生活世界。

《哲学通论》第四部分介绍了“哲学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哲学中的认知活动、评价标准、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哲学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人类永不停息地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孙正聿教授最终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人关于自身存在意义”的问题,哲学要探索的奥秘就是关于人自身的奥秘,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探索哲学的奥秘,其实质是在发现人的奥秘。

《哲学通论》第五部分讲的是哲学的派别冲突,孙正聿教授在这一部分高度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现代性。论述的内容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四个部分,分别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以及“现代唯物主义”,并且孙正聿教授试图把这四方面统一起来。

《哲学通论》第六部分介绍了“哲学的历史演进”。孙正聿教授认为哲学史是思想性的历史,所以他从哲学思想史的维度上探究哲学。在这一章,孙正聿教授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马克思的终极理想就是要“全人类都实现自身的解放”,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哲学通论》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哲学的修养和创造”,孙正聿教授用优美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对从事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具备的条件做了总结——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和永无止境的求索[3]。在哲学的学习中,我们必须努力培养自己对哲学研究的理论兴趣,在学习和研究中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理论视域,必须多读书,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头脑中要不停地思索哲学问题,最终提高自己的理论境界。

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哲学通论》的问世,使中国哲学界的教育事业焕然一新,它表现出哲学教育的创新性,被誉为“面向新世纪的哲学教材”。

1.超越传统教科书,重新理解哲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哲学界主要讨论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哲学问题。至于什么是哲学的本质,哲学界没有对其关注和讨论。改革开放以后,思想界也迎来了春天,哲学界开始追问哲学本身。

改革开放以前,哲学以“普遍规律说”的固定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对哲学的理解是单一的,在这种学术氛围下,哲学家们不可能对哲学做出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孙正聿教授认为当今中国的哲学应该被界定为以下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哲学活动应该被界定为传统教科书哲学,80年代的哲学活动应被称为对传统教科书进行改革的哲学,90年代的哲学活动应被称作后教科书哲学,这种划分是以对哲学本身的追问为根据。在改革开放以前,哲学界是以通行教科书为标准进行哲学的研究和教学,所以他把这段时期所进行的哲学活动称为“教科书哲学”。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重要战略决策为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中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也相应地发生巨变,主要表现在哲学研究范式上的重大变革。孙正聿教授把80年代的哲学活动领域的变革称为“教科书改革的哲学”,认为这次变革是以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的理解和阐释为基础的哲学改革,是一次以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目标的哲学变革活动。《哲学通论》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即基于对哲学自身的追问而产生的。

2.推进哲学发展进程,实现思想解放

中国的当代哲学与中国当代的历史进程基本一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战略指导方针,也推进了中国思想界的解放,哲学也获得了自身的解放。孙正聿教授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最严重的是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突破这种思维模式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孙正聿教授在《哲学通论》中澄清了哲学的唯心主义,让人们认识到唯心主义在哲学中的真正内涵。他引用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唯心主义所下的定义,“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看,哲学唯心主义只不过是胡说八道,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哲学唯心主义只不过是把人类认识的某一个方面、部分、环节,夸大为、膨胀为脱离了物质的、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4]列宁对唯心主义的定义为我们清晰地指出,哲学唯心主义是哲学家们把人类认识中的某些方面进行夸大,以此来构成自己独特的哲学理论系统。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对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它对人类认识的某一方面、环节和部分进行了夸大,并且还脱离了物质,脱离了实际。列宁进一步指出:“哲学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5]孙正聿教授对哲学唯心主义的论证对我们重新认识哲学唯心主义至关重要,让我们从简单的物质和意识之间的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论断中走出来。

3.《哲学通论》的出版和传播意义

现在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哲学通论》课程,《哲学通论》的著作也出版多年,在一些院校的研究生入學考试中,《哲学通论》也成了必考科目。

孙正聿教授在《哲学通论》中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哲学界发生的巨大变革和未来走向,他对当代中国的哲学学术界重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在《哲学通论》中,孙正聿教授不仅提供了多维度全方位的科学视角,拓宽了哲学研究的狭窄视野,更新了人们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还进一步提升了整个中国哲学界哲学发展的总体水平。孙正聿教授为推动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哲学通论》具有一定的现实传播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 哲学通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班固. 汉书补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孙正聿. 哲学通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4] 列宁. 列宁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列宁. 列宁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通论唯心主义哲学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安全通论(16)——黑客生态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安全通论(16)——黑客生态学
《孙子学通论》评介
对唯心主义要具体分析